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2318500000021

第21章 李白(八首)(5)

第四句承次句,写江面。这是一幅极其开阔的动景。这里先说明一下,“日边”二字有不同解释:一、认为是太阳升起的东方。二、认为古人常以太阳象征皇帝,说这里是代指唐朝京都长安。由此认为此诗大约是诗人初去京华(长安)而经楚时所作。三、“日边”泛指“天边”,形容其远。四、认为一片孤帆是从上游而下,是从太阳落山的西边而来。诗人的立足点是在“至此回”处。笔者倾向三、四说。诗人站在天门山下,举目西眺,江面广阔无垠,水天相接,融为一色,一叶扁舟顺水东下,远远望去,就像是从夕阳西下的天边漂荡而来。这样理解,似乎更富有诗意。“日边”二字,不仅点明了船的方位,而且暗示出江面之宽阔,来船之遥远,大大扩充了眼前的空间,同时,也交代了时间——夕阳西下之时。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七绝,在状物绘景方面,表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诗中选取了富有特征性的自然景物,如“青山”、“碧水”、“白帆”、“红日”等,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青山碧水图。尤其是“断”、“开”、“回”、“出”、“来”五动词的妙用,增添了动态感,使全诗有声有色,动静辉映,远近结合,使人感到生机勃勃,充满着活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这点上说,这首诗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共同之处。

短短四句诗,能创造出这样一幅雄浑阔大画面,其语言之精炼、生动、形象,就不必多说了。无怪沈德潜评李白七绝说:“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集》)

天才超逸神韵随之

——读《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据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这首诗是李白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被谪巫山至瞿塘峡遇赦东归时所作。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获罪,被判长流夜郎。当踏上流放的长途时,诗人的心情是“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赠别郑判官》),途径三峡逆流而上时,诗人更是愁绪倍增,曾禁不住发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城”(《留别龚处士》)的叹息。第二年春,由于关中大旱,皇帝宣布天下大赦,赦书规定:“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李白属流罪,所以也得以释放,这真是“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在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之后,尚没有到达夜郎,终于在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了,诗人顿时欣喜若狂,立即掉转船头,顺水而下,经三峡回到江陵,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小诗。

题目为“早发白帝城”,就是说,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公孙述据蜀时所筑,与巫山相近。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点明舟行出发的时间和地点。“朝辞”,早上辞别。“白帝”,白帝城。“彩云间”,写出了白帝城的高峻。因山高,常为云雾所笼罩,尤其是在早晨,云霞满天,变幻多彩,从山下望去,整座白帝城,就好像是在云彩之中,所以说“彩云间”。“彩云间”三字,不仅写出了清晨云霞多彩的景色和白帝城的高峻,而且饱含着诗人遇赦东归的欢快心情。这种描写,与流放时的“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城”的情景就迥然不同了。在这里,白帝城高和险已不在诗人话下了。在诗人的眼里,一切都是五彩缤纷的,一切都是欢乐的,一切都是美丽的。这句还为下面写舟行之迅捷埋下了伏线,暗示出舟行的方向是据高顺流而下的。

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写舟行之迅捷。“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处白帝城下游。《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云:“白帝至江陵,一千二百里,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游,不是过也。”郦道元《水经注》又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中的“千里”是举其成数。“一日”,一天。“千里”与“一日”在同一句中相对举,有一泻千里之势,舟行之迅速已经写尽。一个“还”字,隐含着作者遇赦后急欲东归的迫切心情,恨不得千里路程,一天就到。在诗人看来,水似乎都是引起欢快的因素。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转写三峡两岸的景物。“猿”,猿猴。“啼不住”,一作“啼不尽”。“住”比“尽”好。“住”有双重意思:一是猿声不断,二是尽管猿猴在不停啼叫,也不能使船行的速度减慢。这句的意思是说,从白帝到江陵,一路猿声不断,后山猿声尚在耳边回响,前山的猿声又传来了。诗人在两岸景物中选择了“猿啼”,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它体现了三峡两岸景物的特色。《水经注》曾有过描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段描写,给人凄异哀怨之感。人们听到猿声,无不感伤流泪,而李白此时对猿声却另有一番感受,听到猿声也感到格外欢快。仿佛两岸猿声在催送着轻舟,诗人的心情之欢快也自然包含在其中了。所以沈德潜说:“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清·桂馥《札朴》),足见作者用笔之妙。

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承上句,进一步写出舟行之迅捷。在两岸猿声此起彼落之际,轻快的船儿已越过万山重岭。诗人的笔也一泻直下,毫不拖泥带水。“轻舟”二字写出了水流之急,行舟若飞,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似乎感到船也是轻快的。苏轼在《江上看山》中写道:“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这都是经过亲身体验才写出来的。如果我们把李白末句中的“已过”与前文“啼不住”三字相对照,似乎更能品味出全诗极其轻快的意境。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舟行之迅捷的描写,表现诗人遇赦获释后的欢快心情。

全诗仅四句,无一“快”字,确给人一种快感;无一“欢”字,却给人一种喜乐欢畅的感觉。这种“欢”、“快”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在遣词造句上,也足见诗人的功力。如一个“彩”字,不仅道出了诗人在那个特定的早晨的特殊感受,而且以自然的美,衬托出其内心的欢快。“千里”和“一日”,一长一短,还有“轻舟”和“万重”也是这样,互相映衬,构成一种美妙的境界。诗中白帝、彩云、万重山、猿声、三峡水和轻舟组合成一幅画卷,有声有色。舟行之快与诗人心情之欢快,得到和谐一致,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生动有味。

诗中曲折有秩,悠扬开阔。前两句总括白帝到江陵舟行之迅速。第三句插入“猿声”这一三峡特有的景物,并加“啼不住”三字,给人以此起彼落、连绵不绝之感。如此衬垫一笔,使末句大为生色。所以清人施补华称赞说:“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重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岘佣说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刘开扬先生认为是开元十三年(725)五月李白从夔州(今奉节县)出三峡东下之作。王士菁的《唐代诗歌》,吴熊和、蔡义江、陆坚合编的《唐宋诗词探胜》也认为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安史之乱前和之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不少变化;此诗从风格上看倒更像是他前期的作品。”不过,这些说法尚无确凿证据,也只是推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