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精品文学书系)
12057500000030

第30章 歌德谈话录(2)

读这本谈话录,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歌德虽与我们有将近200年的时间距离,但歌德那些话语中闪耀着的智能和学理之光,总是跨越时空,穿透历史,驱除人的精神王国里的黑暗。先来说一说歌德的实践的眼光。歌德曾经说过,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他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说,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靠“上帝”赐给真理的人,在精神上仍然是个奴隶。他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

歌德的实践的眼光与他艺术的眼光是密不可分的。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础,他说,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他认为,艺术创作活动绝非“天设”与“神授”。虽然他相信“天赋”和“天才”是艺术创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提出了“精灵”说,但他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此外,歌德还着重提醒我们,要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即继承前辈作家而超越之。他非常崇拜莎士比亚,但他又认为不能让传统的大艺术家、大作家“压垮”了自己的创造精神,应该在学习大家的同时,有所创新,提供艺术的精品。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他多次提到人格对艺术创作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作家本人的人格较之他的艺术才能对读者要起更大的影响”,“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们当今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与此相联系,歌德主张寓知识于娱乐,用真正伟大和纯洁的东西去影响和教育读者,“凡是病态的、委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伤风败俗的东西,都一概排除。”歌德这些平凡而极有深意的话,犹如一股清泉那样沁人心脾,这是因为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他审视过、回答过了。

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开阔的世界眼光也十分耀眼夺目。他多次提到“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在他的心目中,世界文学有两层含义:欧洲范围内的世界文学,世界范围内的世界文学。他不仅主张欧洲两种对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结合,而且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结合。当时许多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另类”之人,而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可能是《风月好逑传》)时却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来,善、高尚和美是超地区和超国度的。因此他说:“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在歌德说这番话的21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歌德不仅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文化的开放性,而且以世界的眼光预示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期望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把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开凿苏伊士运河,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在他逝世以后,他的预见都化为现实。

歌德充满实践的眼光、艺术的眼光和世界眼光的思想,曾给予老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极大的精神力量。我想,现在每一位认真读一读《歌德谈话录》的读者,也会得到精神的升华。(赵燮生)

名家导读

如果撇开歌德的文章,尤其是《歌德谈话录》,那在德国散文作品中还剩下什么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呢?

——德国哲学家尼采很难说歌德对中国作家或诗人产生过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即对他们的写作本身产生影响。在这方面歌德不如荷尔德林、里尔克。歌德的影响是东一点西一点的而不是集中性的。也可以说歌德太完美了以至于很难模仿……对中国当代作家或诗人来说,歌德只是一个名义的存在。人们尊重歌德,但歌德很难对他们的写作产生影响。但我依然认为,每过若干年,读《歌德谈话录》和《浮士德》对每个写作者来说不无益处。

——著名诗人王家新歌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久远的作家,属于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他创造的作品,无论诗歌、小说、戏剧,现在都似乎不能引起我重读的愿望,假如我曾经读过的话。这或许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他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语言和创作技术已不再能引起我的阅读兴奋。然而他对待文学的态度,却让我深深受启发。比如那本《歌德谈话录》,我经常要翻一翻。他把文学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提并论,他思考作家的才能问题,他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他那些主要的文学观都是激动人心的,是应该由我们这些后人倍加珍惜的文学观。所以对待像歌德这样的文学前辈,我们要接受我们能够和应该接受的部分,而不要人云亦云,以为古代的东西什么都好。文学创作和考古是两码事。

——著名作家吴晨骏爱克曼也是个诗人,出版过诗集,但他的诗名却一直鲜为人知。他在世界闻名全因为这部《歌德谈话录》。尼采的挑剔是出了名的,然而他把这部书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

——著名学者王文湛

歌德的智者之言

在今年寒假里,我阅读了一些国内外的名著,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这本《歌德谈话录》。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歌德的诗意就像一道金色的光线,它铺展在田野上,虽然并不那么耀眼夺目,但它的光辉却是无处不在。”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歌德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具的作家。

在我们的意识中艺术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被称作现实主义,另一种则叫做浪漫主义。在歌德的谈话中,这两种艺术形式(以诗歌为例)分别被叫做素朴诗和感伤诗。歌德认为,无论采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对现实的理解还是最重要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歌德说自己的诗大多是“即兴诗”——这种诗的写作方式是,从来不去刻意创造出一首诗,而是根据自己人生的遭遇和一时的情感来写作,只有这样的诗才能够保持某种自然的活力。从这里我觉得歌德是一个很感性的作家。

但是,从另一个出发点来说,歌德又同时是一个理性的人。他说,看一个人是否富有创造力,不能只看作品的数量。一个人的天才要表现在作品影响的长久性上,而不能只看一时的名声。只有对事物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有价值的写作才能开始……这里就不难看出歌德并不是那种“随大流”的作家,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凭借这点,也不难看出歌德写作有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当时社会上对哪些文章大加褒扬就写哪种文章,看得出歌德是一个对艺术无限忠诚又理性的作家。

《歌德谈话录》使我对艺术、对人生的看法都有着难以磨灭的改变,使我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看法,我不得不佩服歌德的想法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是多么的令人震惊!(杨怡)

阅读《歌德谈话录》虽然对中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它的确是一部名著。它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歌德这位在西方产生深远影响的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顶峰及代表人物的晚年思想。读完本书后,你觉得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