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精品文学书系)
12057500000031

第31章 复活(1)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宁称他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者、激愤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认为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2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体三部曲。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第一流的地位,是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宏伟史诗。1860~1870年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继承了俄国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创作的不断突破,通过大量哲理、道德、宗教和历史问题涵盖了广阔的艺术表现领域,将这一伟大的文学流派推至巅峰。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难以超越的文化大师。大师辞世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仍以无限的生命力影响着世界。列宁称他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者、激愤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认为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

《复活》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六种译本,20世纪30~40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鲜明的对比,辛辣的讽刺手法和艺术结构的缜密,使本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写作背景】1887年6月,法院检察官柯尼拜访托尔斯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罗扎丽·奥尼的妓女被控告偷了醉酒的嫖客100卢布,因此被判四个月监禁。陪审员中有一个上流社会的青年,发现罗扎丽原是他一个亲戚家的养女。几年前,他诱奸了这个姑娘,她怀孕后被赶出门。后来姑娘生了孩子,孩子被送进育婴堂,姑娘沦落为妓女。那青年良心发现,表示愿意同女犯结婚以赎罪。不幸那女犯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这个故事使托尔斯泰很受震动,他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小说。

托尔斯泰于1889年动笔,先后六易其稿,前后历时十年之久。托尔斯泰在这十年中参观了许多监狱,到法庭旁听,接触了不少囚犯、狱吏,他还到农村调查,不断地深入观察,深入思考。他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所得、融会在《复活》的艺术形象之中。

【内容精要】《复活》描写了一个天真的农村姑娘玛丝洛娃被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后遭到遗弃以致沦落为娼妓,后来又被诬陷为杀人犯,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的故事,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精神和道德的“复活”过程。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所遭受的种种迫害,空前猛烈地批判了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专制制度,指出了那个时代最迫切、最重大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下层人民的情绪、愿望和他们所进行的斗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地位影响】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鲜明的对比、辛辣的讽刺手法和艺术结构的周密,使《复活》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在情节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从不生造偶然巧合或误会冲突,但又注意曲折细腻,引人入胜。这种创作特色在《复活》中可说达到了高峰。列夫·托尔斯泰曾诙谐地对一个朋友说:“如果我是沙皇,我就要颁布一项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个自己不能解释其意义的词,就要剥夺他的写作权利,并且打一百棍。”托尔斯泰是言行一致的,他的《复活》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复活》不愧是一部史诗,一部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部伟大的艺术杰作

托尔斯泰写《复活》前后花了10年。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已发生激变,他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社会当时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革命前夜。

托尔斯泰在创作《复活》上所花费的心血是惊人的。他为此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上法庭旁听审判,接触囚犯、律师、法官、狱吏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个平民女性,是俄罗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她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朴素、纯洁和善良,也表现出不合理社会对她的肆意蹂躏和残酷迫害。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托尔斯泰塑造卡秋莎·玛丝洛娃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五光十色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浓郁地透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托尔斯泰在情节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从不生造偶然巧合或误会冲突,但又注意曲折细腻,引人入胜。这种创作特色在《复活》中可说达到了高峰。

在《复活》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艺术形象在地位上仅次于卡秋莎·玛丝洛娃,但从揭示小说主题来看,他是全书的关键人物。《复活》不是一部单纯描写个人悲欢离合的小说,而是一部再现1905年革命前夜俄国社会面貌的史诗。托尔斯泰凭着他高超的艺术手法,浑然天成地将前后判若二人的聂赫留朵夫统一起来。

卡秋莎·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最终未能成为眷属,男女主人公的这一结局,托尔斯泰是经过反复思考才确定的。作者和所有善良的读者一样,衷心希望历尽苦难的卡秋莎最后能获得幸福,也希望洗心革面的聂赫留朵夫能如愿以偿,因为大家看到他对卡秋莎的爱是那么真挚,那么深沉,称得上是“苦恋”。但是,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创作信条是:“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全在于他不是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来看事物。”一句话,在艺术里不能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