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经典全集
11680300000078

第78章 鲁迅杂文赏读卷(19)

但我们日日所见的文章,却不能这么简单。有明说要做,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有明说做这样,其实做那样的;有其实自己要这么做,倒说别人要这么做的;有一声不响,而其实倒做了的。然而也有说这样,竟这样的。难就在这地方。

例如近几天报章上记载着的要闻罢:

一、××军在××血战,杀敌××××人。

二、××谈话:决不与日本直接交涉,仍然不改初衷,抵抗到底。

三、芳泽来华③,据云系私人事件。

四、共党联日,该伪中央已派干部××赴日接洽。④五、××××……

倘使都当反面文章看,可就太骇人了。但报上也有“莫干山路草棚船百余只大火”,“××××廉价只有四天了”等大概无须“推背”的记载,于是乎我们就又胡涂起来。

听说,《推背图》⑤本是灵验的,某朝某帝怕他淆惑人心,就添了些假造的在里面,因此弄得不能豫知了,必待事实证明之后,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我们也只好等着看事实,幸而大概是不很久的,总出不了今年。

【注解】

①《正面文章反看法》:陈子展作,发表于1933年3月13日《申报·自由谈》。

②本草家:指中药药物学家。

③芳泽来华:1933年3月31日,曾经做过日本驻华公使、外务大臣的芳泽谦吉(18741965年)从日本到上海;对外宣称是私人旅行,以掩饰其来华活动的目的。

④这是国民党反动派造的谣言,载于1933年4月2日《申报》“国内电讯”。

⑤《推背图》:一种妄诞迷信的图册。《宋史·艺文志》列为五行家的着作,不题撰人,南宋岳珂以为唐代李淳风撰,现存传本一卷共六十图。

【精品赏析】

文章作于1933年4月2日,发表于同年4月6日的《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后收入《伪自由书》。

《推背图》相传为唐代李淳风、袁天罡所撰,共一卷六十图。前五十九图预言未来社会治乱兴衰,第六十图画的是袁天罡要李淳风停止继续预测而推李的后背,故称《推背图》。

写作此文的时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期,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对日本的侵略消极抵抗,一方面却积极地围剿红军,把军事打击对象对准国内。蒋介石4月11日在南昌向其将领讲:“抗日要先‘剿匪’,‘匪’未剿清之前,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最严厉之处罚。”这就是有名的“安内攘外决策”。针对当时的局势,1933年3月13日陈子展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了文章《正面文章反面看》,认为不少正面文章应该从反面来看,如“航空救国”,其实是不敢炸日本军而只是炸“匪”(红军);“长期抵抗”等于长期不抵抗;“收回失地”等于不收回失地,等等。鲁迅把这种正面文章反面看的方法,命名为“推背”,即“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而这种看法的形成也是“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同时,他把这种经验的取得比喻为本草家对于砒霜大毒的认识过程:“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了。”短短的几段话包含了作者对于时事深切的哀痛和愤慨。对于国民党当民局打着“抗日”的幌子来麻痹、欺骗人民的作法,鲁迅比喻为“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勿曾偷。”为了说明事实,鲁迅还摘引了当时报刊上的许多政治“要闻”,要读者以“推背”的方法来看,以明其中真义。但同时又提醒人们看问题“却不能这么简单”,因为就像《推背图》一样,里面已经添了些假的东西,“弄得不能豫知了”。所以“我们也只好等着看事实”了。这一方面是对国民党当局的辛辣讽刺,一方面也告诉人们,事实会最终揭穿国民党当局的真面目。

大观园的人才

早些年,大观园里的压轴戏是刘姥姥骂山门①。那是要老旦出场的,老气横秋地大“放”一通②,直到裤子后穿而后止。当时指着手无寸铁或者已被缴械的人大喊“杀,杀,杀!”③那呼声是多么雄壮。所以它——男角扮的老婆子,也可以算得一个人才。

而今时世大不同了,手里拿刀,而嘴里却需要“自由,自由,自由”,“开放XX”④云云。压轴戏要换了。

于是人才辈出,各有巧妙不同,出场的不是老旦,却是花旦了,而且这不是平常的花旦,而是海派戏广告上所说的“玩笑旦”。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物,他(她)要会媚笑,又要会撒泼,要会打情骂俏,又要会油腔滑调。总之,这是花旦而兼小丑的角色。不知道是时世造英雄(说“美人”要妥当些),还是美人儿多年阅历的结果?

美人儿而说“多年”,自然是阅人多矣的徐娘⑤了,她早已从窑姐儿升任了老鸨婆;然而她丰韵犹存,虽在卖人,还兼自卖。自卖容易,而卖人就难些。现在不但有手无寸铁的人,而且有了……况且又遇见了太露骨的强奸。要会应付这种非常之变,就非有非常之才不可。你想想:现在的压轴戏是要似战似和,又战又和,不降不守,亦降亦守!⑥这是多么难做的戏。没有半推半就假作娇痴的手段是做不好的。孟夫子说,“以天下与人易。”⑦其实,能够简单地双手捧着“天下”去“与人”,倒也不为难了。问题就在于不能如此。所以要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哭啼啼,而又刁声浪气的诉苦说:我不入火坑⑧,谁入火坑。

然而娼妓说她自己落在火坑里,还是想人家去救她出来;而老鸨婆哭火坑,却未必有人相信她,何况她已经申明:她是敞开了怀抱,准备把一切人都拖进火坑的。虽然,这新鲜压轴戏的玩笑却开得不差,不是非常之才,就是挖空了心思也想不出的。

老旦进场,玩笑旦出场,大观园的人才着实不少!

【注解】

①大观园《红楼梦》中贾府的花园,这里比喻国民党政府。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这里指吴稚晖。

②大“放”一通:吴稚晖的反动言论中,常出现诸如“放屁”等字眼。

③指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时,吴稚晖充当帮凶,他们狼狈为奸,一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④“开放××”:指当时一些国民党政客鼓吹的“开放政权”。

⑤徐娘:这里指汪精卫。

⑥“似战似和”等语,是讽刺汪精卫等人既想降日又要掩饰投降面目的丑态。

⑦“以天下与人易”:语见《孟子·滕文公》。

⑧入火坑:汪精卫于1933年4月14日在上海答记者问时曾说:“现时置身南京政府中人,其中心焦灼,无异投身火坑一样。我们抱着共赴国难的决心,涌身跳入火坑……竭诚招邀同志们一齐跳入火坑。”文中提及旨在讥讽。

【精品赏析】

《大观园的人才》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26日《申报·自由谈》,署名干,它与《王道诗话》、《伸冤》、《曲的解放》等九篇文章都是瞿秋白与鲁迅交换意见后,由瞿秋白执笔写成的,又经鲁迅修改,用鲁迅的笔名寄出发表的,后收入《伪自由书》。

1933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在上海对新闻记者谈话时说:“现时置身南京政府中人,其中心焦灼,无异投身火坑一样。我们抱着共赴国难的决心,涌身跳入火坑……”这简直是无耻的玩笑话。鲁迅针对汪精卫演的这出滑稽戏,写了《大观园的人才》来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行径。鲁迅把国民党政府比作“大观园”,说这个“大观园”也是“什么人都有”,可谓“人才辈出”:先有“党国元老”——吴稚晖,以“大观园里的压轴戏”——“刘姥姥骂山门”出场,“指着手无寸铁或者已被缴械的人大喊‘杀,杀,杀’”,扮演着赤裸裸的强盗角色。吴稚晖扮的是“老旦”,汪精卫却是“非常之才”,能扮“玩笑旦”,“他(她)要会媚笑,又要会撒泼,要会打情骂俏,又要会油腔滑调”,他“手里拿刀”杀害革命群众,“而嘴里却需要‘自由,自由,自由’,‘开放××’云云”,无耻的伪善行径令人作呕。而“老旦进场,玩笑旦出场,大观园的人才着实不少!”无情地揭穿了汪精卫等人的一切花言巧语和不可告人的祸心、恶行。

《大观园的人才》是一篇犀利的时事短评,它针对汪精卫的荒谬言论予以剖析,生发开去,笔锋所至无不切中要害,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是无法理解本篇的深刻内涵的。它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效果和尖锐的批判锋芒,鲁迅先生利用贴切的比喻寓锋利的讥刺于深邃的幽默之中,以令人信服的语言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出它的实质。

文章与题目

一个题目,做来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样,那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帮闲的敲边鼓,给人们听惯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譬如近来最主要的题目,是“安内与攘外”①罢,做的也着实不少了。有说安内必先攘外的,有说安内同时攘外的,有说不攘外无以安内的,有说攘外即所以安内的,有说安内即所以攘外的,有说安内急于攘外的。

做到这里,文章似乎已经无可翻腾了,看起来,大约总可以算是做到了绝顶。

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为什么呢?就因为新花样的文章,只剩了“安内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内”,“外就是内,本无可攘”这三种了。

这三种意思,做起文章来,虽然实在稀奇,但事实却有的,而且不必远征晋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够。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②,做了第一种。李自成③进北京了,阔人们不甘给奴子做皇帝,索性请“大清兵”来打掉他,做了第二种。至于第三种,我没有看过《清史》,不得而知,但据老例,则应说是爱新觉罗④氏之先,原是轩辕⑤黄帝第几子之苗裔,逐于朔方,厚泽深仁,遂有天下,总而言之,咱们原是一家子云。

后来的史论家,自然是力斥其非的,就是现在的名人,也正痛恨流寇。但这是后来和现在的话,当时可不然,鹰犬塞途,干儿当道,魏忠贤⑥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他们那种办法,那时都有人来说得头头是道的。

前清末年,满人出死力以镇压革命,有“宁赠友邦,不给家奴”的口号,汉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齿。其实汉人何尝不如此?吴三桂之请清兵入关,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即“人同此心”的实例了。

【注解】

①“安内与攘外”: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外长顾维钧的宣誓就职会上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

②草菅民命,杀戮清流:指明末任用宦官魏忠贤等,通过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镇抚司残酷压榨和杀戮人民。

③李自成(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崇祯十七年一月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同年三月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镇压起义军;李自成兵败,后被地主武装所害。

④爱新觉罗:清朝皇室的姓。满语称金为“爱新”,族为“觉罗”。

⑤轩辕:传说中汉民族的始祖。

⑥魏忠贤(15681627年):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明末天启时专权的宦官,曾掌管特务机关东厂,许多逢迎者为他建生祠。

【精品赏析】

文章写于1933年4月29日,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5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伪自由书》。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即奉行不抵抗政策,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可是国民党反动当局面对群众性的抗日高潮,却提出“安内始能攘外”的方针。并下令“侈言抗日者杀无赦”。鲁迅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这篇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政策加以批判。

文章原题为《安内与攘外》,但是由于用意太过明显,发表时被改为这个题目。但文章仍然在一开头便对国民党“安内与攘外”的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鲁迅讽刺国民党反动当局以“安内与攘外”这句话做文章,已经“花样”翻新到了“不是人话”的地步,而且还要继续做下去,似乎很能迷惑一些人,但如果再要翻新,“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了。接着,文章分析了这句话再要“翻新”下去后的三个说法,并对这三个说法结合历史实例一一进行了分析,文中所举的是明朝灭亡的例子,比较切合当前的时局。一是“满州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还在“杀戮清流”,此即“安内而不攘外”。一是面对李自成进京,索性请“大清兵”来打掉他,结果引狼入室,此即“不如迎外以安内”。至于第三种,鲁迅没有引举实例,因为“外就是内,本无可攘”的话已经是汉奸论调了。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国民党当局正在奉行任由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卖国投降政策。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采用了以古证今的手法,用史实对照当今的现实,使人们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后果一目了然。

热风

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