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当然也好的。好在那里呢?即好在“不懂”中。但所虑的是好到令人不能说好丑,所以还不如做得它“难懂”:有一点懂,而下一番苦功之后,所懂的也比较的多起来。我们是向来很有崇拜“难”的脾气的,每餐吃三碗饭,谁也不以为奇,有人每餐要吃十八碗,就郑重其事的写在笔记上;用手穿针没有人看,用脚穿针就可以搭帐篷卖钱;一幅画片,平淡无奇,装在匣子里,挖一个洞,化为西洋镜,人们就张着嘴热心的要看了。况且同是一事,费了苦功而达到的,也比并不费力而达到的可贵。譬如到什么庙里去烧香罢,到山上的,比到平地上的可贵;三步一拜才到庙里的庙,和坐了轿子一径抬到的庙,即使同是这庙,在到达者的心里的可贵的程度是大有高下的。作文之贵乎难懂,就是要使读者三步一拜,这才能够达到一点目的的妙法。
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朦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注解】
①逢蒙杀羿:见《孟子·离娄》。
②指鲁迅1930年写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③《尔雅》: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大概成书于春秋至西汉初年,今存本共十九篇。《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从先秦到齐、梁的各体文章的总集,共六十卷。
④《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等奉旨编撰,共四十二卷,收四万七千余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开始印行。
⑤班马:指班固、司马迁。他们都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
⑥“紫色蛙声,余分闰位”:语见《汉书·王莽传》,指王莽“篡位”这件事。
⑦扬雄(公元前5318年):一作杨雄,字子云,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文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的着作,明人辑有《杨子云集》五卷。
⑧《绿野仙踪》:长篇小说,清代李百川着。这里所说塾师咏“花”的故事,见于该书第六回《评诗赋大失腐儒心》。
【精品赏析】
《作文秘诀》最初发表于1933年12月15日的《申报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署名洛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1933年,上海文化界一批文人墨客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反倒劝人学篆字、做古诗,读《庄子》、《文选》,形成一股复古逆流,以配合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媒体报刊上也充斥着艰涩难懂、“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作文秘诀》),为了讽刺这种华而不实、只做表面文章的文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作文秘诀》。
文章的题目就很独特,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一些不愿做艰苦的探索,而想通过求秘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好文章的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作者开头并没有直奔主题。似乎是故意把话题岔开,谈了拳术,又谈了医术,然后才说到古文的晦涩、难懂,进而引出对当前空洞无物、故作高深的文风的批判;揭露了提倡这种文风的文人不过是在施展“障眼法”来遮丑掩饰而已。最后,先生中肯地提出了正确的创作方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读过全篇我们发现,作者没有长篇累牍地指导我们如何写作,写作的秘诀也只有两个字——“白描”。但是在国民党压制进步的思想文化而使文化界变得真假不辨、逢迎卖弄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确实很难的,先生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鼓励青年们坚持朴实的文风,由此可见鲁迅求真、求实的作风,以及对青年们的关心与期望。
鲁迅的杂文,曾被人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这主要是因为鲁迅在文章中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这一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而本文又秉承了鲁迅杂文一贯的风格:随意而谈、无拘无束、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语言简练、机智幽默。三言两语就把复杂深奥的理论说清点明,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讽刺家,是危险的。
假使他所讽刺的是不识字者,被杀戮者,被囚禁者,被压迫者罢,那很好,正可给读他文章的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嘻嘻一笑,更觉得自己的勇敢和高明。然而现今的讽刺家之所以为讽刺家,却正在讽刺这一流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社会。
因为所讽刺的是这一流社会,其中的各分子便各各觉得好像刺着了自己,就一个个的暗暗的迎出来,又用了他们的讽刺,想来刺死这讽刺者。
最先是说他冷嘲,渐渐的又七嘴八舌的说他谩骂,俏皮话,刻毒,可恶,学匪,绍兴师爷,等等,等等。然而讽刺社会的讽刺,却往往仍然会“悠久得惊人”的,即使捧出了做过和尚的洋人①或专办了小报来打击,也还是没有效,这怎不气死人也么哥②呢!
枢纽是在这里:他所讽刺的是社会,社会不变,这讽刺就跟着存在,而你所刺的是他个人,他的讽刺倘存在,你的讽刺就落空了。
所以,要打倒这样的可恶的讽刺家,只好来改变社会。
然而社会讽刺家究竟是危险的,尤其是在有些“文学家”明明暗暗的成了“王之爪牙”③的时代。人们谁高兴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他出来,笑笑既不至于得罪别人,现在的法律上也尚无国民必须哭丧着脸的规定,并非“非法”,盖可断言的。
我想:这便是去年以来,文字上流行了“幽默”的原因,但其中单是“为笑笑而笑笑”的自然也不少。
然而这情形恐怕是过不长久的,“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于是虽幽默也就免不了改变样子了,非倾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
【注解】
①做过和尚的洋人:可能指国际间谍特莱比歇·林肯(T.Lincoln,18791943年),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他当时曾在上海以和尚面目出现,法名照空。
②也么哥:元曲中常用的衬词,无字义可解。
③“王之爪牙”:语出《诗经·小雅·祈父》。
【精品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1933年3月2日,首次发表于同年3月7日的《申报》画刊《自由谈》,署名何家干,后收入《伪自由书》。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学,鲁迅有感于此,写作此文以针砭时弊。
在文章中,鲁迅首先指出有两种讽刺家。一种讽刺家所讽刺的是“不识字者,被杀戮者,被囚禁者,被压迫者”,这样的讽刺正对了“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的胃口,因此会博得他们嘻嘻一笑;另一种讽刺家所讽刺的却是“这一流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社会”,于是他“是危险的”。因为“所讽刺的是这一流社会,其中的各分子便各各觉得好像刺着了自己,就一个个的暗暗的迎出来,又用了他们的讽刺,想来刺死这讽刺者”。这里鲁迅所说的“这一流社会”及“有教育的智识者”即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为其服务的御用文人。鲁迅正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对他们进行讽刺,所以他们对鲁迅恨之入骨,以“刻毒、可恶、学匪、绍兴师爷”等称呼来攻击和污蔑他。但鲁迅却不以为然,他说“他所讽刺的是社会,社会不变,这讽刺就跟着存在,而你讽刺的是他个人,他的讽刺倘存在,你的讽刺就落空了”。这句话说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即社会问题的存在是讽刺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消除产生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那么这种讽刺也就一天也不会消失,而妄图以讽刺“讽刺者”的办法来消除讽刺者的声音也只能是妄想。但是现实也很残酷,反动当局的镇压让人人自危,这种直接的讽刺是反动当局的大忌,讽刺者也时时面临着被镇压的危险。中国的这种“幽默”并非国产,它的产生是“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他出来”的结果。这就揭示出了林语堂等人创作《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的深层意蕴,同时也说明了从讽刺到幽默在中国的转变过程。但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对那些提倡幽默的人提出了告诫,他认为当前的社会并非到了可以幽默起来的时候,因此这种“改变样子”的幽默如果弄不好,“非倾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流于单纯的为幽默而丧失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现代史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直到现在,凡我所曾经到过的地方,在空地上,常常看见有“变把戏”的,也叫作“变戏法”的。
这变戏法的,大概只有两种——
一种,是教一个猴子戴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骑了羊跑几圈。还有一匹用稀粥养活,已经瘦得皮包骨头的狗熊玩一些把戏。末后是向大众要钱。
一种,是将一块石头放在空盒子里,用手巾左盖右盖,变出一只白鸽来;还有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角鼻孔里冒出烟焰。其次是向大家要钱。要了钱之后,一个人嫌少,装腔作势的不肯变了,一个人来劝他,对大家说再五个。果然有人抛钱了,于是再四个,三个……抛足之后,戏法就又开了场。这回是将一个孩子装进小口的坛子里面去,只见一条小辫子,要他再出来,又要钱。收足之后,不知怎么一来,大人用尖刀将孩子刺死了,盖上被单,直挺挺躺着,要他活过来,又要钱。
“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Huazaa!Huazaa①!”变戏法的装出撒钱的手势,严肃而悲哀的说。
别的孩子,如果走近去想仔细的看,他是要骂的;再不听,他就会打。
果然有许多人Huazaa了。待到数目和预料的差不多,他们就捡起钱来,收拾家伙,死孩子也自己爬起来,一同走掉了。
看客们也就呆头呆脑的走散。
这空地上,暂时是沉寂了。过了些时,就又来这一套。俗语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总有人Huazaa,不过其间必须经过沉寂的几日。
我的话说完了,意思也浅得很,不过说大家HuazaaHuazaa一通之后,又要静几天了,然后再来这一套。
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这真是成了“不死不活”的东西。
【注解】
①Huazaa: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象声词,译音似“哗嚓”,用以形容撒钱的声音。
【精品赏析】
《现代史》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8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这篇文章在鲁迅的杂文中颇具特色,它是一篇用寓言形式写的杂文,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将“中国现代史”比喻为“变戏法”,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变戏法”式的历史。历史是庄严的,而戏法却是玩笑的,鲁迅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变戏法的可笑暗喻了那一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荒谬,一部“现代史”无异于一个可笑的游戏。文章以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两种人们司空见惯的民间把戏,一种是“教一个猴子戴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骑了羊跑几圈”等;另一种是人变把戏,“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角鼻孔里冒出烟焰”。但不管是哪种戏法,最后都是骗钱走掉了事。作者看似在描绘一幅街头巷尾司空见惯的民俗场景,其实在这些描述中蕴含着深意。作者是在用具体的形象暗喻中国现代史上的统治者愚昧人民的伎俩。在鲁迅看来,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一部新旧军阀“变把戏”的历史,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无论是称帝的袁世凯、大总统黎元洪,还是复辟的张勋、贿选的曹锟,以及反动军阀段祺瑞乃至于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他们都像变戏法的小丑一样在历史的舞台上上蹿下跳,“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民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然而无论他们上演的是什么样的“好戏”,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愚弄人民,鱼肉百姓。
在揭露统治者丑恶行径的同时,鲁迅还批判了中国民众“看客”的心态。在文章中,他把观看戏法的人形容为“呆头呆脑”,无疑是在指出中国人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国民劣根性。正是看客的无知和麻木才使得当权者的骗术能够得逞。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图景和令人感到悲哀的社会精神面貌无疑是让鲁迅更加痛心疾首的。文章最后的反语——“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这真成了‘不死不活’的东西”,一语双关,道破了深意所在。“不死不活”固然是对自己文章的自嘲,但同时也暗喻了中国现代史本身就是一个毫无生机的、“不死不活”的东西。
推背图
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
上月的《自由谈》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①,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②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