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进入公司半年到一年时间内,他们依然有两个最关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肯定自己在公司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第二问题是肯定自己在同事中、行业中的地位。这个时候,管理者对员工最好的激励是多肯定他们的工作业绩,多给员工一些荣誉感。
第三阶段:能力发挥阶段
员工进入公司13~18个月,在这一阶段,员工能力是否能得到发挥,取决于两个授权。第一个授权是公司的战略、目标、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与员工相关的部分,应授权他对局部的工作进行自主改进;第二个授权是鼓励他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这两个授权就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
第四阶段:价值提升阶段
在这个阶段,管理者要做的是对员工进行两个“评估”,第一个评估是看员工是否有一定的管理眼光、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成熟的工作方法、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第二个评估是看员工的实践能力。如果管理者对员工这两个评估都给予较高的评价,那么不妨告诉员工,这将是对员工最好的激励。即便管理者对员工这两个评估结果不满意,也应该开诚布公地告诉员工,指出员工的努力方向,这对员工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激励。
事实上,把握激励的四个阶段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把握激励员工的生命周期,确切地说是把握激励员工的时机。时机是激励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励的时机不同,其作用和效果差别很大。用一个形象地比喻来说明,厨师炒菜时,在不同的时机放入味料,菜的味道和质量是大不一样的。超前激励往往会使员工感到无足轻重,迟来的激励又让员工觉得画蛇添足,只有及时的激励才是最有效果的。
当员工进入新环境时,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加之自尊心的催化作用,这时他们总想干出一些令人拍手称赞的事情来。管理者应理解员工的心理,及时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这样就会点燃员工的信心,激活员工的内心情感,使员工明确努力方向。
当员工在某些方面获得一些成功时,他们迫切需要得到领导的称赞和认可,这个时候如果你及时肯定他,帮员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分享员工成功的快乐,并制定下一步的目标,员工一定会更加努力,还能给其他员工起到带头作用。
当员工遇到挫折时,一般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如果管理者能及时伸出援手,帮员工一把,或给员工打打气,无疑会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精神振奋地面对挫折。
激励员工的五项原则
众所周知,假如一个企业人心涣散,其发展必不会长久。对此,作为老板往往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往往认为:人才之所以流失、人心之所以不齐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落后、发展不利。其实,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激励不当,或者激励缺失。
有人这样评价沃尔玛强大的向心力:“沃尔玛公司的迅速崛起,主要取决于沃尔玛内部的团结与和睦。沃尔玛的员工聚在一起,就像喷发的火山一样,气势非常凶猛。”毋庸置疑,有效的激励是保证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的核心要素。那么作为企业的老板,又该如何激励自己的员工、增强团队向心力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项原则:
第一,薪酬激励,以“薪”换“心”。一家公司若想留住人才,必须摸清员工的想法,知道员工最需要什么。在这个物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时代,员工最大的渴望莫过于多赚一些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的生活。因此,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地满足员工的薪水要求。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薪酬在激励中的作用。为了能让薪酬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应采取灵活多变的薪酬方式。最好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结合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种薪酬方式对勤劳肯干的员工,对知识水平高、能力强的员工是最好的认可,对他们最有激励性、最有吸引力。同时,对偷奸耍滑、不思进取的员工有很大的约束。举个例子,如果公司主要实行按劳取酬的薪酬方式,那么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员工由于不踏实工作,没有多少业绩,肯定无法获得理想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么说服自己认真工作,要么选择离开。
而奖金作为薪酬的一部分,相对于基本工资,主要是对员工为公司所做的贡献的一种奖励。在国内,很多企业的奖金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激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美国通用电气针对奖金制度发放中的利与弊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灵活的奖金发放制度,对员工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第二,营造归属感,收服人心。毫无疑问,任何时候薪水都是员工奋斗的基础,当企业给予员工的薪水,能够保障员工生活之后,再在公司内部积极地为员工营造一种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试问:在如此有诚意的感化下,员工又怎么会不卖力地工作呢?
有很多企业,薪酬与同类型企业相比并不具有竞争力。但是较高的薪酬仅仅只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愉快的工作氛围、强烈的归属感,才是让员工紧紧围绕在企业周围的真正原因。一旦员工缺乏职业愿景,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而且没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表现出懒散、敷衍的不良习气,就说明企业内部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这时候,通过内部联欢、轻松对话的方式,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则变得十分重要。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能营造出一种健康的人文环境,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的关系。员工们只有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对企业和生产工作担负起一定的责任。而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冲突时,他们才能顾全大局,坚定不移地和企业站在同一条战壕里。
第三,福利到位,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有很多,生活保障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方面的保障,不仅能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给予的温暖,还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可见,仅仅提高员工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还不够,还要保证福利分配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激励性。
第四,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与企业同呼吸。
作为老板,如果能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又怎么会失信于员工呢?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信任和关心每个员工,才能让员工们更有责任感、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发表意见、交流心声的园地。例如办一个内刊,或是多开交流会议,让领导和员工共聚一堂,总结过去的经验,规划未来的发展。最好让所有的员工集体参加,让他们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坦诚地表达出来,使老板能真实地把握员工的心理动向,从而寻找管理上的差距,加强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此外,老板应该对员工的生活动向了如指掌。在员工过生日或恰逢喜事的时候,一束鲜花或一份祝福,都会让员工深切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大家一起帮忙,既让受难的员工记住这份恩情,也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团结力,这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第五,升职激励,给员工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许多员工都希望能有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老板和同事的认可。如果公司愿意给员工搭梯子,在适当的时候提升他们的职位,使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成长,那么公司与员工的相互认同感就会越来越强。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合理运用职务升迁的办法激励员工,实质上是迎合了员工“归属感”、“荣誉感”以及“存在感”的心理需求。人是群体性动物,需要周遭社会的接纳和认可,认可度越高,就越能激发其自信和责任感。
管理者在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时,绝不能只盯着“金钱”。激励的方式有很多种,单纯的物质奖励所起到的效果是不持久的,而且还会增加企业人力成本,不管是从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而言,还是出于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给员工一个响亮的头衔都是最佳的激励方案。
曹操是个善于识人才的领导者,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待荀彧。曹操见荀彧来投,十分高兴,他把荀彧比作张良,并任命荀彧为司马。别看司马一职不是很高,但要知道,曹操当时也才是奋武将军,司马的位置基本相当于是“参谋长”的职务。一时间,荀彧得了张良的美誉,身居“参谋长”的职位,又怎能不感激涕零、对曹操忠心耿耿呢?
后来,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地位的不断提高,荀彧官拜汉侍中、授尚书令。尽管后来荀彧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但他依然对曹操不离不弃。由此可见,曹操在留人才方面多么成功。在对待荀彧这样的人才上,曹操表达出留人的极大诚意。至于荀攸、贾诩、程昱、刘晔,曹仁、曹洪、夏侯惇、许褚等人才,曹操也给他们相应的官爵,为他们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予他们好听的封号,回馈他们丰厚的利禄,并且恩泽其后世。
其实,很多人的心中,都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渴望获得升迁。比如,业务员想当主管,当了主管想当经理。所以,对待优秀的人才,给他们加官晋爵、给他们荣誉和表彰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不同的企业,员工的“生命周期”也会有所差异。企业管理者要善于从本行业出发,结合本公司的具体制度以及现存的激励机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对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全员的激励工作,把新老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培训是保持人才活力的“发动机”
日本松下公司有一句被业内广为推崇的名言:“出产品之前先出人才。”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巨头企业对人才培训的重视。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舍得在人才培训上下血本,因为投资人才,就等于投资企业的未来。这一点,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的共识。
放眼全球,看看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企业都对其人员的内部培训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企业的人才培训费用,高达企业总销售额的10%,为培训所花费的人力成本已经占到了企业总人力投入的10%。例如,美国惠普公司员工多达几万名,每周至少要花20个小时去学习业务知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惠普公司的管理者懂得,培训是保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
爱森公司为了培训人才,专门开设了一所“午间大学”,还设立了一系列内部研讨会,由外部专家亲临讲授,涉及的课题主要有营销和调研。如果员工想考更高学位,而这些学位又与业务有关,公司则会额外资助。该公司的行政总监杰弗里表示:“我们将公司收入的2%投入各项教育中去,员工对此表示欢迎,因为这是另一种收入形式。”
惠普公司也十分重视人才培训,他们允许员工脱产攻读更高学位,学费全额报销。同时,公司还主管时间管理、公众演讲等多种专业进修课程。惠普公司的负责人博格说:“我们通过拓宽员工的基本技能,使他们更有服务价值。有些人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需要提高公众演讲能力,他们在这里能学到这些。也许有些人来到我们公司时并无大学文凭,但他们可以去读一个,这样就更具竞争实力了。”
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给员工提供培训的费用必须达到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例如诺基亚公司,他们在广东的工厂只有1000多名员工,但是每年投入的培训费用却高达700多万元,占销售额的9%以上。玩具大户伟易达每年用于人才培训的费用高达5000万元,国外企业对人才培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也是他们保持强劲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中国知名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性。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阵见血地指出,培训就是为员工竞争力“买单”。张瑞敏在媒体上说,在组织内不论是元老还是年轻人,真正对员工关怀不是表现在小恩小惠上,而是让他们有竞争力。怎样才能让员工有竞争力呢?那就是让员工学习,因为学习是最好的投资。
实际上,人才培训是一种双赢行为,只有卓有成效的培训才能提升员工的素质,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说,投资培训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韩国LG公司直接把培训作为鼓励员工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口号是:“让有能力的人先培训,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获得更多培训机会。”
2000年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布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公司将会陆续为其全球36万雇员配置家用电脑、彩色打印机,而且给每个员工每月增发5美元的无线上网费。员工甚至可以将设备搬回家中使用,从而不受公司的任何监督和限制。并且在三年之后,所有硬件系统的产权归员工个人所有。
福特公司的这项决定要花费多少资金呢?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福特公司在一年内为所有的员工配齐家用电脑,即便不计算上网费,单算硬件系统,36万名员工就要花费72亿美元,这笔资金占到了1999年全年利润的6%。
为什么福特公司舍得花如此大的血本在员工身上呢?福特公司的主席比尔·福特解释说:“所有想在下个世纪大显身手的公司或个人,无一例外地都需掌握上网技术和相关技能,这就是出台该计划的缘故。”其实,福特公司这么做,目的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正是该公司如此有远见的决策,才使其在近一个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功的培训能通过提高员工的技能,有效地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压力,增加工作的乐趣,减少员工的流动和流失。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和岗位,只有通过对员工培训,让其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他们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如果没有培训,员工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是不可能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的,也很难继续留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培训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