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097

第97章 元旦,沸腾的张掖站

时间:1995年元旦。

地点:兰新铁路复线张掖站站改工地。

元旦这天一大早,我和安质部王作举一起来到张掖站施工现场。这里机械轰鸣,人声鼎沸,好一派大干的景象。

在张掖站东立交桥施工面,只见挖掘机司机正全神贯注操纵着机械,掘进、起斗、运转,然后不偏不倚地将一斗泥土倒入翻斗车箱里。一斗、二斗、三斗,车装满了,翻斗车司机便顺着用枕木搭支的道路驶出坑体。

这里气温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旁边搭起篝火,司机冻得吃不住了就下来烤烤火,暖暖身子。

工地上,我采访了挖掘机司机:

“叫什么名字?”

“刘传兵。”

“哪个单位?”

“一处机运段。”

“你们在这里干多久了?”

“今天是第三天了,昨天夜里干了一个通宵,两班倒,24小时不停地干。”

“今天是元旦佳节,你有何感想?”

“我一年没回家了,我很想家,现在就想早一天干完回家过春节。”

随后,我又坐在翻斗车司机驾驶室里,跟车上路,采访了翻斗车司机黄超,小黄告诉我已开车13年了,在兰新吃苦最大。现在抢时间争速度,加班加点地干,白天还好些,夜里一二点钟又困又饿又冷,那滋味很不好受。当我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他十分动情地说:“最大的心愿是早点干完回家过年。”

王作举介绍说,张掖车站东立交桥采用国内先进的顶进法施工,设计为公路下穿越箱形立交,桥长36.5米,顶进节长17.5米,宽10米,高5米,重2100吨,顶程20.9米。现浇节长19米。整个顶进元月1日开始,预计元月20日完成。

我们来到桥面上,在一股道道口,只见10多名职工正手持钢钎捣掘路基,有两名职工绳子拦腰拴住,悬在股道下边作业,几名职工紧紧扯着绳端。他们是配合挖掘机施工的,挖掘机挖掘不到的边角部位,就由他们负责捣掘清理,这样上上下下连为一体,形成了共同掘进整体推进的立体会战之势。

施工现场,兰州局总工办主任安治芝正在现场督战,他是专程来这里负责协调立交桥顶进的。他对我说:“顶进5号可穿过第一股道,现在要对第二股道进行加固,以确保行车安全。”

负责股道加固的是一处八队杨远成,他说“我们队从昨天晚上一直干到现在了。”

呜——,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满载旅客的客车由西向东开来。防护员丁运堂手持红黄色信号旗,规范地指挥着列车从这里安全通行。车箱内,旅客向他们投来敬佩的目光,一些旅客频频招手致意!

啊!元旦,沸腾的张掖站。

(载1995年1月19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干新闻写作这个行当,可以说是不分节假日、礼拜天的。而往往在节假日、礼拜天反而更有东西写,更能使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因此,这个时间段在基层采访那也是平常的事了。1995年元旦,作者是在兰新复线过的,那天一大早去了张掖站站改工地,将所见所闻如实记录下来,完成了这篇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属于通讯的范围,又与特指的通讯写作有所不同,应该说它与通讯比较靠近,内容容量相对通讯要小得多。一般意义上的通讯要求写人写事要完整,写细写透,而且还要写出全过程,而新闻特写写人往往只取其瞬间的片断,不求完整全面,写事也只是截取某些横断面,不必写反映事件的全貌。由此看来,新闻特写又类似于随笔,信手拈来,作者通过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具有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