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有企业面临市场疲软,原材料涨价,大面积亏损的困境之时,雄踞大西北这片古老黄土地上的铁道部二十工程局,却异军突起,独领风骚:产值和利税连年递增,扶摇直上,1993和1994两年的利税相当于前8年的总和,各项经济指标均跃居全国建筑行业先进之列。
他,铁道部二十局局长邢福海,以其雄才大略和超人胆识,塑造出一个“铁将”的风采。
由于历史的原因,铁二十局1984年脱下军装闯市场,曾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支拥有1.3万余人的队伍,当初几乎有大半停产息工,揽到几项大工程却又以低价中标入不敷出。尽管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队伍特别能战斗,但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他们翅膀毕竟嫩了点,厄运接踵而至,全局负债累累,队伍在低谷中徘徊。
1992年,47岁的邢福海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了铁道部二十工程局局长。
“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不同情弱者,铁二十局的出路在改革。”邢福海充满激情,与党委书记简盛雨一起部署着一招自己救自己的棋:
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精局、强处、灵活项目部、强化工程队”。局机关“三三分流”,即1/3下基层,1/3办三产,1/3留机关。全局以推行和完善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施工管理格局;
不被两条铁轨所局限,走出铁路,面向社会,跃入到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去抓“活鱼”、“大鱼”;
兴办三产,发展多种经营,实行集团化、规范化管理模式。成立实业集团总公司,下辖城建开发、技术开发、机械经租、物资、工贸总公司。统管上海、广州、青岛、南通、西安、兰州办事处和上海联营厂、商州大理石厂;
推行专业化管理,向高、精、尖技术高峰进军,各工程处、公司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以承建铁路、公路、水电、城建为中心的施工运行机制;
改革人事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合同管理,干部、工人逐级签订聘任合同书,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推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体现绩能优先、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改革,冲破了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给企业注入了勃勃生机。1993年,完成产值8.6亿元,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透过耀眼的辉煌,邢福海和其他局领导冷眼审视市场,也审视明天,为铁二十局的振兴提出更高、更远大的战略目标。
邢福海主张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必须全面推行企业人格化管理。他说,企业人格化管理,即领导班子人格化,塑造好自身形象;生产经营人格化,揽干并举,干好为本,恪守合同,信誉至上;企业管理人格化,提高全员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对于科技与人才,邢福海更是头脑清醒,他精心制定了推进科技兴局、优化整体功能的发展战略;主持对全局百名青年知识分子现状调查,轮训青年科技干部,重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不惜代价,内培外送,对工程项目指挥长、段、队长和工班长普遍进行轮训,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制定倾斜政策,重奖、重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为人才辈出和施展才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个企业犹如一个家庭,当领导的要把这个家操持好,让职工生活得更美好,责任重大啊!”邢福海如是说。
1994年,铁二十局这个大“家庭”,经历了建“家”以来最红火的一年:兰新、宝成铁路复线,宝中、南昆铁路工程施工高歌猛进,在全线树起了32块“优质样板工程”,连创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路外工程精益求精,所承建的27项工程项项盈利,无一亏损,在社会上塑造了铁二十局的良好形象。
新年伊始,出国考察归来的邢福海踌躇满志。他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力争产值、利润的最大突破,早日跨上全国同行业榜首!”
邢福海,犹如一只头雁,正领着振翅的雁阵,飞向新的天地……
(载1995年1月25日《西北信息报》)
评述
邢福海,1996年至1999年任二十局局长,在二十局发展史上为官一任。1995年,时值二十局承建的兰新、宝中、南昆等几条铁路修建一路凯歌,二十局改革发展也取得新突破。于是作者对邢福海进行简要采访,写就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