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086

第86章 决战,岂止在战场

——来自“济青”一线的报告

这里,没有枪林弹雨,也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可二十局建工处300多名职工,在这里将施工中的无数艰难险阻视为战场上的一道道关口,斩关夺隘,勇往直前,涌现出来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一)

1990年3月15日,二十局在济青高速公路项目国际标招标中一举中标。3月17日,建工处副处长、项目部经理尹胜章率先遣组进驻工地安营扎寨。接触菲迪克条款后,他们深知中标来之不易,但组织施工更难。

济青公路工程是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项目,按照菲迪克条款组织施工,监理程序既繁多又严密。施工中每道工序都要逐级报告,层层验审,并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方能开工。施工严格按国际规范操作,监理人员现场监督,那一个环节上出现差错,都将被亮“红灯”,重则停工整训,推倒重来,轻则当场纠正,经检验合格后再行施工。尽管队伍上场后严格“受训”3个月,可干起来还是感到相当“别扭”。

两年过去了。这支由铁道兵集体改工的队伍,以其独有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经受了风风雨雨的考验,在济青公路建设中打出了“铁军”的威风。

(二)

在15公里的线路上,有大、中、小立交桥14座,通道22座,板、管涵26座,土方量128.7万方。其中由5队施工的周长互通立交桥和4队施工的孝妇河大桥,是全线的“卡脖子”工程。经过全体参战人员奋力拼战,周长互通立交1-5、1-6桥箱梁施工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工,孝妇河大桥桩基施工比原计划提前了6个月,保证了大桥主体按期完工。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受到业主、监理和外国专家的高度赞扬,二十局副局长、济青公路工程指挥长邢福海,给建工处冠了一个“一枝独秀”的美名。

从去年8月开始箱梁临时支架安装,到11月30日晚10时浇注完最后一盘混凝土,周长互通立交桥施工时间,一直是以分秒为单位计算的。

项目部经理尹胜章说:“当时也是‘逼上梁山’,如拖延至冬季施工,势必要采取保温措施,加大工程成本不说,而且也难以保证混凝土质量,万一出个问题,炸桥返工后果不堪设想,再说军用梁租金还得多开支10多万元。为抢出两桥箱梁,我们组织200多人‘大会战’,1000多方混凝土,分4次浇注完,职工们奋战4天4夜,没有一个叫苦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箱梁浇注的“大会战”中,有5名临时来队的职工家属始终参加了这场战斗,她们是:左明芬、宋玉芬、楚维杰、何志琼、闫锡书,济青公路建设的史册上,将留下她们的芳名!

去年5月,孝妇河大桥进入系梁浇注阶段,当时阴雨连绵,河水泛滥,河床水位最深处达6米。怎么办?四队职工以超人的胆略和勇气,大胆实施截流围堰方案,使河水乖乖地站立两旁。

围堰内开挖基坑难度很大。3台抽水机不停地向外抽着渗进来的水,河床底部全是淤泥流沙,每掘一尺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共产党员、工班长赵成宝、李月昌各带一个工班,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深泥坑里开挖5号、6号基坑。他们用筐装,用塑料袋背,好不容易挖出一个窝,一下子又被流坍下来的泥沙堵满了。职工们想尽一切办法,打桩,用木板、铁皮拦截流沙,搭支简易排架,车拉人挑,开挖进度不断加快。

就是在这个烂泥坑里,40多名职工苦战了7昼夜。一天下大雨,职工们穿着雨衣夜战,外面流雨水,里面淌汗水,第二天早晨爬上岸来,这群“泥人”便瘫倒在地,呼呼地睡着了。

5号坑挖好了,6号坑也挖出来了,他们迅速铺底绑扎,系梁灌注在即。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连降暴雨,孝妇河三里以外的梅家河蓄水库水位超标,被迫开闸放水,顷刻间作业面一片汪洋。

在抢挖基坑时,钢筋班组长陈百平一岁的孩子突然抽风昏迷,还是别人和他爱人一起送往医院抢救的,他却没离开自己的岗位。那满头白发的胡银斗师傅,吴清怀师傅和小年轻的较着劲儿干,为的是早一天把基坑抢出来。几天来,大家抱成一团,拼死拼活,可眼下……

四队工人哭了,四队干部、技术人员哭了。一直在这里坐阵指挥的段党委书记杨顺利气得直跺脚。这一天,他和四队的干部、工人一样,连一口饭也咽不下去。

(三)

在四队淦河中桥,高挂着这样一幅醒目的横标:“无字为碑济青路,青山作证筑路人”。这里住着22名工人,远离乡村,缺水缺电。入夜,漆黑一团,距住地50米处,还有一片坟地。大家也习惯了,每天天一黑就钻进帐篷里睡觉,天一亮就起床干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沿线东去,笔者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在一座毗邻的小桥通道和板涵洞里,住有10多名工人,经打听方知是五队调度张跃军突击小分队。在解家营桥面铺装工地上,笔者采访了张跃军,原来他们一行12人已在这里生活了14天了,上级要求必须在6月底前完成2座小桥、2座通道桥面铺装和2座板涵台帽的施工任务。6月20、21日连续下雨,雨水顺着板缝流下来,把他们的被褥都打湿了。张跃军告诉笔者,刚来时因没法支锅灶,加上工程吃紧顾不过来,工人们吃方便面喝冷水坚持了3天,工友林科青患感冒,曹安国闹肚子,都没歇过一个班。

职工的所作所为,平凡而伟大。为早日修通济青路,造福齐鲁人,他们毫不犹豫地将一切艰难困苦置之度外,以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催人泪下的奉献之歌。

汽车队队长郭文政,被130万土方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上济青两年了,一天不拉地跟班作业,吃方便面、啃冷馒头是家常便饭。去年7月,贤淑的妻子张玉香带着女儿千里迢迢来到济青路,他最有条件与她们母女俩去济南、青岛玩玩,可他们就连近在咫尺的天下第一村——周村也没能去。

六队云南籍工人丰廷友,前两天收到“姐姐病逝速回”的加急电报。小丰真是多灾多难,他父母早亡,是姐姐把他拉扯大,13年前也是姐姐送他参军当上铁道兵的。不幸的是姐夫及姐夫家的两位老人也先后离开人间,如今,可怜的姐姐又丢下两个孩子匆匆地走了。丰廷友心如刀绞,恨不能生双翅回家看姐姐最后一眼。6月21日,正在工地施工的小丰对笔者说:“我是队上唯一的翻斗车司机,打灰离不开。我的家是小家,这里是大家,小家得顾全大家。”当问到是否给家寄钱时,小丰低下了头,喃喃地说:“等5月份的工资发了全部寄去,我现在手里一分钱也没有。”

小丰呀小丰,你来济青两年了,每天干10多个小时的活,有时遇上打灰,你没白天没黑夜地挺着干,用你的话说就是:“只要不倒下就干”!你嗜好抽烟,可你买一包3角8分钱的“时代”牌香烟都是咬了牙的。你平时省吃俭用,到头来竟然没存下一分钱。

其实,又何止小丰一人?因为资金紧张,职工们虽然拼着命干,可每个月的工资却不能按时发下来。因为工资不能按时下发,6队队长王东祥一家三口在济青工地过年,只称了两斤冻肉,因为冻肉比鲜肉便宜。

5队队长刘世凯,女儿患上眼病,头痛,视物不清,妻子贾忠南带着女儿跑了几家医院也没治好。便风风火火地跑来邀丈夫一块去北京同仁堂医治。因箱梁施工正进入关键时刻,刘世凯无法脱身,他饱含着愧疚的心情,送她们母女俩搭上进京的列车。

去年11月29日,周长互通立交1-5桥开盘打灰,这时正巧来了一车525号散装水泥,当正在往大罐里输送水泥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水泥输送车胶管破损脱落,水泥冲天而起,四处喷射,在场的200多人一下子惊呆了。如不及时接通管子,一车水泥将在几分钟内报销。

说时迟,那时快,共产党员、汽车队修理工高荣贵,共产党员、五队材料员李方陆不顾一切地冲上去,用身躯紧紧地堵住管口,两人配合迅速将管子连接起来。

10多吨水泥保住了,他俩浑身上下都是水泥,活像一尊雕塑的水泥人。

难怪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对这支能攻善战的队伍很感兴趣,称他们在济青公路建设中“打出了‘铁军’的威风”!

是的!在他们身上,真正显示出了当代筑路工英勇顽强、深明大义、无私无畏的美德。

瞧!那一根根光亮如镜的桥墩,那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桥,还有那不断向前方延伸的公路,不正是他们及其亲人们无私奉献的历史丰碑吗?

(载1992年7月16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济青之战,对二十局来说是一场艰苦之战,艰难之战,难忘之战!主要有三:一是按照“菲迪克”条款组织施工,这个被引入中国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对这支刚脱下军装不久进入市场的队伍来说,一度不适应,吃尽了苦头,经受了磨难。二是标价低,计价难,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参建人员在济青公路施工中展现出博大的胸怀和拼搏奉献的精神。三是施工环境艰苦,施工条件差,他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当年叶剑英元帅给铁道兵的题词,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济青之战,结局是圆满的,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最终是打了一个大胜仗。更重要的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心灵上、思想上、观念上都是一次大洗礼,大更新和大解放!

对这篇通讯,二十局副局长邢福海审阅时,签下了“请开路先锋报予以发表”字样,使这篇长通讯得以在局报上全文发表,并配发了两张新闻图片,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