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085

第85章 李从夫的头三脚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

可他,出脚不凡,脚脚生风,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一个不景气的处,一举成为全局盈利大户。他就是铁二十局建工处党委书记李从夫。

(一)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1988年10月,在局组织部任副部长的李从夫,走马上任来到建工处担任党委书记。

“放着清福不享,偏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有他难受的。咱们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吧!”一些人私下议论着。

建工处是一个有名的亏损单位,素有红字人均“万元户”之称。千八号人的处,穷得银行账号上曾有过1000元的记录,每天前来要账的络绎不绝,财务人员东躲西藏,急得团团转。机关发基本工资80%,有的工点几个月开不出工资。

面对可怜巴巴的职工,李从夫和蔼中夹着心酸、愧疚,内心如焚却又从容若定。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胸中翻滚……

“改变现在四不象的体制,成立段,归建队,成熟一个建一个”他向处长郭文山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两人一拍即合!

经有关会议酝酿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最后做出成立3个段9个队级单位的决定。

重新组建段队,就意味着调整一大批干部,3个段的架子拉起来,机关下基层任职干部就得20多名。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在机关多年“七品”以下的“官”,大都拖家带口,过惯了平静的生活。尽管李从夫东跑跑,西说说,可仍有人执意不从。

他沉不住气了。机关职工大会上,他代表处党委当场宣布:限期一周到位,否则,是党员开除党籍,是干部就地免职!

25名干部如期到位。9个队随之调整归建。各党委、支部正副书记全部配齐。

(二)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千头万绪抓什么?李从夫说:“企业根本问题在于完善各种制度,靠制度管人、约束人,靠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李从夫开始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为掌握一手资料,他走科室,下基层,先后找干部谈话200多人次。

领导班子建设上,一条条制度诞生了,廉政建设,民主生活,理论学习,方方面面,切实可行。

由于前几年受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搞得政工干部灰溜溜的,《段队党委支部工作细则》的下发,给他们撑了腰,壮了胆。

生产经营管理细则、承包办法的制定下发,使基层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干部职工有了用武之地。

各部门、各类人员职责上墙,明镜高悬,定期考查,使机关工作由“软”变“硬”。同时制定出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工作考勤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科室个人检查评比制度等,机关作风大大改观。

有人作过统计,建工处近年来制订各类制度100多个,款项1000多条,全处上下步入了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与加快发展的轨道。

(三)

在企业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各谱各的曲,各念各的经,可李从夫只认准两个字:一个是“地”,一个是“天”,用他的话说,“地”就是相信职工,依靠职工,确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基础;“天”就是政策规定,领导层要善于捕捉机遇,正确决策,这是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989年12月,铁二十局揽下渭河电厂护堤工程。局长孔庆云把标书放在建工处领导面前,只说了12个字:“准备接受表彰,准备接受处分”。郭文山、李从夫当场拍胸脯:我们把乌纱帽拴在腰带上,拼了!

雪花飘飘,寒风凛冽。建工处的决策者围坐在二楼会议室里,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一个以副处长董学彬为项目经理的指挥机关迅速组成,李从夫作战前任务动员,接到标书第二天队伍上场,第四天开工。甲方惊呆了,赞扬这支兵改工的队伍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

上场300名职工连元旦、春节都不休息。大年初二,李从夫赶到工地上看望职工,正月十五,他又去工地住了7天,与工人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为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水中筑坝任务,他率领机关人员,带着工具、干粮每周两天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干部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领导者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动着工人们的心。冰天雪地,三队组成抢险突击队,在工班长于永川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在刺骨浑浊的渭水中作业40个日夜;赤日炎炎,渭河滩头,职工们顶着50多度的高温组装铁丝笼,抱着石头就像抱着个火炉,手掌、小臂、腹部烫起了泡,磨破了皮。

济青高速公路是国际招标工程,国际监理人员要求“苛刻”,工程干干停停,职工怨气很大。在短期内,李从夫两次到济青,提出“主动适应监理,严格技术规范,提高技术素质,争创一流工程”的方针,同时建议处里拨款2万元,补贴一线职工生活。

正是这个“天地”效应,使得曾一度穷得丁当响的建工处崛起低谷。1990年实现利税245.8万元,一跃成为全局盈利冒尖户,捧回来了“振兴杯”。同年,企业档案、计量管理双双晋升为国家二级,并跨入“省级先进企业”的行列。

(载1991年4月1日《四海报》)

评述

李从夫1988年10月出任二十局建工处党委书记,1997年4月离开建工处到局工会任副主席之职。李从夫上任之时,建工处并非是一个富裕之处,而恰恰是一个“亏损大户”。面对现实,他迎难而上,率先垂范,与处领导班子一道实施了治处富处的大变革,使建工处短期内发生了巨变,从中也显示出他全面的综合素质和高超的组织领导能力。

当时作者在建工处任宣传科长,见证了这段不寻常的历史。这篇文章、记述了主人公是如何使建工处在短期内崛起低谷,走向富强的。但由于初学写作,文章写得缺少深度,缺少细节描写,思想性也不够强,使文章显得不那么丰满、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