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湛流公路建设工地的钻机班,是二十局建工处由5名钻机工组成的战斗集体。当初坚硬的崂山石还想与他们分个高低,数月之后,却拜倒在他们的脚下。可有谁知道,为此,他们付出了多么艰苦的劳动啊!不说别的,钻头就用钝了300多个。正如他们说的:“石头硬,也硬不过我们的钢铁意志。”
按说爆破作业对他们来说是一盘小菜,可在这里他们碰上了难题,一条军用通信电缆和一条万伏高压电力线,距爆破区不足10米,附近还有村庄、居民、房屋。谁敢保证不发生意外?爆破专家何广沂带着助手从北京赶来,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研究实施爆破方案,决定采用控制爆破的办法进行爆破。为确保爆破成功,他们现场办班,对布孔、钻孔、药量、装药结构、堵孔、网路联结等环节进行严格学习训练,青岛市公安局崂山分局对4名爆破工进行了考试、答辩,并发放了爆破许可证。
成功的爆破,使多少颗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可有谁知道在爆破区作业人员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爆破区如同战场,只要踏上阵地,炮不响就不能离开半步。一炮又一炮,一天又一天,100次放炮,100次艰辛,饥饿、酷暑、寒冷袭击着他们,他们全然不顾,他们说:“只要能安全,再苦再累我们心甘情愿。”
路基施工,机械车辆司机肩上的担子最重,他们的口号是:“苦战40天,拿下湛流路,回去过新年。”进入12月,他们5点半上班,夜里10点下班,每天工作时间下不来14个小时。一位指挥卸车的同志告诉我,一天一个司机拉土近100车,最多的达120车。100车,别说这2公里的运距了,就是装上去倒下来,也要把人折腾晕的,可他们硬是挺过来了。
这里每月都刮几次六七级大风,夏天还好,冬天就有些吃不消了。施工人员脸和脖子被风沙吹打得红红的,就像被开水烫过似的,痛得钻心。大风过后,气温骤降,寒气逼人,不少职工的耳朵被冻坏了,肿得像一对水铃当,他们却说:“天气冷,可我们的心是滚热的。”
进场9个月了,大家还没过过一个星期天,而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有的月份高达15个小时。
(载1989年12月30日《铁道工程报》)
评述
作者第一次到工地采访是在青岛湛流公路项目部。那时还不知道什么叫采访,更不知道如何进行采访。在工地上呆了几天,发现钻机班的事迹很感人,于是就想写一写这个班组。为写好这篇稿子,作者连续跟班作业,现场采访,碰到什么记什么,捡到篮里都是菜,掌握了不少素材。文章写好后寄给《铁道工程报》,没想到很快就登出来了,位置是二版右上角,题目用的是黑体,还加了底纹,看上去很上眼。
实事求是地讲,这篇通讯写得有点散,也比较平淡。写钻机班却写了路基施工;对“硬碰硬”的挖掘不够,着墨不多;对钻机班的人和事的叙述,更是缺少情节和细节;文中用了几句拼命干革命的口号,读来也显得比较生硬、好笑。通篇似乎有一种“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