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43

第143章 姑苏争辉

——二十局集团一公司苏州市政工程建设巡礼

8月22日,新闻研讨会结束后,一公司领导邀请我们宣传部的几位同志一起去看看他们近两年在苏州市内干的工程。这天一大早,何敬德副书记、唐兴荣部长带着面包车来到苏州市委党校,接我们一同乘车前往。

坐在车上,何副书记便打开了话匣子。他动情地说:从去年3月至今,不到一年半时间,包括苏州绕城、园区工程在内,我们在苏州市区一连干了9项工程,名声大振,现在在苏州市里坐出租车,只要一提二十局,司机没有不知道的。

我们察看的第一个工程是苏州市西出口高架桥,它是由京沪高速进入苏州新区的通道。秦树舟师傅在大桥附近停车,康天科、王昌尧、唐兴荣便操起“家伙”跳下车,冒着酷暑在现场拍摄。

他们拍照完后,已是大汗淋漓,汗水打湿了衣衫。坐上车,他们都兴奋地说:“我们拍到了好片子”。

我们驱车前行,直奔下一个目标——官渎里立交桥。

官渎里立交位于苏州闹市。何敬德告诉我们,这座桥是江苏省内最大的一座市政立交桥,也是苏州市最壮观、最漂亮的一道风景线。我们商议要拍下一个全景图,必须站在一个高度俯拍。我们选中了大桥附近的一座大楼,需要进大门爬上楼顶去拍。为此,我们拿出记者证通过门卫,然后乘电梯上楼,一路绿灯。我们5人上楼后,找到他们单位办公室人员说明来意,他们很客气地把我们让进屋,然后又打开小门,让我们上楼顶拍摄。当我们尽情地拍摄完后,却不见了何敬德。后来才得知何敬德被这个单位的一位女同志缠住,她看到我们又扛录相机,又背照相机,知道我们是新闻记者,便堵住了他反映情况。何敬德怎么说都不行,无奈才告诉她我们不是当地的,是专程赶来拍摄大桥的,反映情况去找市里的新闻单位,这才得以脱身。

官渎里立交桥使我们收获很大,摄取了珍贵的资料,从不同角度拍摄到了上佳的新闻片子,大家开心极了。

告别官司渎里立交,我们来到了人民桥。人民桥建筑风格奇特,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哪里是一座桥,分明是一座宫殿,一大乐园!桥下流水,游船飞渡,桥面汽车道、机动车道、人行道,各行其道,人行道弯弯曲曲,金亭玉阁,色彩斑斓,行人至此犹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人民桥”三个大字金光闪闪,隔桥相持,遥相辉映。大桥两端诗云:

曲岸垂柳绿水绕吴都,

回廊卧龙华灯焕鹤市。

逐浪飞舟怀十里烟水千里江山,

过栋极目读一城珠玑三吴风物。

站在人民桥上,记者感慨万端,心潮久久难平,不禁从心底发出强烈呼唤:一公司“人民桥”建设者伟大!我们的工人兄弟们伟大!

辞别“人民桥”,我们驱车来到友新路高架桥建设工地。友新路高架桥投资4个多亿,参建的3家施工单位都是建桥劲旅,二十局集团为一家,另一家是号称江苏建筑行业一面旗帜的恒基路桥公司,还有一家是华东地区颇具名气的中港三局。这座桥之所以云集了江苏内3家最具实力派的单位,是因为这座桥的“含金量”高——市长的“形象工程”,苏州的“窗口工程”。

项目经理杨水清、书记张广耀告诉记者:这座桥开工才几个月,苏州市杨市长先后来了3次,苏州市五大班子等200多人专程来工地参观、检查指导工作。今年10月大桥通车,已写进了杨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3家强手同建一座桥,同台比武,同台较量;苏州市领导如此重视,苏州市人民如此关注,可谓至高至极。然而,我们在工地上见到的杨水清,却是那样的平静如水,谈笑风生,颇具大将风范。自信来自实力,轻松源于智慧。杨水清虽然年轻,但已是3个项目的“领军人”了,从苏嘉杭到沿江常熟三标,再到友新路高架桥,一个比一个干得漂亮,去年勇摘江苏省交通系统“十佳项目经理”桂冠,成为江苏省基建行业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在建设工地,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组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友新路高架桥工程今年3月7日中标,3月15日破土;全线第一家开工,第一家开钻;下部结构提前23天完工;率先转入上部结构施工,已浇注混凝土5000多方。

返回路上,一公司在苏州市区干的工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这些工程大都已竣工投入使用,有的还在紧张地建设之中。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短短两年之间。在苏州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一公司为苏州市人民造福的同时,也将他们的英名深深地印记在苏州市人民的心中!

(载2003年9月18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这是2003年8月苏州新闻报道工作研讨会期间,作者采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报道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运用素描的手法,粗线条地勾勒出二十局集团一公司在苏州已建和在建工程的基本情况,读来令人感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