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局修建青藏铁路先进人物素描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格拉段后,中铁二十局这支曾三上青藏线,有着光荣传统的“铁军”,毅然承担了全线难度最大的风火山路段施工任务。他们在这片充满生机又荒凉苍茫的雪域高原上,演奏出一曲曲动人的拼搏奉献之歌。
高原统帅况成明
中铁二十局承建的第七标段,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区最长、科技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风火山隧道和北麓河厚层地下冰试验段。
“青藏铁路施工,全管段要创国优,风火山隧道要拿‘鲁班奖’。我们要夺取全胜!”面对堪称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一系列之最,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长况成明话语铿锵有力,道出了广大参建职工的心声。
况成明,1986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先后参加过上海莘松高速公路,宝中、南昆、神延、宝天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担任过技术副队长、副项目长兼总工、副指挥长等职,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队伍上场后,他主张把工程指挥部设在施工现场,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工程开工后,他始终坚持在现场组织指挥,不分白天黑夜。他与指挥部领导一起,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青藏高原铁路”的口号,制定了项目质量方针和目标,严格施工管理和技术管理,成立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和风火山隧道现场试验组等。
全长1329米的风火山隧道属于低高山区,隧道通过部位海拔4996米,为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其洞身全部位于冻岩之中,含土冰层、饱冰、富冰冻土厚度深达150多米。为解决风火山隧道永冻冰层施工难题,处理好洞内外气温变化对围岩冻融圈的影响,风火山隧道选择了冬季施工这一最佳时机,依靠科技,全断面掘进。北麓河厚层地下冰试验段,路基桥涵科研测试项目多达29项,大都在冬季施工中完成。况成明率领职工挑战世界难题,科学管理,科学施工,成功突破了风火山永久性冻层施工新课题,获得了多项科研项目成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隧道专家”刘含金
为确保风火山隧道施工质量和进度,中铁二十局精选素有“隧道专家”之称的三处副处长刘含金坐阵风火山。风火山隧道自2001年10月12日开工以来,他几乎天天都蹲在风火山上,夜里2点以前很少休息,职工们这样评价:“刘副处长为风火山隧道把罪受了,心都操碎了,人瘦了一圈。”
刘含金堪称一员虎将,一位不知疲倦、责任心很强的人,与隧道一旦接上火,便全身心投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风火山隧道的日日夜夜里,他走出隧道进口,又入隧道出口,不时蹲在掌子面上观察围岩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施工方案。根据现场掌握的实际情况和高原高寒施工特点,果断进行决策,将四班倒改为六班倒作业,使工程进度由每天1个循环提高到两天3个循环,循环进尺由1.5米提高到2.5米,隧道掘进速度由每天1.5米提高到6米多,为超额完成年度施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月初来此检查工作的铁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永福欣然挥毫题词:“奋战高原,科技攻关,建设世界第一高隧”。
一只“藏羚羊”和两个“老藏胞”
在青藏线上,人们都传诵着风火山上一只“藏羚羊”和两个“老藏胞”的故事。
“藏羚羊”是说指挥部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尹玉成。在5010米高度的风火山,别说施工作业,就是躺着休息也是对人的一种考验。而尹玉成全然不顾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自上山以来就没下去过。2001年6月20日,是他率队到风火山安营扎寨,全管段37公里的线路,是他一步一步过来的,工程开工后,是他马不停蹄,不分白天黑夜天天跑工地。他说:“躺着不干,一对不住职工,二对不住青藏线。”
“老藏胞”是指机械一队队长宋风报、机械二队书记赵彦彬。由于风火山气候恶劣,空气稀薄,紫外线辐射强烈,天气变化无常,这两位白白净净的男子汉,来这里不出3个月竟然变了模样,变成了高原人特有黑红的肤色。那是高原风霜留下的痕迹。“老藏胞”之美称,也是广大职工对他们的奖赏!
青藏铁路将于2007年6月30日正式贯通,青藏高原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她的壮丽,青藏铁路建设者的英名,将伴随着青藏铁路的胜利贯通而永载史册。
(载2002年1月20日《科技日报》经济特刊)
评述
去青藏线采访归来,一些人物的影子总在脑海里显现,时时被感动着、激励着,于是有了《雪域高原奉献歌》一文。
这篇报道,在国内来说应该是青藏线报道较早的一篇通讯之一,稿件寄发后,被多家报纸采用,主要有:2002年1月19日《人民铁道》报,2002年1月20日《科技日报》经济特刊,2002年1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月31日《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3月5日《陕西工人报》,2002年3月22日《西北信息报》,2002年第5期《经济日报》经济月刊等。《人民铁道》报、《中国铁道建筑报》、《陕西工人报》都发了头条,《人民铁道》报还加了一个引题,十分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