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32

第132章 穿越世界屋脊

——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建设纪实

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青藏铁路,则是铺在云霞之中的天路。

“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当地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它恶劣的自然环境。

没有到过青藏高原的人,很难想像高原的艰苦;不了解青藏铁路的人,很难懂得建设这条铁路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未到过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的人,更难了解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和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

这里记述的是中铁二十局在青藏铁路风火山施工的感人事迹。

挑战生命极限坚持以人为本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格拉段后,中铁二十局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铁军”,承担起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等37.17公里的施工任务。

去年6月7日,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施工动员大会在该局机关咸阳隆重召开,局长余文忠、党委书记周玉成明确提出青藏线建设全线要创国优,风火山隧道要拿“鲁班奖”,号召全局全力支援青藏铁路建设。

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青藏铁路南山口车站宣布开工令,江泽民总书记发来架电,青藏铁路全线开工。

为征服世界第一高隧,建好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派出强大阵容:局总工程师余量任第一指挥长,况成明任指挥长,王树文任党委书记,尹玉成任副指挥长兼总工,郑刚、杨前进分别担任副指挥长,副局长马登峰负责青藏铁路后勤保障工作。6月9日,他们备战风火山,近1000名将士陆续进驻格尔木,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服”休整,于6月20日挺进风火山安营扎寨。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它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青藏铁路修建,必须克服许许多多铁路建设史上未曾遇到过的难关。在风火山施工,这里没有银行,没有邮局,没有商店,也不通电,属于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腹部地带。

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参建职工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是抗高寒缺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堪称世界最为恶劣的气候环境。坐落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风火山,垭口海拔为5010米。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其含氧量仅为内地的40%。紫外线辐射强烈,天气变化无常,日温差达摄氏50度,最大风力可达10级,雷阵雨或冰雹不分季节,“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正是风火山的真实写照。时下正值严冬,风火山气温降至零下30度左右,空气中的氧分压仅为10.87千帕,原本就非常稀薄的空气,此时则更加稀薄,大大超过了人类生存的极限。这里又是高原病高发区,也是鼠疫疫区。因此,风火山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极限地带,喻之为“生命禁区”。

为挑战生命极限,中铁二十局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参建每一名职工的身体健康,在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他们不惜巨额投资,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新建房屋5600平方米,安装保温帐篷84顶,架设动力线路5公里,低压线路2公里,临时通信线路29公里。指挥部、工程队都建有三用堂、阅览室、台球室,配有电视机、VCD、组合音响、卫星地面接收器,可收看3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指挥部在格尔木设立办事处,全方位向山上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有4台生活车两天一趟往返于格尔木和工地之间,积极为风火山供应粮油、蔬菜和生活物资。局指挥部和各工程队都储备了10天以上的食物,职工每天的伙食一般在15元左右,食谱以汤荤为主,荤素结合。饮食结构由猪肉逐步向牛、羊肉、鸡、鸭、鱼类调整。

——为全方位服务施工生产,在寒季到来之前,投入100多万元采用高压水锅炉集中供暖,让职工能在山上安全过冬。投资400余万元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共同研制并建成了世界第一座高原医用制氧站,解决了施工用氧和职工生活用氧问题。投资100余万元在风火山和南山口预制厂打水井3口,用于职工生活用水和施工生产用水。投资10多万元在格尔木以“职工之家”的标准建立了150张床位的职工“习服基地”,主要用于职工上山习服和下山休整。进入冬季施工后,风火山气温降至零下30度左右。他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在山上作业人员分期分批实行休整转换。

最近,该局作出认真安排,一是对局青藏铁路指挥部领导班子进行了加强性调整,局总经济师陈文珍调任指挥部党委书记,确保了两名局领导在山上组织指挥施工。二是对山上施工人员分批下山“习服”休整。三是目前全局各级正在举办各类人员培训班,从技术干部到司机、施工作业人员达2000人以上,为明年铺开大干积蓄力量,提供坚强保障。

——在劳动保护上,给每位职工配发了床和床上用品,床头柜、小凳、太阳帽、眼镜、手套等保护用品,配发了1000余万元的防寒服、棉大衣、保温工作鞋。

——在施工现场建立“工地医院”,占地670平方米,各作业队设立卫生所,配备医务人员20名。工地医院设置有急诊、内科、外科、放射、特检、高压氧、手术室、防疫科等,坚持医护人员24小时应诊、巡诊制度,配有进口救护车,新购美国、德国、日本生产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等195台(件),价值400余万元;药品200多种,价值100余万元;为职工发放用于增强抗缺氧、抗疲劳的红景天胶囊(口服液)、洋参益寿胶囊、防晒油、冻伤膏、遮阳帽、雨衣、雨鞋等保健、劳保药品。近半年来,共接诊病人3984诊次,先后抢救高原肺水肿、脑昏迷、变异心绞痛36例,确保了全局青藏铁路参建职工无一例高原病死亡,极大地稳定了职工队伍。这些工作,得到了长期在高原工作的解放军二十二医院和青海省、格尔木市领导、专家们,以及铁道部领导的高度赞扬。

青藏高原风火山施工,中铁二十局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健康的同时加大了对现代化高原施工机械设备的投入。由于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平原使用的机械设备在风火山施工要降效50%。上场设备难以满足和适应高原需要,为确保青藏铁路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该局购置了大批适应高原施工特点的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如一次性购买德国奔驰26台,每台价值68万元,一次性购买德国液压旋挖钻机4台,每台812万元。据有关数字显示,为干好青藏线,该局不惜财力,加大投入,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仅用于购买设备的资金已达1.8亿元,而他们在今年青藏线完成的产值还不足1个亿。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其投入产出的关系只能放在次要位置。

依靠科学技术建设世界高隧

中铁二十局担负施工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全长1329米,海拔高程为4996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区最长、冻土层最厚、覆盖层最薄、科技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氧气含量最低、空气最稀薄、条件最恶劣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

风火山隧道地质构造奇特,堪称世界罕见的一座冰山隧道。该隧道含土冻层,饱冰、富冰、薄冰冻土,砂岩、泥岩层,冰层厚度深达约150米。其中土冰层的土质含量为15%至20%。风火山隧道施工测试及试验研究项目主要是:隧道洞内外气温变化对围岩冻融圈影响;隧道排水技术试验研究;隧道施工机械性能及配套技术研究;隧道施工通风技术及施工温度场研究。正是由于这些世界罕见的特殊性,使风火山隧道成为国内“天字号”工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热切关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全世界的广为瞩目。

风火山隧道去年10月12日破土动工,10月18日上午11时18分,进、出口同时炸响了隧道开凿的第一炮。

为征服世界第一高隧,早日修通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抽调三处这支有着光荣传统、敢打硬仗和素有“隧道劲旅”之称的队伍进驻风火山,选派素有“隧道专家”之称的副处长刘含金坐阵指挥,挑选1996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隧道专业的林军民担任隧道队队长,并将有多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吕西亚、杨寅初调任风火山隧道队书记和副书记,1995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年仅29岁的刘万奇任总工程师,赵峰任工会主席。为征服风火山隧道,他们从美国、瑞典、日本等地购置了近6000万元各种适用于高寒地带的高原型机械设备,其中包括瑞典原装进口的有轨运输设备、二臂凿岩台车、三臂凿岩台车、电动装载机、混凝土输送泵HBT60型、日本进口的23立方米内燃空压机、美国寿力空压机750HH、高压供水系统、日本进口的高原型自卸装载机、挖掘机、露天钻机、轮胎式混凝土输送车等,使风火山上场设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为风火山隧道施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风火山隧道开工后,首先面对的是含土冰层带晶莹透亮的千年冰川围岩。其围岩极为脆弱,振动大,易碎裂,振动小,则无动于衷;气温稍高就会融化成泥浆水,气温稍低,又无法喷锚支护。为攻克隧道永冻层难关,他们迅速成立了以队长林军民、总工程师刘万奇为组长的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先后设计出多套施工方案,进行筛选和可行性论证后,报请铁道部科研院审查批准并组织实施。

为确保风火山隧道施工万无一失,上场工程技术人员21人,技术工人80人,分进、出口两个作业队,六班倒向里掘进。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风火山特别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施工生产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副处长刘含金不分白天黑夜坚持在洞内指挥作业,调查研究,根据地质变化情况,及时变更施工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中求快。队长林军民、总工程师刘万奇、书记吕西亚、副书记杨寅初、工会主席赵峰分工不分家,靠前指挥,协同作战。严格技术管理,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队主管领导与技术主管签订岗位责任目标合同,技术主管再与技术干部和测量班、试验室签订合同,实行技术与效益挂钩;制定《技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阶段性不同工序下达责任目标、施工任务,责任到人,层层落实。队领导带领有关部门现场考核,当场兑现奖罚。

走进风火山隧道,除了特殊的地质构造外,你会看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那就是每个职工身后都背负着容积2升,重量3公斤的天蓝色氧气瓶。因为这里高寒缺氧,尤其是隧道内,氧气含量远不能满足施工人员的需要,一旦离开氧气瓶,随时都会因缺氧而休克。为此,中铁二十局青藏铁道指挥部高度重视解决高原施工缺氧问题,一是购置便携式供氧设备,以确保施工人员吸到足够的氧气。二是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制风火山医用高原制氧站,于11月26日试验成功,并正式投入运行。该制氧站由变压吸附制氧系统、储氧系统、压氧灌充系统,以及隧道氧吧车等部分组成,产氧量50m3/h,氧气浓度达到94%,可灌充40升氧气瓶以及各种便携式氧气瓶(袋),并可向隧道内直接供氧。三是对隧道进行弥漫式供氧,通过氧气管直接送氧到掌子面。

冬天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子夜最低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隧道施工不仅存在洞内保温问题,洞外各类机械设备、工程材料、风管水管、沙石料等都要采取保温措施。为此,他们购置了大型暖风机,在洞外支起了面积150平方米的棉帐篷,将沙石料、水泥放入棉帐篷内,由3台暖风机不间断供暖加温,使沙石料及水泥的温度保持在摄氏35度左右。并利用大型锅炉烧水,使水温保持在60度以上,从而保证拌合后的混凝土温度。为使供水管道保持一定的恒温,他们购置了电热毯、棉被,包裹在供水管道上,并接通电源,让电热毯发热。各类施工机械,一律停放在有供暖设备的特大型棉帐篷内,保证设备不被冻坏和正常启动。

隧道内施工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由于风火山隧道全部位于永冻土层以内,洞内施工热量对冻结围岩产生很大影响,爆破后形成融化圈,使围岩整体性降低,地下冰川段融化后产生积水,影响隧道正常施工。隧道掘进时需要降温,以保持围岩的稳定性,而衬砌时又必须升温,以利于混凝土固结,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也是永冻土隧道施工的最大难题。围绕这一难题,中科院西北冻土研究院、铁道部、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指挥部及风火山隧道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性研究。为减少冻土及冰川融化,尽量缩小融化圈,隧道施工坚持“随开挖、随支护、早封闭、快衬砌”的原则,在围岩外形成保护层,并及时施作隔热层,减少洞内温度向周边围岩扩散而增大融化圈。隧道队广大职工发扬“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风火山精神,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技术规范施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举攻克了含土冰层地带施工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成功穿越了含土冰层地带,从而昂首挺进少冰冻土地区。中铁二十局为世界永冻土隧道施工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同等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

风火山道自去年10月18日开工以来,截止今年7月9日,隧道上导坑掘进已达600余米,完成成洞455米;相继完成了对饱冰冻土与地下冰川施工、隧道洞内外气温变化对围岩冻融圈影响、隧道施工机械性能及配套技术等多个项目的科研试验任务。他们的上乘表现,受到了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的通令嘉奖,中央电视台、青海省电视台多次连续报道,格尔木电视台连续四天滚动播放他们的先进事迹。

风火山隧道自开工以来进展顺利,无一伤亡。中铁二十局在风火山隧道建设中创下了一系列世界之最和人间奇迹。去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来此看望、慰问职工队伍的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挥毫写下了“奋战高原,科技攻关,建设世界第一高隧”的题词。今年6月29日,铁道部部长傅志寰、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多吉才让,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书记李国瑞等人陪同下,视察风火山隧道施工现场,傅志寰部长还挥笔为风火山隧道题写了洞名。这更加激发了全体参战人员的豪情壮志,他们纷纷表示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早日修通风火山隧道,以优异的成果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凿开千年冰川勇当开路先锋

作为2001年青藏铁路全线五大路工试验段之一的北麓河厚层地下冰路基试验段,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气候恶劣,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是青藏铁路又一艰苦的施工地段。

就科研项目而言,它集永冻层高填挖过渡段,杆件护坡,保温路基通风,桥涵混凝土灌注插入桩等15个科研试验项目为一体。这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站在青藏铁路风火山施工形象进度图表前,况成明指挥长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墙上的工程示意图,队伍进场后,各项施工准备都按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他还是嫌慢。3.93公里的厚层地下冰路基试验段,58万方土石,11座桥涵,不是手一挥就能完成的事。满打满算,正常的施工时间只有几个月,稍有差错,今年如期完成试验段,为明年全面开工大干奠定基础的计划就将化为泡影。他肩上的责任,实在是太重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此,他一方面在工作中增强计划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使各项准备工作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则催马扬鞭,不断给作业队加压。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尹玉成,每天穿梭于工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果断决策,其速度之快,被职工们戏称为“藏羚羊”。

8月20日,天气晴好的北麓河畔,彩旗飘飘,机声轰鸣,北麓河高寒厚层地下冰路基试验段工程,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精心准备,终于在全线路基试验段中率先开工。以该局六处为主组成的主力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角色。尽管他们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的思想准备,蕴含着大自然无穷奥秘的雪域,还是给这支充满热切信念的筑路队伍毫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凉水。

青藏铁路穿越北麓河冲积平原及风火山低丘陵区,地势相对低洼平坦,起伏不大,水流密集。这里生长着长势很好的高原小草,行走在上面,就像踩在绵软的地毯上一样舒坦。但是,当为填筑路基做准备的大型机械清开草皮时,地下水立时冒了出来,吸浮力极强的淤泥像地狱里伸出的魔爪,紧紧地吸住机械,越是加油使劲,机械便越往下陷。

善打硬仗的队长宋风报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明白,对于这种地质,猛打猛冲来“硬”的是行不通的。为了攻克沼泽,让路基施工不受阻,他召集技术人员研究“软着陆”方案,经过认真的研讨论证,决定在路基填筑时,采用沿基床两侧深挖水沟,将浸入路基的水源排除,然后再换填的施工方法。就这样,像拄着拐杖走路一样,几百米的沼泽地带被小心翼翼地攻克了。

在这场路基攻坚战中,中铁二十局这支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充分展现了现代企业的风采。身处海拔5000米的高原腹地,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100余名职工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青藏精神,克服头痛、恶心、胸闷、气短、乏力等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高昂的热情和筑路工人特有的乐观主义精神,辛勤工作,忘我奉献,谱写着人生壮丽的乐章。

9月30日下午,风雪交加,铁道部孙永福副部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第二次来到了北麓河高寒厚层地下冰施工现场,站在平整光洁的成型路基上,望着忙而有序的施工车辆,他满面笑容,爽声说:“不错啊,和我一个多月前来的时候简直不能比”。接着,他问站在身边的六处机械队队长宋风报:“压实度是多少?”宋风报答:“95%以上”。部长满意地笑了。宋风报递上了签字簿,孙副部长欣然提笔,写下“中铁二十局机械一队北麓河试验段”的题词。临别,孙副部长说:“你们这样干,我就放心了”。

情系雪域高原奉献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与中铁二十局有不解之缘。青藏铁路作为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养育了中铁二十局这支无坚不摧、举世无双的钢铁劲旅。

1959年2月10日,中铁二十局的前身铁道兵第十师奉中央军委之命,首次赴青藏高原,承担了青藏铁路泉吉至格尔木178公里的施工任务,并配合科研单位进行高原冻土路基试验;1962年11月,铁十师第二次开赴青藏高原,负责海晏至土格段23公里铁路施工任务;1974年3月,铁十师第三次挺进高原,担负着青藏铁路哈尔盖至格尔木段396公里线路施工任务,其中有他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号称“世界第一高隧”的关角隧道。这支队伍前期曾经三进青海,历时14年之久,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

2001年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南山口车站宣布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令,中铁二十局再次挺进青藏高原参加青藏铁路建设。

青藏高原无愧中铁二十局的故乡,中铁二十局是喝着高原水发展壮大起来的。当这支队伍第四次踏上这片故土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澎湃,多么激动,多么热烈,他们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无限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从心底深处呵护着青藏高原。

正是由于脉源的关系,这支队伍像爱护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着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走进中铁二十局的管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环保教育宣传牌、警示牌,要求和提示人们爱护环境,爱护高原的每寸绿地,每一颗小草。

该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况成明,谈起环保工作滔滔不绝。建立健全环保组织,指挥长、党委书记担任环保领导小组组长,副指挥长、副书记、总工为副组长,各部室领导为环保成员。各施工队也相应成立了以队长、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环保工作小组,形成了局、安全质量环保部、施工作业队、工班四级环保体系。制定了《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在环保管理上,严禁以牺牲环保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行为,做到奖罚分明,纪律严明。同时加强对上场人员的环保教育,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评比活动,使环保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认真做好工程和生活垃圾池、垃圾箱,不准随地乱扔、乱倒,及时对垃圾做燃烧处理或运送格尔木集中处理。在临设、便道修筑中,充分利用废弃不用的老青藏公路和植被稀少的地段,在便道上经常洒水湿润,以防止尘土飞扬污染周围植被。取土和弃土场选择无地表径流、无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较差,远离线路的荒地。如此强烈的环保意识,赢得了当地环保部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青海省《格尔木报》和格尔木电视台曾先后进行过专题报道。

茫茫的青藏高原,还是藏羚羊、野驴、野牛等野生动物的家园。中铁二十局职工从未猎食过这些野生动物。在现场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件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机械一队挖掘机司机孙树武,在路旁看到一只比鸽子大的幼鸟——猎隼。猎隼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孙树武便拣了回来,给它搭支了个简易的“家”,悉心饲养。这支鸟也非常招人喜爱,职工们收工回来就逗逗它,托在手上,放在肩上,给大家带来许多乐趣。两个月后,这支鸟长大了,职工们又忍痛割爱,恋恋不舍地把鸟放回了大自然。

中铁二十局职工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无比热爱,对青藏铁路修建一往情深。几天来,我们无时无刻不被那火热的施工场面所吸引,无时无刻不被参建健儿们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动、所动容。广大铁路建设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勇敢,创造着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

有人说,在风火山上,就是躺着休息也是对人的一种考验。因为这里毕竟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高寒、缺氧、气压低,使得人们连吃饭、喝水、走路、睡觉也变成了一种艰苦的劳动。一切都要慢慢来,急了让人喘不过气来,走路快了可能因缺氧一头栽倒在地上。晚上睡觉也是一件苦差事,硬是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不一会也会因缺氧呼吸困难而憋醒。然而,我们的职工却要在这里从事艰巨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他们要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精心铸造跨越世界屋脊的钢铁大道。

自6月20日上场以来,中铁二十局近1000名职工日夜鏖战在这里,大家思想稳定,情绪高昂,战天斗地,无怨无悔,无一人要求下山,表现了很高的政治素养。该局局长余文忠、党委书记周玉成、工会主席李克林多次来风火山看望慰问,使全体参建职工备受鼓舞。我们这次来风火山采访,正遇第一指挥长余量在山上,他精神饱满,信心百倍,谈笑风生。他说,目前正值高原寒冬,参加青藏铁路施工的队伍大都回去了,我们仍在坚持冬季施工,主要是搞好寒季试验段工程的施工。我们还组织专家人员和技术干部现场攻关,解决高原高寒衬砌施工难题。他不无风趣地说:“这是天赐良机,也是对我们参建队伍的一次全面检阅和考验,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决心干净、漂亮地完成试验任务。”

指挥长况成明、副指挥长郑刚、尹玉成和其他指挥部领导自上场以来始终坚持现场指挥,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隧道队队长林军民、副书记杨寅初,机械一队队长宋风报、书记景生强、副队长熊传林,机械二队队长王选尚、书记赵彦彬、总工张云平,预制厂副厂长李忠孝、孙鹏程等领导同志,坚持跟班作业,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他们的日程表里,都忘却了“休息”二字。隧道队工人彭传清、王建波、张辉茂、杨兵,机械队曾德才、李俊明、赵玉珍,指挥部司机胡良、屈国建、吉永才、唐雪、卞宁,食堂张绍武,拼搏奉献,不辞劳苦,在他们身上都有诸多闪光点,为人们所称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支青藏线参战队伍中,还有戈军、吴雪芹、谭洪超、齐冬莲、梁亚娟、代霞、尹金梅等15名女职工。这15名女性中,有的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的是已为人妻母,她们却义无反顾地挑战青藏高原,在青藏铁路线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还有以院长丁守全为首的“工地医院”,20名医务人员被职工们称为生命的“保护神”、高原的“白衣天使”。

今年29岁的张君轲,是中铁二十局医院妇产科的一名护士,今年6月,当她得知上青藏线的消息后,激动地一夜没有睡着觉。第二天她便向组织递交了《决心书》,请战青藏线。之后又一连写了3次,《决心书》的后面都写上“请批准”3个字,并加了3个感叹号,以表达自己的坚强决心。她的要求终于获得了组织的批准,她把3岁的孩子交给丈夫,全托在咸阳市一家幼儿园,毅然踏上青藏高原的征途。小张自从6月上风火山就没回去过,她每天坚持巡诊和医护病人,有时遇到重病患者,就跟车护送到格尔木,不分白天黑夜。从风火山施工现场到格尔木市350公里,忍饥、挨饿、挨冻是常有的事,对此,她无怨无悔,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倾注到病人身上。半年来,经她医护的病人达2000多人次,该局人员在风火山施工以来没有一人因高原病而死亡,小张功不可没。许多病人都说:“多亏了张护士,没有张护士她们,恐怕我们早就趴下了”。作为一名女性,小张在风火山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谁能知道?她上山后高原反映强烈,全身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脸肿大,月经缩短到半个月来一次,10天不干净,可她从来未影响过一次护疗。当我们采访她时,她无比动情地说:“青藏铁路建设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工程,我有幸成为建设者中的一员,我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已把自己的全部融入到青藏高原。我想孩子,想丈夫,但我想得更多的是青藏铁路,是全局参建职工的身体健康”。

青藏线铁军再展雄风,风火山天堑变为通途。可以断言,在青藏铁路胜利铺通之时,人们不会忘记中铁二十局这支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共和国功臣的建设者们,他们的英名将连同青藏铁路一起永载史册!

(载2001年12月27日《人民铁道》报)

评述

2001年11月22日至12月12日,作者前往青藏线进行采访报道。

这次上山,作者在风火山上住了8天,对风火山管段所属单位进行了拉网式采访。《穿越世界屋脊》这篇长通讯,是作者和马日健、孙巨领、唐相彦合写。2001年12月27日《人民铁道》报套红整版发表,还配发了5张新闻图片,2002年1月1日《中国铁道建筑报》也用一个整版发表了。这条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扩大了二十局的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