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31

第131章 来自青藏线的报告

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青藏铁路南山口车站宣布开工令,江泽民总书记发来贺电,青藏铁路宣告开工。

6月3日,中铁二十局力挫群雄,一举中标青藏铁路7标段,投资8.5亿元;6月7日,青藏铁路施工动员大会在局机关咸阳隆重召开;随后,建设者们开赴青藏线。

3个多月过去了,中铁二十局1000多名参建职工在青藏线上生活、工作得怎样?施工局面是否打开?施工进度、质量、科技、环保、后勤保障工作如何?他们的思想、情绪是否稳定,士气是否高涨?社会信誉、社会形象又怎样?

10月13日,我们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地方。次日,在六处预制厂、工程机械厂格尔木办事处采访,15日参加青藏线宣传工作会议,16日踏上了朝夕梦想的风火山工地。

几天来,我们无时无刻不被青藏线火热的施工场面所吸引,无时无刻不被参战健儿们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动,所鼓舞,心灵一次次受到洗礼,一次次受到震撼。在这片广袤、神奇的雪域高原上,广大建设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勇敢,创造着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奇迹……

世界最高的风火山隧道,进口、出口洞门已被打开,英雄的建设者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向前掘进

为了揭开风火山神秘的面纱,打开世界第一高隧的洞门,建设者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天字号”隧道。这里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风火山腹底深达150多米的千年冰川,含土量大,石质破碎,冰、土、石融为一体,软硬兼而有之,令人望而生畏。这里海拔5000多米,空气稀薄,其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山上积雪不断,最低温度在零下40多度,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晴,一会儿飘雪花,一会儿又狂风大作,是人类生命的极限地带,被喻为“生命禁区”。

为征服世界第一高隧,修通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精选况成明、王树文分别担任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和党委书记,副指挥长杨前进,副书记陈益发,总工程师尹玉成,由他们率队向风火山发起总攻。在经过高层地质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人员、机械设备全部到位,指挥长况成明下达了开山的命令。

历史将记下这一刻,2001年10月12日11时30分,一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过后,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洞门被轰然炸开。

素有隧道宿将、专家之称的三处副处长刘含金,工会主席詹自成,分别坐阵隧道进口和出口。刘副处长告诉记者,他已上山10多天了,隧道施工采取“管棚法”、超前支护、喷锚等方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工程进展顺利,进出口正以每天1米多的速度向前掘进……

隧道进口,寒风猎猎,彩旗飘飘。“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中铁二十局承建”的巨牌竖立在洞门上方,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时代的召唤,这是历史的承诺,这是向世人的展示,这是向大自然的宣战!

洞口清晰可见,几名操作手正在奋力掘石、打眼、压浆。掌子面上,碎石夹裹着冰块和泥土,奇形怪状,很不规则地显露在外面。

隧道出口,机器轰鸣,两名操作手正在掌子面上喷浆,随着混凝土的不断凝固,拱壁变厚变硬,形成强大合力,支撑起高大山体的压力。三处隧道队队长林军民、书记杨寅初和主管工程师刘万奇,坚持跟班作业,现场办公。

在风火山工地上,指挥长况成明激动地告诉记者,风火山隧道施工的大幕刚刚开启,隧道掘进已达10米,目前施工还处在试验探索阶段。9月30日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视察工地后兴奋不已,挥笔题词“奋战高原,科技攻关,建设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施工史无前例,困难重重,我们既要发扬敢打敢拼、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又要坚持科学施工,科技攻关,不可盲目掘进,把旺盛的劳动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况成明还说,目前正在积累经验,摸索规律,改进施工方案,风火山隧道施工将打破常规,坚持冬季施工,力争年底攻克200米大关。

说这番话,况成明充满激情与自信。自6月上山以来,他一直坚守在工地上,高寒缺氧,自己血压较低,身体一度不适,可他全然不顾,实在撑不住了就打吊针,始终不肯下山。他说,组织上把这副担子交给我们,压力大,责任重。风火山施工举世瞩目,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的目标是抱着“鲁班奖”下山!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却字字千钧。此情此景,无不令人感动,令人肃然起敬!

北麓河3.93公里路基试验段已成型2.5公里之多,建设者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浇筑起高高的路堤

离开风火山隧道,在北麓河试验段的另一端,我们走下车,来到当年铁道兵亲手建造的风火山路基试验段。只见试验段路基隆起,边坡有的被草皮植被覆盖,有的裸露在外,有的是浆砌片石,还的被铁皮罩了起来,有一段边坡与路基的结合部位还挖了排水沟。试验段不足1公里,我们从东头走到西头。在西头顶端,还搭支了高高的棚架,棚内设有气温监测站,两处6支气温测试仪还静静地躺在路基上。大约距试验段500米外,也就是在入藏公路的北端,当年铁道兵的一片营房还安在。据说铁道兵第十师五十团十三连,1975年4月奉命在风火山进行路基试验,奋战2年多胜利凯旋,1978年11月20日,铁道兵党委作出决定,授予五十团十三连“风火山尖兵连”称号,并荣记集体二等功。青藏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马日健说,前不久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还特意察看了这个试验段,我们正准备在这里树立一块牌子,让人们永远铭记当年的英雄铁道兵。

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还是这支队伍,今日又重返高原,重返风火山,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新一轮具有时代意义的鏖战!

在迅速崛起的成型路基上,指挥部总工尹玉成向我们介绍了北鏖河路基试验段的施工概况。路基最大填方高度6.3米,设计宽度7.1米,按照施工工序和规则一层层碾压而成,密实度、压实度均达到国际标准,多次受到建设单位表彰。指挥部党委书记王树文指着路基说,9月30日,就是在这里,铁道部孙副部长满脸笑容,无比高兴地说:“看到你们施工的路基,青藏线施工我放心了。”部长如此评价,我们深感欣慰。

是啊,这是一个世纪精品之作,是该局青藏线上率先完成的一段标准化路基。路基棱角分明,两条长长彩练和随风扬起的三角彩旗,仿佛在向人们招手致意。路面光亮如镜,坚如磐石,恰似高原突起的一道钢铁长城。站在那宽敞厚实的路基上,不禁使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在路基试验段东侧,北麓河厚冻层大拉槽工地车水马龙,鏖战正急。挖掘机、装载机、奔驰自卸翻斗车汇集一起,成为高原机械化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北麓河冻土层拉槽换填施工现场,一条宽约15米的拉槽已被掘开,2台挖掘机伸展长臂将掘出的冻土块装入车内,运到2公里以外的弃土场。

党委书记王树文指着一辆迎面而来崭新的奔驰车说,这是德国产的自卸翻斗车,最适合高原施工,我们一次购进26台,每台价值68万元。青藏线施工打的是科技仗,机械化程度高,指挥部购买设备一项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

被挖出的泥土呈黑色,里面夹着晶亮的冰粒,经机械挖掘,阳光照射,冻土外表开始融化,变得滑稀起来。王树文拿起一块冻土给我们看,并不失风趣地说:“这是高原特有的千古珍品,又黑又硬,很有特色哩!”

风火山海拔高,日温差别大,天气变化无常,工地上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职工们穿着杏黄色的防寒服个个干劲十足。据说这种防寒服是从深圳特制的,可抵抗零下38度的严寒,职工们穿在身上很暖和。高原施工,职工们保暖设备齐全,应有尽有。为确保职工身体健康,在指挥部旁边,还设立了工地医院,有医生、护士10多名,医疗设备齐全,院长丁守全、医生侯安钢说,自上场以来,我们抢救过13名“脑昏迷”者,给职工治病数十人次。王树文说,青藏线参战职工思想稳定,士气高昂,千余名职工无一伤亡,无一人提出下山。我们这支队伍都很年轻,开始刚上来都有些轻重不同的高原反应,现在早已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青藏线铁军再展雄风,

风火山天堑变为通途。

青藏线参战的建设者们,你们是英雄的筑路人,你们无愧青春,无愧时代,无愧共和国铁路建设的头号功臣!

(载2001年11月1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中铁二十局如愿以偿地承揽到风火山路段工程,投资8.5亿元,为青藏铁路全线投资额最大的一个标段。更令中铁二十局骄傲和自豪的是,该标段有“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这意味着中铁二十局在青藏铁路施工中将创下一系列世界之最,开创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2001年10月13日,作者赶赴青藏线参加宣传工作会议。第二天会议一结束便踏上海拔5000多米的风火山工地采访。

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风火山,站在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洞口,心情格外激动,久久不能平静。风火山神秘的面纱被我们英雄的筑路工揭开了!

《来自青藏线的报告》,是作者报道青藏铁路的第一篇,也是第一次把青藏铁路施工的基本情况比较完整地报道出来,呈现给读者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