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要突破一批“世界之最”
今年3月22日,中铁二十局副总工程师夏征河等一行8人从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沿线考察归来——经过艰苦的科学勘察他们发现:青藏铁路的二期工程将比一期工程更艰巨,在他们将为西藏搭成这条金色交通要道过程中,需要突破一系列自然条件在艰难程度上的“世界之最”。
众所周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也最为壮观的高原铁路。它东起青海省会西宁,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南行跃上昆仑山,穿越可可里西,风火山,翻越唐古拉山,然后进入西藏,再到达拉萨。它全长1956公里,将穿过965公里长的高海拔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550公里的高原冻土地带,跨越5027米高的唐古拉山口。青藏铁路的一期工程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也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兴建。
“为了西藏的现代化,我们甘愿!”中铁二十局局长余文忠说:“这一天我们盼了多少年了,只等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重返高原,再立新功!”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二十局员工这一具有光荣传统群体的英雄气概。
现代化同样需要英雄主义
如今的中铁二十局,是当年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铁道兵第十师,他们曾于1959年至1973年间三次奉命挺进青藏高原,在共和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说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局党委书记周玉成无比动情:“当年修建青藏线,我们发扬‘铁道兵前无险阻’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全国、全军、全省夺得了10面红旗,涌现出了被中央军委命名的时代英雄‘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和被铁道兵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的英雄群体。”
就在青藏铁路的一期工程施工中,他们曾艰苦卓绝地攻克了高原风沙地段、盐湖地基、关角隧道等一系列重难点工程。在海拔高度3700米,全长4009米的关角隧道这个我国海拔最高、最长的隧道施工中,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呈网络运动等,施工难度很大。其中,两件事令人难忘:
在铁十师四十七团分别从进出口向里掘进的过程中,突然遭遇大面积塌方,轰隆一声巨响,1500多方山石顷刻间倒了下来!127名官兵顿时被严严实实堵在里头。所幸,铁道兵部首长火速从北京赶来,青海省有关部门领导及时送来了急救品,工程师潘建学、副营长吴德安等跟班作业干部火速组织队伍打横通道以突围。经过14小时奋力抢救,终使127名指战员全部脱险。
为解决施工中的冻土、缺氧难题以全面积累施工经验,铁十师五十团十三连从1975年至1977年奉命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口的风火山做“前期施工试验”。那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风火山海拔高度5010米,气压和云层很低,一打雷便形成“滚地雷”,滚过之处草皮被烧糊一片;那里还有“冰雪仓库”之称(1.2至1.5米的地表层以下全是冰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最大风力可达10级!“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风火山的真实写照。就在这异常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他们硬是艰苦奋战两年多,成功建成了风火山试验段,开了我国高原高寒地带铁路施工的先河,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积累了极宝贵的经验,被铁道兵党委授予“风火山尖兵连”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
这些虽然都已成为过去,但对完成好今后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很重要。他们清楚:建设现代化,同样需要英雄主义。
(载2001年5月10日《经济日报》)
评述
2001年4月9日,《经济日报》机动采访部主任杨林林女士来二十局,作者将手头那篇《当惊世界殊》的稿子给了她。杨林林在这篇稿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这篇稿子发表在《经济日报》2001年5月10日十二版“世纪潮”栏目里。
《当惊世界殊》和《为了西藏的现代化,我们甘愿!》这两篇稿子,内容一样,但角度、题目一变,主题也变得鲜明了,给人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在此,我们也领略一下资深编辑手中的笔,是多么的锋利无比,功夫是多么的深厚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