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15

第115章 朔黄线上的年轻人

——记二十局五处朔黄线项目部

在朔黄线,只要一提起二十局五处朔黄项目部,许多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大头兵”带着一群“娃娃兵”,创造了朔黄全线唯一的一家全管段“优质样板工程”。

二十局五处项目部,是一个由清一色的年轻人组成的群体,项目部全员24人,其中共青团员20人,党员2人。他们平均年龄为24岁,最小的仅19岁,大都是近两年刚迈出校门坎的大中专学生。

就是这么一群年轻人,在他们的领头人——项目经理石宝平的带领下,开拓出一条希望之路、成功之路。

“精品、名牌工程,不是一天两天拿来的,也不是金钱能买来的,礼物能换来的”

今年33岁的石宝平,有着坎坷的经历,是一个颇具传奇式的人物。他当过铁道兵,参加过青藏线、兰新复线建设,获得过局“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铁道部“青年尖兵”、“青年功臣”奖章,团中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标兵”称号等,曾先后去深圳、福建打过两年工,自修大学。他性格内向,却富有挑战性和强烈的进取心。让石宝平带领一帮年轻人上朔黄,用该处处长贾吉利的话是为了“营造希望工程”。

石宝平不负众望。他说,从上朔黄线那天起,我就抱定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带好这支年轻的队伍,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目标就是创国优。他经常教育他的员工:“精品、名牌工程,不是一天两天拿来的,也不是金钱能买来的,礼物能换来的。我们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从自我做起,认认真真地学,老老实实地干!”

石宝平项目部担负着朔黄铁路3.1公里施工任务,全管段有土石方31万方,结构物9座。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并不算大,可对这群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石宝平坚持三条:一是教育引导,他苦口婆心地给年轻人讲传统,讲朔黄线,讲岗位成才之道;二是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氛围,集体办公,购置各类业务书刊,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三是理论与实践接轨,给青年人负重加压,让他们在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边成长,充分给其自主权,尽量发挥其潜能。石宝平的逻辑是:不干不出错,干了才出错,允许在工作中出错,但只有一次,决不允许一错再错。

石宝平像一团火,为青年人迅速成长照亮了前程。在这里,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了充分实现。

今年21岁的王海军,是去年毕业的见习生,一到朔黄线就被推到结构物主管的位置上。然而,小王出师不利,他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制作的第一件“作品”竟然是“废品”。

在DK108 828盖板涵边墙砌筑施工中,尽管小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还是没能达到创优标准,在局朔黄指质检中被责令拆除。小王心想:这下全完了,给项目部造成了几千元经济损失,还耽误了工期,石经理该怎样处理我呢?

石宝平采取的方法是“冷处理”。他把大家召集到施工现场,让他们亲手拆除曾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涵洞。此处无声胜有声,大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工作中的失误将给企业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当然,在现场最受教育的是王海军,他暗下决心,决不让这种“悲剧”重演。白天,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往返穿梭于3.1公里的线路上,协调现场施工,解决施工难题;晚上回来熟悉图纸,查找资料,制定第二天施工方案,工作干得有条不紊。如今,结构物工程已全部完工,9座涵洞个个创优,获得一个“满堂红”,王海军也成为干、管、算样样精通的行家里手,被项目部评为“岗位标兵”。

“能为朔黄线出力,个人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在石宝平项目部里,起着“司令部”和“主力军”作用的是工程科。他们有负责测量、结构物、路基施工的,还有负责试验、物资、计划统计工作的。工程科共有12人,平均年龄21岁,今年24岁的科长马遂昌,在他们当中算是“老资格”了。正是这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人生最美最美的图画。

石宝平项目部负责施工的路段全线创优。全优工程的背后,是他们每个人生命般凝重的信念与追求。

常登科,20岁,测量班长,石家庄铁道工程学校毕业;陈刚,20岁,西安煤田地质学校毕业;李大德,22岁,哈尔滨铁道工程学校毕业。别看他们平时腼腆得像个大姑娘似的,但干起工作来颇有股虎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出晚归,在测量、放线上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陈永良,路基主管,今年27岁,在工程科年龄数他大,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陈老大”。3.1公里路基,1个站场,4个土方作业队,都是他管辖的范围。他每天不停地跑,一年下来竟跑坏了7双鞋。朔黄线是国家重载一级电气化双线铁路,路基施工密实度要求高、标准严。平时还好些,遇到雨季,取土含水量大,每填筑一层土都要反复晾晒,达到一定指标系数才能碾压。小陈严把质量关,只认质量不认人,达不到质量要求标准,说什么也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宋书轩,19岁,去年7月从衡阳铁道工程学校毕业。来朔黄后开始分在调度室,路基成型后,石宝平让他负责路基边坡施工。小宋初生牛犊不怕虎,工作敢较真敢碰硬。他负责施工的路基边坡“三线控制”好,做到了曲线圆顺,直线笔直,坡面光滑,棱角分明。在去年11月6日神华集团、监理总站联合进行的朔黄全线质量大检查中,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

王会锋,女,20岁,试验主管,石家庄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土生土长的她,来朔黄后仍然和土打交道。她具体负责路基测试化验,按创优目标控制土工密实度。小王肩上担子一点也不轻松,按规范要求路基基床表面每上一层土的厚度不超过30公分,而每100米取点不少于6个,据粗略统计,全管段取点就达1万多个。每取一次样回来,还要把自己关在屋里精心化验测试,求出其压实系数,填写各类报表。试验工作直接关系工程质量,施工中每进行一道工序必须经过实验室认可,她常常饭还没吃完就被“请”走。

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压得她简直透不过气来,可她还兼顾着结构物施工的试验,遇上打混凝土,就坚持旁站。一次,她在巡视中发现一座桥涵边墙浆砌没按配合比施工,搅拌不均匀,便毫不客气地令其返工,直到达到创优标准才罢休。

徐贵兰,女,22岁,物资主管,西安煤田地质学校毕业。她身材瘦小,少言寡语,可干起工作来泼泼辣辣,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工程施工中所需三大材料要去相距40公里的原平火车站场去拉,上万方砂石料要去采购,坐车、租车、装卸车、讨价还价、内业整理,苦辣酸甜她都尝过了。去年全线大干,工地用料多,她几乎天天外出跑料,有时一天跑几趟,回来没个准点。一次工地支模,她冒雨乘车去原平拉木材,长6米、直径30公分的6方圆木需要解开,她从原平租车拉到定襄,按技术部门指定的尺寸盯在现场加工,回来已是晚上10点多钟。还有一次去原平拉钢筋,因修路绕道夜里12点多才回来。她常说:能为朔黄线出力,个人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不该办的,你就是送座金山来也不办”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制度,行为管理的中心是人的积极性。石宝平非常重视制度的建立和员工们积极性的调动。

项目部四科一室一所及各业务人员,都有明细的工作职责,并制作镜框上墙,科室办公桌明显位置放置标志牌,项目部上至经理,下至后勤服务人员都佩戴上岗证。为加大全方位管理力度,项目部还制定了各类管理实施细则和办法,成立工程创优、合同评审领导小组,组成“青年突击队”,开展“岗位比贡献”、“我为团旗添光彩”、争创“青年文明号”、“青年优质工程”等活动。

在石宝平心目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比制度更重要的是人情,是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石宝平心中装着全体员工,他想方设法为他们配置各类劳保用品,做到冬有冬装,夏有夏装,统一着装,统一吹号起床,每顿饭四菜一汤。项目部设在定襄县受碌乡回凤村,离县城22公里,为活跃青年人文化生活,石宝平为大家订报刊、买书籍,进行羽毛球和棋类比赛,开办卡拉OK厅,一个礼拜举办一次文艺晚会。

严谨、和谐、奋发向上的氛围,使这群年轻人纯洁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在工作生活中则表现出一种无私无畏、攻难克险、拼搏奉献的时代英雄主义精神。

计划主管宋家军,21岁,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他与包工队打交道多,软的硬的都碰到过。一次一个包工队头头为让他手下开“绿灯”,递过来一沓钱,宋家军严肃地说:“我们这里不兴这个,该办的办,不该办的,你就是送座金山来也不办。”还有一次,一个包工队来了3个人结算,经审核发现有“水分”,便砍了下来。他们威逼小宋改过来,小宋不答应,他们便气急败坏地把喝水杯子扔过去打他。小宋受了委屈,但坚持了原则,伸张了正义,事后石经理在一定场合里表扬了他。

为选择优质面石,石宝平、任胜利、马遂昌跑遍了方圆七八十公里,舍近求远,挑选到理想的石料。项目部附近的一个村提供的碎石含软弱颗粒多,材料员检验不合格拒收。他们依仗在自家地盘上而蛮横无理,动手打了材料员和3名职工。打归打,不收就是不收,他们认为:“把劣质材料用在朔黄线上,就是一种耻辱和对人民的犯罪。”

今年45岁的汽车司机孔昭芹,是项目部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兵”。项目部组建后,石宝平没买豪华车,图实惠购了1台客货两用车和4辆自行车。孔昭芹受命开车,他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上场一年多竟跑了8万多公里。去年7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洛阳传来,21岁的儿子因公殉职,孔昭芹当场晕了过去,石宝平把他送到车站让它回家料理孩子的后事,他开的那辆车租给当地一个司机开。孔师傅回去没几天就回来了,是他放心不下那台车。

朔黄线离不开这群年轻人,这群年轻人也离不开朔黄线。马遂昌和测量工蔡美菊都是24岁的人了,婚期一推再推;陈永良的妻子来队怀孕了,让他送回甘肃老家,他不答应;让他送到相距不足10公里的太原市亲戚家,小陈说“没时间”。

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去年4月驻地水管站放水浇地失控,大地一片汪洋。当时正值夜晚七八点钟,两座板涵基础开挖正浇注混凝土。灾情就是命令。石宝平迅速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投入抢险,王会锋、徐贵兰、蔡美菊转移工程材料和测试器材;马遂昌、田志伟、朱小明、李伟、王朝鹏等人跳进水中围堰截流,排洪疏水,他们整整奋战了5个小时,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抗洪抢险的壮歌。

朔黄线上,一群年轻人,一个永远年轻的事业,他们用青春和赤诚,编织着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经过一年多的磨练,这批年轻人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他们不但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而且还能兼管其他,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项目部先后有5人被提升。1996年石家庄铁道学院本科毕业生马遂昌,在朔黄线施工中挑起了工程科长的大梁,因工作出色不久被提升为项目部副经理,并代理总工程师职务;原项目部副经理宋智军、总工程师任胜利,分别调任内昆铁路党委书记和项目经理;另两名同志被处里提升到其它新的工作岗位上。

编者按语

珍惜青春向上走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美丽,更动人,更富有魅力?

毛泽东同志有过一段最为深刻、最为精辟的论述,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同志把青春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对年轻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厚望。

还有人把青春比作花的季节,蓝天的飞鸟,根深叶茂的树,余韵不绝的歌,江河奔腾的浪。比喻不同,都很优美,其涵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倍加珍惜青春好时光。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希望中国的青年都能向上走。”“向上走”就是不负青春,珍惜青春年华。具体地说,就是有理想、有志向、有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使自己的青春蓬蓬勃勃,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勇敢,充满生命中最为辉煌的色彩……

今天,本报发表的通讯《朔黄线上的年轻人》,详细报道了二十局朔黄线五处项目部一群年轻人的事迹,在这些普普通通年轻人身上,体现着一种时代的精神。他们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平均年龄24岁,最小的仅19岁,都是近两年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学生。就是这群年轻人,在二十局朔黄铁路工程指挥部和项目经理石宝平的精心培育下,茁壮地成长起来,创造出了一流的佳绩。这种为了事业拼命实干的人,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功,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进而推动社会与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五处朔黄项目部这群年轻人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五点:一是争创一流的精神,他们的目标就是创国优,干精品工程,创名牌产品;二是对党、对人民、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敢较真敢碰硬,按照规范标准办事不走样;三是爱企业、爱本职的敬业精神;四是无私无畏、拼搏奉献的精神;五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精神。

青年人的路该怎样走?青春该怎样度过?在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召唤,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铁路会战的征程中该怎样体现人生的价值?

这,就是旗帜,就是方向!

(载1999年1月1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1998年底,作者前往朔黄工地采访。刚到朔黄线,不幸患上了面部神经麻痹症,无奈住进原平县城医院接受治疗。

当时二十局党委书记周玉成也在朔黄线,他对作者说,朔黄线其他报道不少了,五处石宝平带了一帮年轻人干得不错,可以写一写。于是作者放弃了去医院针灸,抱病去五处朔黄项目部采访,同行的还有朔黄线指挥部党委书记刘绵峻。该项目部清一色的年轻人,充满着朝气与活力,项目部一共20多个人,都逐个进行了采访,还召开了座谈会让大家互相谈。从这帮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二十局的前途与希望。

作者一口气写完了《朔黄线上的年轻人》这篇通讯,还有点言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又写了《珍惜青春向上走》的评论,随同通讯一起在《开路先锋报》上发表了。

1999年1月12日,《人民铁道》报三版头条配照片发表了这篇通讯,1999年1月23日,《中国铁道建筑报》在四版也配照片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