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员工潜能
10768900000047

第47章 快速识人,找到那块真正的“金子”

有句话说:“庸才是放错了位置的金子”,作为当今的领导者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属于自己企业的那块“金子”,让他为企业发光,而且还能照亮“金子”本身,就成了当务之急。而这些,往往是可以通过快速而正确的识人方法做到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可用的“金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得不到领导者的注意和提携,致使金子迟迟不能发挥作用,自然不能使员工情绪高涨。那么领导者应如何掌握识人的技巧呢?

快速识人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浓厚的主观色彩,往往造成情感上的误差,遮掩或扭曲人才的真实形象。因此领导者在识人时要切忌带有主观成见,要去掉“有色眼镜”。“疑人偷斧”会使无辜者遭嫌,而“情人眼里”的“西施”也并非肯定是绝代佳人。

(2)发展性原则。“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大诗人白居易也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这些都说明了人才总是在变化的,特别是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年人才,可塑性强,潜能大,更不能一眼看到底。因此,领导者不能操之过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员工,不要因为一时的表现就认定自己的员工没有真才实干。

(3)全面性原则。“盲人摸象”把局部当成了整体,犯了片面性的错误。所以,领导者在识别人才时不可像“盲人”一样以偏赅全。而是要顾及德、才、学、识等方面,坚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4)大节性原则。孔子主张:“赦小过,举贤才。”就是说要从大的方面识才,这很有道理。人才的优劣,要看大德,看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要坚持以德选才。诸葛亮的“七字识人”即“志”、“变”、“识”、“勇”、“性”、“廉”、“信”,具体说来是: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5)本质性原则。识别人才不仅要用眼和耳,重要的是要用脑。透过表面现象,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才能识别“庐山真面目”,对“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识才要从两方面看,特别是要抓住人的长处,才会准确无误。之后,努力安排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只有这样做,才能找到合适的员工,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看准人,用对人,激活人

察人、识人、知人,是领导者用对人的前提,也是激活员工的先决条件。看人之道,博大精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掌握识人的技巧,将人“看准”呢?

(1)透过眼睛看人。眼睛能折射出一个人内心的想法,美国有实验表明:人类视线接触的时间,通常占交往时间的30%~60%。如果眼神交流超过了60%,就表示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可能大于对交谈话题的兴趣;而眼神交流低于30%,则表明双方对谈话没有兴趣。

孟子也说过,观察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比观察他的目光更好的方法了。如果对方的目光总是飘忽不定,说明他是个三心二意的人,没主张或者容易紧张不安;如果目光清澈有神,说明是个有胆识的正直人;如果对方视线朝上,多是自信心较强的人,性格也较为外向和强悍,可作为公司的培养对象;如果视线朝下,或者一接触到就急忙移开,则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样的人较为温和、内向……

(2)尽量看穿他人内心。领导者要明白,如果能够看清他人内心,就具有了识人、选人的优势。但是人的心思又是十分难懂的,这就要求领导者最好适当地拐弯抹角地说话,将他人的心思旁敲侧击地“看”出来。古时候有一人曾涉案,后来宰相派人调查。但是时隔好久还是不见动静,这位嫌疑犯心想:我到底有没有罪呢?如果被发现,自己的房屋就会被没收,但怎么迟迟没见行动呢;如果没发现,怎么连个判决都没有呢?于是,他请了一位平时和宰相关系十分要好的官员前去打探。

见面寒暄一阵后,那个受委托的人说:“反正那个嫌疑犯的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借我住一段时间吧。”宰相急忙说:“那个嫌疑犯没罪,因此不能没收他人房屋,所以你住不得。”

起身告别时,宰相突然大声说:“哎呀,咱们交情这么好,你为什么给我耍这种手段呢,真是不够意思!”那人明知被看透了,却装出不解的样子说自己没有耍什么手段。宰相说:“你的要求被我拒绝了,可是依然那么开心,难不成你是受那嫌疑犯委托前来打探的?”这个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各自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地透视了对方的真实想法。领导者应从这样的事例中得到启发:要学会透视他人内心,这对自己选人、识人十分重要。

当然,要想做到洞察他人内心,就要在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切不可将人看死,可以通过多问问题,把对方引入某一境地,然后再从他的回答中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3)观察他人行动。“心者,行之端,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一个人的行动能够透露他的品德,而且,坐姿、手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出卖”一个人的想法。除此之外,领导者可通过他人的肢体语言来识人,这样综合考察就能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了。

如果领导者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考察”人,从而找到适合企业文化宗旨和氛围的员工,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他们的性格、习惯等都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影响到企业,而企业的规章制度等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员工。因此,领导者不妨从“看准人”开始选出合适的人,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能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