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秘书几乎没有不写工作总结的。然而,写好一篇工作总结并不容易。工作总结比较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十种:
(一)平铺直叙
工作总结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汇报,它要求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用以指导实践。它实际上是对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因此有人说,没有经验的总结不是总结。目前,这种“不是总结的总结”还比较常见。比如,某单位的年度工作总结罗列了十个方面的工作,近万字的文章从头到尾平铺直叙,一笔流水账,没有讲出一句道理来,看不出有什么经验教训。这样的材料,谈不上有什么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面面俱到
撰写综合性工作总结,既要全面反映工作情况,又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重研究工作实践中带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这样才能起到总结经验、鼓励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工作的作用。有的秘书不明白这一点,把工作总结写成表扬好人好事的材料,面面俱到,八方讨好。如某单位的一篇工作总结,从开头到结尾通篇空话、套话,首先从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引写起,写到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写到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又写到本单位党、政、工如何通力合作,然后对一个个分管领导、一个个职能部门,无论工作好坏、成绩大小,都一一表扬,讨个“皆大欢喜”。
(三)牵强附会
工作总结应该准确地反映情况,不夸大,不缩小,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牵强附会。甲的成绩不能说成是乙的,乙的成绩不要说成是丙的,挂不上钩的,就不要勉强。然而,近些年来,牵强附会的现象在许多单位的总结中时有出现。比如说,一个工厂的效益上去了,便成了万能素材,各个部门都把成绩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企业管理部门说是加强管理的结果,宣传部门说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工会说是建设“职工之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保卫部门也说是加强了保卫工作取得的成果。总之,谁都可以任意调动情节、变换角度,让客观事实受主观愿望的任意揉搓,把与本部门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干的事强扭在一起。
(四)削足适履
写工作总结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先有感性认识而后有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总结”只能是从实践中来,而不能凭空想出来。可有些人写总结时,不做深入调查,而是按照主观意图削足适履。他们先闭门造车,把“总结”的框架虚构出来,然后带着这个框架去套材料。这样套出来的东西,不能真实地反映实践。
(五)高谈阔论
论述在工作总结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适当地引用一些典故和名言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说服力。但是,总结毕竟不同于政论,它是事实的总结。只有从事实中抽象出道理,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过多地引经据典,而忽视对事实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组织,那就不是总结了。现在有些刚从学校分配到秘书工作岗位的同志,喜欢把“满腹经纶”都搬到工作总结上,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的名句,高谈阔论,其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写出来的东西成了公文、论文、杂文“三不像”。
(六)含糊不清
在工作总结中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一些问题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避免绝对化。比如,说完成了任务,不说“出色地完成”,只说“较好地完成”;今后工作会取得更好成绩,不说“一定会”,只说“可望”或“将会”。但是,总结中不可频繁出现模糊语言,尤其是一些不该用模糊语的地方,切不可滥用。从目前的情况看,有的单位工作总结相当模糊,使人很难看出“庐山真面目”。
(七)千篇一律
工作总结虽有一定的格式,但在写作技法上要讲究灵活性,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应像十八罗汉一样,虽都是罗汉,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样才有新鲜感。有的单位的月、季、年度工作总结,几乎每次都是老面孔,段落、段头摘要以及观点等都是“原装货”,只是换了月、季、年号,更改了一些数字罢了。
(八)诗意十足
总结中,适当用一些比喻之类的文学修辞手法,可给总结增色。但是,公文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在遣词造句上,公文特别要求准确、贴切、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规律,尽量少用形容、比喻之类的词汇。有的秘书写出的工作总结诗意十足,一副学生腔,不像总结,而像一篇抒情散文。
(九)结构混乱
工作总结的篇章常用的是“三段式”,即工作概况—经验体会—今后打算。工作总结不必像文学作品那样严密构思,但也不像一个通知那么简单,而是要将大量的事实材料通过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不进行很好的谋篇布局不行。有的秘书往往提起笔就写,想一点,写一点,边写边想,这样写出来的东西难免杂乱无章,逻辑不严密。
(十)篇幅冗长
有人以为总结就是要包罗万象,有人以为文章长才显得有才华,于是千方百计把它拉长,长得叫人根本不想读下去。
以上是工作总结的常见病。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者缺乏公文写作知识;二是惰性作怪,不愿动脑筋,只想应付差事。要把工作总结写好,首先必须熟悉工作总结的写作知识;其次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再次要多写多练,写得多了,就能写出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