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零售管理创新
10717000000079

第79章 5 结语

虽然由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比较大的现实,以及各个地域的消费和购买习惯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在加上各个零售企业处的业态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生存和扩张模式不同,可能都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来支持自身的发展,但是,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却是必要的。如果说制造业最重要的可能是技术创新,那么零售业最需要的可能就是文化创新,因为零售业最接近消费者,更需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来获得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

文化创新包括精神层面的创新、制度层面的创新、行为规范层面的创新和物质层面的创新,由此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使企业内的员工和管理者思想活跃,创新主意不断涌现,能不断克服外部环境提供的各种挑战,使自身获得竞争力和顾客的尊重。以下针对这四个层面的创新问题,分别加以阐述:

1.精神层面的创新

精神层面包括企业经营哲学、最高宗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精神层面的创新是痛苦和非常困难的,人们只能对原有的精神价值有所继承,有些又必须抛弃,有些需要吸收和接受,有些需要完全创造。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开始进入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理念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其中包括追求个人利益、追求效率、崇尚科学、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

同时传统商业领域中诚信、顾客导向、以人为本、商誉意识、品德至上等价值观也应该继承并进一步得到发扬。同时作为一种总体的趋势,竞争、诚信、扩张、平等、自律与自主等价值观念正在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念。

目前,在中国的零售企业中,最需要的可能就是平等与分享这两种价值观念。在传统中国,等级观念非常严重,服务业总被看做“侍候人”的行业,总是低人一等。因此,这个行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缺陷。而在服务业内部也同样存在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想法,一有机会就想跳槽。“服务人”与“侍候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要注意树立平等观念,要用服务意识替代侍候人的意识,零售企业才能吸引人才,才能吸引顾客。

分享观念包含了多种意识。即包括企业发展之后,员工们能分享的利益与快乐,也包括在日常服务中为顾客解决难题之后与顾客一起分享愉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越来越脱离生存需要的最低要求,而更加追求精神需要的自由与快乐,越能为顾客提供这种自由与快乐的企业就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2.制度层面的创新

制度层面的创新是落实精神层面创新的基础。不论提出何种精神创新,总会需要制度进行保障。在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点:

(1)制度之间的匹配。文化创新是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每一次哪怕是只有一点突破都会对原有制度系统形成全面的冲击。因此不是一种制度的设立就能保证某种新精神的落实和贯彻,还必须对原有制度进行系统改进。

(2)全面沟通。只有在思想上更新观念,才能自觉遵守制度。管理者必须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向人们进行宣传和鼓动,并且以身作则。

(3)注意持久性。我们必须注意旧观念与旧制度是根深蒂固的,那种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是不能全面解决问题的,必须要保证持久的推进,并在制度安排上解决这种推进力的来源。

3.行为规范层面的创新

这一层面的创新是在精神创新和制度创新之后,把最终行动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的创新。在这个层面的创新中,我们既要向西方的规范与统一学习,又要注意不能过分机械和统一标准。类似于微笑就是要漏出四颗牙齿以上的规定,怎样看都是那么机械。在向西方零售企业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亲切、随意、细心、宽容等优秀的行为规范标准还是需要继承的。

4.物质层面的创新

物质层面的创新包括标识、标准字、标准色、店容店貌、厂服厂歌、企业纪念品、文化传播网络、商品的陈列与摆放等方面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到与企业的服务定位和顾客定位相匹配。要做到从顾客是否喜欢,顾客是否方便,顾客是否能够产生愉快的心情,顾客是否能够记住,顾客是否感觉很新奇等入手,而不是我感觉如何。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旋律,谁能够不断创新,谁才能不断得到发展。而在零售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谁能不断在文化创新上走在前列,谁才能获得顾客的支持和信任。企业文化并非一蹴而就,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组织内各项制度的支持和配合。企业文化的创新既要符合企业战略的需要,也要符合内外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特点,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够发挥用优秀的价值观指导员工行为,用良好的行为规范保持企业的运行秩序,用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弘扬企业的宗旨,用诚信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作用,实现零售企业的文化竞争力。

于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