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开一家赚钱的小酒吧
10710400000003

第3章 “酒吧”在中国

酒吧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具象代表,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在中国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及深圳,酒吧业的发展更是红红火火。互不相识的人因为选择了同一个目的地,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小小酒吧更是打破了彼此沟通的障碍。在城市之外,酒吧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同样在享受着城市产物带来的愉悦。

酒吧在中国的发展

酒吧发展的步伐始终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酒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酒吧闪烁的霓虹开始成为中国城市的夜景之一。洋溢着激情的深圳酒吧、情调迷人的上海酒吧、品种多样的北京酒吧,每一个城市的酒吧都令人流连忘返。

“红公爵”酒吧是深圳最早出现的酒吧,创立初期没有表演,也没有卡拉OK,顾客们只是在里面喝酒、聊天和跳迪斯科。占地不大、装修也较随意,却很受人欢迎;座位很拥挤,却使人更亲近;舞池很小,但DJ播出来的音乐却使人跳得很疯狂,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不断地尝试和参与。之后,酒吧开始受到深圳社会的关注并急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酒吧和迪斯科开始在深圳流行起来,这种新的娱乐概念开始成为深圳娱乐生活的主流。深圳的酒吧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型的音乐Party(迪斯科)及疯狂的电子音乐。那种强劲节拍的牵引和身处人群的参与感,令许多人几乎忘了自己。

上海的酒吧有三种格局,它们分别是:校园酒吧、音乐酒吧和商业酒吧。三种格局已基本稳定。这三类酒吧分别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特殊情调,因此也各有自己的基本常客。第一类:校园酒吧,它集中在上海东北角,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相毗邻,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如“HardRock”、“单身贵族”等。从吧名就能感受到它们的风格:前卫——设计的前卫、音乐的前卫、话题的前卫……墙面上布置着变异夸张的画,以及别出心裁的题记,这些大多出于顾客随心所欲的涂写,没有轻柔的音乐,不放流行音乐,从头到尾贯穿全场的都是摇滚音乐,每逢周末的表演,常有外国留学生夹杂其中,裸着上身忘情敲打。第二类:音乐酒吧,主要讲究气氛情调和音乐效果,配有专业级音响设备和最新潮的音乐CD,时常还有乐队表演。柔和的灯光,柔软的墙饰,加上柔美的音乐,吸引着不少注重品位的音乐爱好者。往往有专业音乐人士在背后指点,酒吧的经营者中不乏音乐界人士,电视台、电台音乐节目的主持人。第三类:商业酒吧,无论大小,追求的是西方酒吧的温馨、随意和尽情的气氛,主要集中在大宾馆和商业街市。

各个城市中酒吧最多的一个地方是北京,总共有50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三里屯、后海、朝阳公园、魏公村等地。北京的酒吧大多装饰讲究,服务周到,经营方式更是形形色色、各具特色。装饰风格和音乐风格的不同,也决定了消费对象的情趣选择。北京的酒吧是国内最多种多样的:利用废弃大巴士开的“汽车酒吧”;充满原始气息的“乡村风情酒吧”;与足球相关的“足球酒吧”;能在里面看电影的“电影酒吧”;充满艺术情调的“艺术家酒吧”,还有挂满汽车牌照的“博物馆酒吧”,当然,能连上Internet的“网吧”更是遍地成长。北京的酒吧有大有小,生意也有好有坏,大的像“向日葵”(已停业)有六七百平方米,小的如“年华”只有二十来平方米。

酒吧在城市的分布

酒吧在中国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但其发展速度却不可小看,由主要的大都市逐渐向其他的中型城市扩展,由沿海的开放城市向内陆城市延伸。在每个城市酒吧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中国的酒吧是一个高消费文化娱乐场所,是一种娱乐“精英化”和“美学化”的场所。

酒吧在产生初期,受消费对象的限制大都分布在城市使馆区附近。例如北京的三里屯酒吧街,它的附近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在内的79个国家的使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口基金署等7个驻华机构邻近。由于与北京最大的使馆街相邻,老外以及在大使馆工作的中国人就成了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那时期的酒吧顾客老外占了70%还多。

随着酒吧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酒吧开始在城市的繁华地带扎根生长。大多数酒吧都开设在繁华的商业街附近。例如北京的什刹海酒吧街。这类地方商业活动频繁、客流量大,生意容易做。

现在更多的地域已经为顾客接受,小酒吧的分布也越来越广泛。车站、码头等客流量较大的地方也有经营者涉足,除了为顾客提供饮品外,也为顾客提供稍作停留的休息处。

做生意扎堆,这是众所周知的经商之道。扎堆扎的是人气,是消费者的选择。很多经营者开酒吧也喜欢扎堆,例如位于北京后海的酒吧一条街,就深受酒吧经营者的喜欢,也深受消费者的厚爱。

大学生是最具浪漫情怀的一族,他们的消费品位不断上升。于是在各大高校附近出现了很多小酒吧,吸引情侣、风格独特的聊吧,以及上海大学附近的“黑匣子”、“亲密伴侣Sweet Heart”。它们符合学生的消费标准和消费理念,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小酒吧在城市分布越来越密集,它悄悄地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面对着各种不同的环境,甚至出现了社区酒吧这种全新的选址模式。

酒吧针对的消费群体

酒吧在城市的分布不同,究其原因还是其对应的消费群体不同。

酒吧消费属高消费,一般大众是消费不起的,例如同样一瓶啤酒,超市最多卖10元;在酒吧,最低要20元。很多酒吧还有最低消费限制,即进入酒吧内要最少消费一定数额的钱。由于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消费水平都不高,一般市民的闲暇消费是不大可能与酒吧挂上钩的。中国人去酒吧,往往是成群结队去玩,消费金额都是不低的。这一点,在全国的大都市表现得都很明显。

酒吧初期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常驻在京的外国人以及来北京旅游的国外游客。北京的三里屯酒吧街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当时酒吧的顾客中有70%是外籍人士。不过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一些教育情况良好,收入较高的中高层白领、在华的外籍人士、留学生、本国的生意人、艺术家、大学生、娱乐圈人士及有经济实力的社会闲散人士等。他们消费意识超前、追求时尚、思想前卫、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潮时尚的东西敏感,尝试接受新品牌比较容易;他们喜欢高档消费,“泡吧”目的比较简单,就是为了开心与满足,对价位不太在意。在足球世界杯赛期间,酒吧的消费水平为每人每天100元到400元甚至更多,但是,在高消费水平下人们对酒吧的要求会不断升高。总体来看酒吧的消费群体以年轻人为主,目标人群为年龄在20~45岁、思想前卫的消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