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老店之死
10696800000004

第4章 现代企业制度弊端与品牌开发的败笔

2003年2月17日,网上传出惊人的消息:王麻子剪刀厂已经向昌平法院正式申请破产。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立即在业内及有关人士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得知王麻子剪刀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时,人民日报的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迄今已有352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王麻子剪刀厂,难道会就此终结?

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百货大楼,73岁的陈红瑛老人话语间充满了惋惜:“厂子怎么说倒就倒了呢?这可是咱北京的一个老品牌啊!几十年了,我们街坊四邻用的可都是这剪刀。”

不独陈大娘如此,许多上了年纪的北京人都对这样一条消息怀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曾经锋利无比的刀剪,为什么长出层层“锈斑”?

实际上,王麻子剪刀由盛转衰是从1990年开始的。厂里的职工说,从1992年起他们厂子就不再生产产品了,他们也认为自己厂的产品质量绝对没问题,可不知怎么的就是没有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承耀博士在剖析王麻子剪刀厂申请破产原因时,连用了两个“失败”:一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的失败,二是在无形资产经营积累、保值增值上的失败。“王麻子”品牌未能很好开发,无形资产没有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交易,没有体现应有的市场价值,更谈不上保值增值。

1995年,由当时的主管单位北京市二轻局撮合,剪刀厂与北京文教器材厂等互不相干的四个企业组成了北京市王麻子工贸集团。主管单位原意是想利用文教厂的资金重振“王麻子”品牌,但这种“拉郎配”并没有抓住企业受困的症结。

原北京文教器材厂厂长白锡乾在重组后一下子就身兼数职,被动地变成了“北京市王麻子工贸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市文教器材厂厂长”“北京市王麻子剪刀厂厂长”“北京五金工具五厂厂长”“北京制刀厂厂长”。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组合不但没有拯救王麻子品牌,还使得王麻子剪刀厂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甚至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这次合并后来被视作“王麻子”品牌延伸和盲目扩张的一大败笔。

根据组合时的内部协议,王麻子剪刀厂无偿将注册商标转让给工贸集团,工贸集团随后重新注册了商标。后来,工贸集团又拉走了王麻子剪刀厂仅有的14名销售人员。这样一来王麻子剪刀厂就同时失去了商标权和销售权,成了专门的“生产车间”。可是后来,王麻子剪刀厂生产车间的地位也几乎被剥夺了。因为不能认可剪刀厂的报价,工贸集团另起炉灶,利用手中的品牌资源,在集团外发展了几家乡镇联营厂,另外搞起了贴牌生产。合并成立集团当年,王麻子剪刀厂亏损100多万元。几年下来,联营厂发展壮大了,而王麻子剪刀厂却日渐衰弱,内部不仅乱作一团,品牌资产更是支离破碎,后来到了借钱发工资的境地。

白锡乾曾明确表示:“不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强行调整,只会加速王麻子的衰亡。如果当时进行体制调整和技术更新,凭借王麻子自身的知名度,完全有能力自救。”

1999年,王麻子剪刀厂等划归昌平区管辖,并成立了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王麻子”商标又由王麻子工贸集团转让给栎昌公司,栎昌公司随后再次重新注册了商标。

这样一来,“王麻子商标”仍然不归王麻子剪刀厂所有。对于剪刀厂而言,昔日响遍大江南北的老字号,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空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