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老店之死
10696800000003

第3章 梅开二度,进入鼎盛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北平物资奇缺,通货膨胀,各业萧条。王麻子剪刀铺买卖也不好做。尽管剪刀是居民和一些工商业者离不开的工具,但是,因为战乱北京对外交通不畅,王麻子的剪刀运不出去,货物滞销,造成王麻子剪刀铺有史以来的生意不振。

1945年抗战胜利,王麻子剪刀略有起色,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民族工商业也很难有大的作为。三代王麻子剪刀铺为了维护这块300年的牌匾勉强支撑,此种情况直至1949年。

新中国建立后,王麻子剪刀铺的生意又兴盛起来。多年积压的货物在天坛全国物资交流会上全都售光。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东便门至天坛一带仍有20余家手工业刀剪作坊继续为王麻子刀剪铺加工,进货仍按过去的标准进行验收。

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开展小手工业者的合作化运动,把全市分散的几家经营剪刀的店铺和锻造剪刀的小作坊都组织起来,成立了“剪子生产合作社”。王麻子剪刀铺也参加了剪刀生产合作社,迁至崇文门外大街新址。

1959年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正式宣告成立。从此,昔日的小剪刀铺和小铁作坊变成了一个国营企业,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王麻子剪刀名牌产品,特在北郊沙河镇为王麻子剪刀厂建起新厂房,在崇文门外大街只留个门市部,其余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都迁至新址工作。新的王麻子剪刀厂与历史上王麻子剪刀铺相比,不仅是职工人数的剧增,从最早时的一两人的连家铺,发展到六七百名职工,而重要的是工厂经过几次重大技术改革,很多只凭手工笨重体力操作改为机器化和半机器化。产品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1979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经全国评比,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名列全国第一,1985年王麻子剪刀厂被当时的内贸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

昔日的王麻子百年老号20世纪80年代,年产量超过300万把,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与南方F的张小泉剪刀平分秋色,从而形成“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的两足鼎立之势。销路已过了长江,全国各地都有代销点,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在东南亚还是畅销品。一位老工人回忆说,那时候大家只顾埋头生产,根本不用去考虑销售。生意最红火时,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鼎盛时期每年上缴国家利润200万元。王麻子剪刀厂这一段黄金岁月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