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玲、纪平同志:
尊书收到,谢谢馈赠。题字“先生惠正”令我深为汗颜。我个人虽年龄稍长,但知识水平及分析鉴赏能力都很低,实难道出种种。不过从繁荣学术出发,可以简略地谈谈个人的看法,与自己同志交换意见,是与不是请海涵。
我认为尊著有很多真知灼见,许多已超出我个人的识见范围,它的出版无疑是红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谢谢你们为困窘中的“红学”(非小说评论的红学)做了开路的第一个先锋。真正弄清红楼内幕及作者、评者生平的时代,确实是靠近了。假如要“惠正”,我以为二位最大的问题还是忽略了批书人脂砚斋在书中的地位,没有真正从考证派大师适之、汝昌两先生的成果出发,因而有些结论与我是相径庭的。其中第一章可以说全是真理,而第二章除开头关于雪芹家世、生年都是正确的外,后面关于香玉、惠兰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曹雪芹使用了分身法无疑是正确的,本人也曾多次论证过这一点(君书中似乎只是使用而缺少证明),但你们在这里却提出两个人,她们分别是晴、袭,进而是黛、钗的原人,但后面解释“宝林珠树之油”时,又说宝钗、袭人也是香玉分身,并引用第四十二回钗玉合一的脂评,这样就与开书的说法自相矛盾了。
其实《红楼梦》后隐的真人真事,就是作者和评者,石头和脂砚即曹雪芹和孔梅溪的生平历史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撰写与批注过程,请参看《浅论》诸文。什么曹雪芹只是增删披阅者,孔梅溪是雪芹之弟“已逝”或“已没”了云云都是他二人使用的“烟云模糊法”。不作任何论证,仅想想批书人那么了解内情,了解作者每一回、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字的用意(因而是真正知心),她就是作者爱人,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是不证自明的。因而贵姊弟讲的香玉已死,雪芹痛写红楼诔悼的论断,自然就落空了。
不知道“一芹一脂”、“白雪红梅”就是幻境中仅有的男女二主角,想反照风月宝鉴,反看红楼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个别问题上对,但也不能全对。如扬州黛山林子洞一段二位讲的固对,但不完全。第一,这一段故事是他二人的“扬州旧梦”,即《红楼梦》,它是宝玉讲给黛玉听的,即雪芹讲给梅溪听的,是为了哄她,怕她睡出病来才讲了这一段“扬州旧梦”。第二,故事是他信口诌出来的,编出来的,以为红楼是实录其事,贾宝玉即曹雪芹云云是完全不对的。第三,他使用了分身法,把小耗子化为香芋,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把他二人的身世悄悄写尽,香芋隐香玉,假人隐真人。第四,故事是他讲她评,即真宝玉曹雪芹讲,真黛玉孔梅溪评,“等我讲完了你再批评”这正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由来。第五,由于是个中人,所以她一听就知道是“编派的我”,所以,脂评老是那么切合作者本意本心等等。诗曰:
人间闹剧不须看,来伴虚文画里天。
纸上香风萦静日,良宵花语解愁烦。
洞里长天人自眠,灵石妙语慰愁娟。
扬州故事随心欲,粉黛重评天下传。
这就是两次情死,大观园建成,春风自天外归来以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的主旨。
再如开书绛珠神瑛还泪下世一段是告诉我们,曹雪芹他生活在一个苍天破碎的时代,荒唐无稽的人间,虽有补天济世之才,但“娲皇”不用,被弃在情根之下,过了一生。他在那“西方灵河岸上”仙境佛门尼姑庵里,遇见了“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他的童年旧友历尽炎凉、尝遍甘苦、血泪不干的不幸女儿,即妓女梅溪,遂日“以甘露灌溉”用各种好方法安慰,她才没有早早夭亡,但她却无法酬答作者恩惠,只能一个人在“离恨天”外“灌愁海”中远离自己情人的痛苦境地中,“以泪还债”以眼泪来答谢作者的深情,于是为抒发胸中的悒郁,他二人就决定“下世”到《红楼梦》里,大观园太虚幻境中作了书上情侣、梦里夫妻,“前用二玉合传,后用二宝合传”,一方面演说势利人情,“指奸责佞,贬恶诛邪”,另方面做幻境情人,“结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这就是《石头记》一书的缘起或大旨,也即“这一段风流公案的由来”,如像你们说的(当然不只是你们说的)真女已死,哪里还能反照呢?
红楼神话是《红楼梦》中真正的神笔,红楼诗歌都是《红楼梦》中的绝妙词章,红楼故事如“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作者将真事隐去,以假语村言怀念自己的闺中女友即孔梅溪一样,都是可以反照的。那样一来篇篇页页都是写的一芹一脂生平及此书的写作评注过程,参看《反照风月宝鉴》诸文,这里就不细说了。
真钗黛史姑娘应怜真女即孔梅溪无疑曾沦落梨园,还做过妓女、贱妾和尼姑,但你们把顺序弄颠倒了。是剪荷包先绾了二人情意,誓结三生之好,后来才屈从优女,被迫作了优伶而结束他们的三生夙愿。她的艺名大概是叫“琪官”而不是“龄官”或“芳官”。
秦可卿在贾珍淫威下死了,香菱在薛蟠虐待下病入膏肓,我以前的理解仅为爱情在冷酷君主允禛的淫威下死去了,应怜真女也备受摧残而奄奄待毙,未必真的做过雍正的后妃吧?
以上个人意见不一定对,是三十多年的成见了,愿与贵姐弟讨论,以便“正本清源,扫荡烟雾”,使“一芹一脂”、“白雪红梅”的苦心大白天下。区区此心,望予朗照。
另外,我有一篇《略论曹雪芹和孔梅溪生平及红楼写评过程》寄曹雪芹研究会秘书处,《曹雪芹、孔梅溪略传》交曹刊编委杨乃济,三篇反驳对考证索隐攻击的论文在文学所刘世德、石昌渝处,李希凡也留有我一篇3万字长文,说要推荐,至今都音讯杳然,写信问讯均不见答复,贵姐弟身在都城,能为我追查一下否?其中许多无底稿,有的署本名,有的署史直生、何真、史真等。如蒙代查,不胜感谢。祝日进不息!
阎肃林
199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