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企业的密码
10510000000070

第70章 蒙牛——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文化效果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真正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光有自利,还必须利他。“爱别人就等于是爱自己。”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是一个人要获得大成功的法则而自觉地实践着。蒙牛就是其中的代表。

经典案例

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深深悟到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真谛,所以他总是不失任何时机把自己手中的钱财分给别人,这是他的蒙牛集团得以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

2004年年底2005年年初,蒙牛集团传出了一条令人震惊不已的消息:蒙牛董事长、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将自己持有的大约10%的蒙牛股份全部捐献出来,创立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转为“老牛专项基金”,其余49%的红利依然由牛根生本人自由支配,在牛根生卸任董事长职位之后,表决权授予继任者。

第二,在牛根生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享受财产继承权,妻子、儿女等亲属只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收入,作为生活费。

其实,这并不是牛根生的第一次散财,他的散财行为屡见不鲜。在2003年非典期间,蒙牛为支持抗击“非典”,捐献100万元;抗“非典”之役结束后,蒙牛又向教师免费赠送蒙牛产品;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蒙牛集团捐献价值1000万元的牛奶。另外,为了打开产品的销售市场,仅上海一个城市,蒙牛就送出了价值约800万元的蒙牛产品。蒙牛除了散财给消费者,也散财给本企业的职工,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牛根生的散财举动,赢得了人心、声誉和市场,使蒙牛集团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则中国的古训,他说:当你赚1000万的时候,那是你自己的,而当赚更多钱的时候,就是属于社会的,苏宁是社会的,我只是苏宁集团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张近东不仅把苏宁的股权分配给南京总部的高层管理者,还根据苏宁分公司每个人的表现,把股权分配给他们,以此作为对他们为公司所做的贡献的奖励。此做法稳定了苏宁各地分公司的管理团队,使这些高管对苏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主人翁责任感,让苏宁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事业经理人”,因此,苏宁集团很少有高层管理人才外流的现象。

密码透析

广东人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人旺地旺,地旺财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家喜欢聚集的地方,人气就会旺盛起来,人旺之后这个地方也会“旺”起来,而地“旺”之后,钱财自然会滚滚而来,因此财也就“旺”起来。简单地说,就是“人旺”是“财旺”的前提和基础,而“财旺”是“人旺”的自然结果,只要人旺了,财自然就能旺起来。其实这句话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中心意思是一致的。你将财散了出去,那些跟随你的人获得了真正的实惠,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就会认定你是值得永远跟随的人,就会心甘情愿、忠心耿耿地为你工作,这时你自然而然地聚到人才;只要有大量的人才聚集在你的身边,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财旺”也就是早晚的事。相反,你将所有的钱财都聚集在自己的手里,和你一起创业打天下的人,辛辛苦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好处,你最终将自吞众叛亲离的苦果;人才流失、事业衰败,还谈什么“财旺”?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是牛根生成功的真正秘诀,因为他用散财而达到了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目的,如果他没有坚持这样做,试想蒙牛成立时,伊利的三四百名在这个行业已干了十多年的人才是否会跟过来?是否会有由这些人才共同创造的蒙牛神话?是否会有这帮人帮助牛根生赚到的已经捐给老牛基金的价值25亿元的财富?

王富就是那三四百人中的一个。他当时担任伊利冰淇淋公司销售部副部长,在1998年的牛根生风波中,属于两边不靠的“第三阵营”。1999年4月,他决定加盟蒙牛。伊利工资高,企业大,而蒙牛才刚刚创立,将来的发展还是个未知数。王富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抉择?是否会因小失大?王富为什么会相信并未打过交道的牛根生?是否在进行一场胜负难测的赌博?面对人们的种种疑问,王富的回答是:虽然他没有与牛根生打交道的机会,但牛根生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他十分清楚。牛根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明白,别人跟着你,都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和利益追求,说得长远一点,别人聚集在你的身边,是因为你可以给他以希望,他们希望在你的带领下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说得现实一点,别人聚集在你的身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换取一定的物质回报,使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如果你总是把钱财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不给别人以满意的回报,他们无法在你这儿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会很快离你而去。每个企业家都应懂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