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研究
10509600000014

第14章 国际分工演进的过程

要素优势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奉行积极的开放政策,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目的是分享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然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层次并不是由各国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要遵循国际分工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呈现出由产品分工逐步向要素分工演进的规律。

国际分工就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从空间上看,分工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延伸和扩展的过程,与此相伴随的是市场的统一与扩大,从某一地区范围扩展到全国,并进而冲破国界,发展成国际分工。

回顾国际分工历史演进,可以发现国际分工萌芽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16世纪、17世纪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而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迂回生产迂回生产程度主要包括一是间接生产链的长度,实际就是与他人协作范围的大小,二是此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中间产品数,某个环节上中间产品品种数越少,专业化水平越高。美国经济学家杨格,在其论著《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中指出分工有三个方面: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和生产迂回程度。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的迂回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就是在生产和最终消费两个端点间绝对地增加物质性中间环节和绝对地延长流转路径的过程。的国际程度比较低,国际分工表现为部门间的分工,即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实现。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为主的分工关系日益发展起来,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倾向加强,生产迂回的国际程度加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即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逐步扩大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水平型国际分工,而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特殊的垂直型水平型分工,这一时期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迂回生产过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迂回生产链中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依据比较优势,找到了最合适的生产地点。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范围、市场规模和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细化,国际迂回生产链的不断延伸,丰富了交换关系的内涵,生产活动也越来越表现得更加社会化和国际化。跨国公司主导下中间产品国际交易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机制中交易关系的组合,超越国民经济的交换不仅可以发生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和不同产品之间,现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国家(跨国公司设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同一企业(跨国公司内部)、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内。国际分工的实现方式从单纯依赖外部市场上的国际贸易实现分工,转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存、公司间贸易与公司内贸易并存的多元格局。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分工开始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2.1.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大趋势: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大大增强,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宏观经济之间的联动性不断深化。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劳务、金融、技术、信息等世界市场加速形成,并逐渐演化发展成一个较为完整发达的市场体系,全球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各国经济通过国际分工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相互依赖的程度因此而日益加深。

最初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总体上说是按广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贸易分工。按照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源于商品价格差异,商品价格的差异源于要素的供给及自然禀赋的差异,因此国际分工决定于资源的自然禀赋。新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禀赋差异是产生产业间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当贸易在资源禀赋相似的国家的产业内进行时,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就成为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此时取决于规模经济、市场分割与产品差异的作用。这两个理论都假设要素同质并在地区间不流动,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是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的产品分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的逐步降低,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使得原先以比较成本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国际产品间分工和贸易进一步让位于基于要素可流动的产业内贸易、垂直专业化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国际分工从产品间分工为主向要素分工为主转化。

要素分工外在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在非全球化环境下,尽管跨国公司的生产因其跨越国界而具有国际性,甚至因跨越多国而具有世界性,但是因为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在海外各点所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当地市场或返销母国,世界各国的生产过程之间并不具有内在的生产关联性。国际分工只是发生在最终产品之间,而国际贸易成为国际分工实现的唯一途径。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当跨国公司进入区域一体化,甚至是全球一体化经营阶段。

时间生产要素种类对分工的认知18世纪前劳动力、资本要素丰裕程度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可以改变要素丰裕程度,从而改变贸易分工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企业组织、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人力资源、政府干预等外部的市场环境成为影响和改变贸易分工格局的重要力量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企业组织、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人力资源、政府干预、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的无形因素成为影响和改变贸易分工格局的重要力量。

与母公司发生联系,而是保持着与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间高度一体化的联系。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进行更加细密的专业化分工。每一个海外投资企业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分散、独立的海外某个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所占据的区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由此,跨国公司体系内产品、技术及人员在遍布全球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程度更强,分工联系更为紧密,世界各国的生产过程经由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活动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世界生产体系”的实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