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略
10493700000051

第51章 做生意要有理智的头脑

有的商人往往事后才想到: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蚀本生意,倒不如当时理智、克制一些。

扩张往往受到野心的驱使,而一旦遇到诱惑野心就容易无限膨胀。李嘉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主张在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更应“谨慎”和“稳健”,应抱着一种试探的心理,逐步深入。正如美国的MBA教育中常常引用的一句话:“不要用两只脚一起去测试你不知深浅的水域。”

在李嘉诚进入房地产业的时候,房地产还不是大热门,但也不是冷门。此时,房地产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个中好手还做出了很多新鲜的创意,比如,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在1954年首创卖楼花的销售高招。

所谓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的地产商整幢出售或出租房子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进行预售,得到预付款后才动工兴建。

卖家用买家的钱建楼,地产商还可将地皮和未完成的物业拿到银行做按揭(抵押贷款)。这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银行的按揭制度已经日益完善。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向银行按揭买楼。银行接受该楼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向买楼者收取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偿还的贷款本息。

无疑,银行承担了主要的风险。

霍英东首创的售楼花的方法可以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笼,弥补地产商的资金不足。因此,急功近利的地产商纷纷效仿。

面对蔚然成风的潮流,作为一个新进者,李嘉诚冷静地研究了楼花和按揭。之后,李嘉诚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是好事。

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简单道理,李嘉诚制定了如下的扩张方略:

第一,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设进度。

第二,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第三,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

总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别的经营者毫无可取之处。正如李嘉诚不卖楼花,却不能因此就说卖楼花就一定会失败。事实上,卖楼花的做法,在今天的房地产界依然大行其道。正所谓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卖楼花的首创者霍英东今天同样是地产巨头。

关键是我们必须从李嘉诚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启迪。李嘉诚初入地产行业,羽翼未丰,他输不起也赔不起,因此他采取了资金回笼缓慢、与卖楼相比赚头不大的只租不售的稳健发展策略。这也符合李嘉诚与生俱来的一贯性格。

成为香港“超人”之后,李嘉诚仍然抱着“稳健发展”的策略。

香港传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卖场上竞价的李嘉诚。“擎天一指”是就其雄厚的财力而言的。如果李嘉诚对某件东西志在必得的话,那么在拍卖场上没有几个人能与其竞价。但是李嘉诚竞价与放弃的标准是看这件东西值不值得购买。

以土地拍卖为例,每次参加竞投之前,李嘉诚都会事先周密地研究出拍卖对象的现有价值和发展价值,然后定出最高价。若超过此价,李嘉诚就会毫不犹豫地退出。

记者采访李嘉诚,问:“都说您是拍卖场上‘擎天一指’,志在必得,出师必胜,可您有时为何还是中途退出?”

李嘉诚幽默地说:“那是因为超过了我心里定的价。你们没看到我想举右手,就用左手使劲抓住;想举左手,就用右手抓住。”

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这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

争胜斗富,逞一时之气,不是李嘉诚所认同的,他认为那是赌徒的作风。他说,他从没有赌过一块钱,他是靠理智取胜,而非意气和运气。

“理智”二字说起来容易,而且大家也努力地想达到这一点。但是,当诱惑像一个触手可及的猎物一样在你面前摇来晃去的时候,有几人能正确估量形势、抑制住自己的冲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