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略
10493700000050

第50章 谨记“发展中不忘稳健”的生意之道

即便你是一个勇于进取的商人,但在进取的过程中也千万别忘了“稳健”二字。恐怕我们很难想象,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念的生意经中最重要的竟是“稳健”二字。

不错,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稳健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拿买卖股票来说吧,进入股市一般是两种人——投资家和投机家。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进行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可坐享常年红利,股息虽不会高,但持久稳定;投机家热衷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牟取暴利,因此其中自然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朝破产。

到20世纪80年代末,李嘉诚的集团已经十分庞大。因为没有精力同时管理多个大型公司,李嘉诚就改变经营策略,大多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然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事。

李嘉诚曾就自己的经营思路打过一个游泳的比喻:“我的游泳技术很普通,划船水平亦很普通。如果我要达到对岸,我要肯定我的能力不是仅可以划到对岸,还要有余力划回来。如果我要游泳到浮台,我不是想着游到浮台上休息,而是想立即游回来,所以我必须确保自己有再游回来的余力。”可见,李嘉诚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但一旦看准,他便会全力以赴,毫不迟疑。

股市中既有人算(个人的决定)也有天算(股市规律),但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有失算之时。所以李嘉诚总是大进大出,良机一到,就急速抛出,而从不在股价一路攀升时等待所谓的最好的机会。这样,虽然他的决定屡屡让旁观者感到遗憾,但他很少失手,倒是那些为他遗憾的人之中很多遭受了灭顶之灾。

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27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股价高升,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嘉诚在股市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的作风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当年,离开塑胶花厂去投资地产时,李嘉诚并没有关闭塑胶花厂。其后,香港形势一直不太明朗。李嘉诚坚持“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开拓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市场,后来又搞起了股票和债券投资。

购买债券其实是保守的投资策略,投资人只能享有略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而无权分享公司的红利。李嘉诚购买债券有一个特色,就是可以交换股票。

当时,债券有1~3年的期限。若认定该公司业务有稳健的增长,便用债券交换股票;假若交换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再连本息套回。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全和债券,同时还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兑换债券共计25亿元港币。

结果,胡应湘的合和债券表现得十分出色,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在3年后升值到近9亿,账面盈利达3亿港币。

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兑换债券,大多都有不俗的表现。

“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张弛有道,使利润与风险得以平衡,就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