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
10492900000002

第2章 行为短缺与红绿灯

题记:管理的巨大差异通常并不取决于对管理认知的多寡,而是取决于对管理对象的认知程度。当管理对象已经由以对物的管理为主转向以对人的管理为主时,所谓的“对事不对人”管理,其实都是针对人的行为规范。反过来,如果管理对象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时,就只能证明一点: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这就如同我们身边存在着诸多的短缺现象,正意味着管理的规则已经过时。

1.“抢”的日子

因为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之中,中国人善“抢”。

我每天上班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在红绿灯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人在过十字路口时都奉行一个与交通规则相反的原则:宁抢一秒,不等半分。行人如此,司机如此,甚至下班后的交通警察也是如此。如果真有急事抢个先也罢了,然而,非也非也,我观察的结果是,大多数抢红灯者或闯红灯者过了路口后又回到原先的优哉游哉速度。

过去咱老百姓住得太挤,现在宽敞一些,但还远远不够。于是有许多人就想方设法搭起了各种违章建筑,弄得社区面目全非,孩子能玩的地方越来越少,绿化就更不要提了,上下左右都是灰白色的混凝土,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单单是一种感觉也就罢了,中国还不富嘛,大家将就些。可那些违章建筑大多意味着极严重的事故隐患,让人不能不揪心。

中外管理与泛家族规则的思考2000年,某省会城市下决心拆除违章建筑,还城市一个整洁的环境,消除隐患,听了让人高兴。可三四年过去了,听说工作进展非常难,原来并不是老百姓才有违章建筑,主要难在机关单位。有一天,我偶然来到其号称全省第一的“严管街”,两旁宽大的人行道竟被两个执法机关堂而皇之占据了一大半,一个是公安交警机关,一个是税务机关,各圈了人行道用做本单位放置车辆,行人到此皆绕行。我明白了,这不能怪两家执法的主儿,肯定是上级下发文件时忘记加上括弧:违章建筑(含非法强占公众用地)。2005年,该市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坚决开始拆违,动了真格,一时间沿街道的各种违章建筑纷纷被拆,大快人心。可我去那两个执法的单位门前看了看,不但人行道上依然停车,而且索性用白线画上停车位,冠冕堂皇地占用了。看来老百姓还是“抢”不过“官府”的。

真要损人利己也就罢了,大家可以口诛之笔伐之。事实并非如此。咱们社会里还有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儿,早已被众多明眼人指出。比如诬告,事主明明知道诬陷是犯罪,但还是照干不误。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我上不去你也别想上,我没有你就不该有。更有甚者,宁可玉碎,也不能让别人抢去。大家都在人生旅途上前进,自己走不动了,却怪别人将自己挤下了道。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其实这是一种抢不着就怨天尤人的行为短缺。

在“抢”中过日子,必定会产生“抢”的哲学。这并不是中国特产,只不过中国在这方面研究得更深厚些。西方社会为了摆脱这种“争权于朝”的矛盾纠缠,以便集中精力“争利于市”,便发明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的公司制。然而,这种内部制衡制约、分工合作的机制在中国实行了十多年了,中国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却大多搞不好关系,无论脸皮上如何笑靥如花,一到具体的事情,两个人嘴里都会呶呶不休,说到底也还是在抢夺权力。

因为是哲学,又因为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斗争哲学,便很难让人轻易放弃和否定,更不敢违反。何况在“抢”的背后都跟着“利”呢!

2.“抢抓机遇”还是“抢抓鸡鱼”

平民“抢”,单位“抢”,政府是不是就不“抢”了呢?

事实上,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一些政府部门“抢”得比谁都凶。典型的语言就是“抢抓机遇”。因为无论对谁而言,机遇就意味着钱。正是这个钱字,让目不视阿堵物、言不及利的精神文明单位,在抢抓机遇面前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又遑论经济部门。

比如,咱们有些主管部门或执法部门,拿着国家的工资和拨款,还要向民众和企业集资办事,据说是办事经费不足,所以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来名目太多了,党和政府三令五申不准集资或明令取消已有集资项目,但就是有禁不止。1985年,某省就出台了关于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不准向乡镇企业集资的规定,可到了2001年,该省七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明令禁止向乡镇企业收费的项目多达59项,且绝大多数都是1985年以后开收的。什么治安巡逻费、小区治安管理费、建筑工程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渣土处置卫生保证金、渣土外运处置费、规划定点保证金、水费附加、市容卫生费、绿化管理费、土地勘丈费、土地测量费、超限运输路损补偿费、门前垃圾承包费、小城镇建设基金、公安办案经费、治安联防费、安全保证金、内部发行文件资料工本费、劳动年审费、民兵训练费、创建文明城市费、乡镇政府建楼费、个人承包企业工商管理费、收购茶叶登记费、质量信得过咨询费、购发票押金、领取发票保证金、环保宣教费、排污申报内部发文文本费……甚至连政府的档案部门,也收取“竣工资料保证金”,让人实在难以理解。

不理解是一回事,只要能收到钱,工作就格外有劲头,就是另一回事。在某些单位,这样的事常常与“抢干工作”、“抢抓机遇”的赞美联系在一起的。

一是这种精神让人敬佩,宁抢一日,不少半分,只要不查到头上,照收不误。

二是这种手段让人服气。如果真是为企业和老百姓办事,钱不够需要大家帮点,可以商量呀,可是人家这里名正言顺,不商量,下文件——拿!在计划经济大一统的时候还好说,咱老百姓也是国家的,拿就拿吧,现在市场经济都到这份儿上了,损害个名誉都要见法官,咋就拿咱的钱就是白拿了,不给还要制裁呢?

三是这种胆量让人叹为观止。事实上许多部门收钱集款,真是因为国家拨款不够吗?大错特错了,够了也要收,不收白不收。有人称之为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并认为是改革的大敌。我以为说得太客气了,分明是某些“可爱的”官员在抢夺公众资源,“抢抓机遇”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抢抓鸡鱼”。谁叫他们也是中国人呢?

“抢”,本身就意味着短缺。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这种短缺行为,说起来还是因为咱国家过去太穷,都穷怕了,以至于养成了一副穷相——“抢”。更糟糕的是,有了钱,这些人也会出国考察学习,学没学到知识不知道,那穷相是肯定要露出来给外国人看的,就像喜欢抠鼻子的人总喜欢在人多的地方把大鼻孔让人观瞻一样。有人指责电影界的名牌大导演把中国人的穷相当做扬名立万的资本,让你说不得、笑不得也哭不得——谁叫你自己也有那副穷相呢?我在华盛顿、东京和北京的机场排队办乘机手续时,看到那些自然而然“插队”的国人,我也有那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没准那“加塞”者就是指责大导演的“批评家”。

3.傲慢与偏见

190年前,英国女作家奥斯汀发表了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不同阶层的男女如何克服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傲慢与偏见,最终走向美满婚姻的故事。小说的轰动一时,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影响着人类的相互沟通和交往。

190年后,由于电子等现代通信手段的使用,人类沟通的方式与方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人类由于缺乏沟通而形成的偏见,以及由于偏见而形成的傲慢依然比比皆是。

一位中国的乡镇企业家曾经傲慢地斥责学者:你们整天说环保环保,企业不能发展,哪来的资金提高生活质量?没有生活质量的提高,环保再好还能好过原始森林?你们总不会主张人类退回到原始社会吧?美国等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中国又岂能例外?这位企业家是研究生毕业,并非无知无识之辈。

一位中国的官僚曾经对下属的一次小心翼翼的越级汇报怀恨在心,嘴里说着:“没关系嘛,是领导找你去又不是你自己要去的,可以理解。再说主动汇报单位的情况也是好的嘛。”心里想的却是:“小子,长能耐了,居然到领导跟前单独去汇报工作了。等着瞧,看我怎么收拾你。”半年后,整得那小子无法在机关待下去了。

别以为沟通的缺乏只存在于这些层面。在更大的层面上同样存在着沟通缺乏症。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傲慢地斥责韩国的政治家和金融家:你们之所以会发生金融危机,根本的原因就是你们的银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不透明、不公开、市场化程度不够。结果韩国老老实实照着做了,却怎么也无法从金融危机中解脱出来。新加坡不睬IMF的那一套指责,却最先解放出来。IMF的专家学问不能说不高,然而却不知道韩国的国情,最后自己不得不承认,这一招支臭了。

不同行业之间的缺乏理解说明了系统思考的重要性;不同层次之间的缺乏理解说明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不同区域之间的缺乏理解说明了相互尊重的重要性。而所有行业、层次和区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的巨大缺陷说明了什么?没有人给出答案。那答案写在大地上:越来越糟的自然、越来越复杂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战争。

然而,造就这一切后果的人们还高傲地昂着头颅,还在发出一声声的呼吁:请理解我们吧!就像美国国会在拒签《京都议定书》后发出的声明。

傲慢产生于偏见,偏见又何尝不是产生于傲慢。人类对自然的傲慢、对部属的傲慢、对他人的傲慢,都来自于不愿意再低下头去勤勤恳恳地耕作,来自于只想索取的利益驱动下的抢夺,来自于离开了树木后却无法摆脱的那根猴子的尾巴。

傲慢与偏见都是行为上的短缺。行为上的短缺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乏。只想着抢夺自己的利益,忘记了对别人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更忘记了一条简单的道理:管理上的“红绿灯”,不仅仅规范着秩序,也提醒着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政府官员,要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二天早晨去上班,突然发现路口的红绿灯不亮了。

老天呀,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