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边缘”这个词,在散文创作中,这个词的含义似乎是说散文创作不属于主流文化,或者说远离主流文化。但是,对这种含义,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散文应该摆脱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束缚,去表现那些生活化、人性化和文化化的内容,从而使散文成为它自己。由此,有人甚至将散文比成“文学的散步”,也有人称散文这一文体为“老人文体”。显然,这种散文观念更注重幽默、闲适、空灵、性灵的边缘化写作状态。另一种看法与此正好相反,它认为,现在的散文越来越脱离了这个时代,而走向无聊与琐屑,于是更多地写了腻人的花前月下、鸟儿虫儿、猫儿狗儿,这简直就是散文的自杀!从这些作品中,不要说感受不到时代的心跳,就是生命的气息也没有了。所以,散文应该从边缘化状态回归,走进社会生活,进入文化主流,使散文成为时代的旗帜。
应该承认,散文不会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这是由其文体特性决定的。散文文体的“散”、“淡”和“闲”,使其必然成为一种“家常文体”。从这方面说,有人将新闻报道、杂文批评、报告文学等划到散文内是没有道理的,有人将没有多少文学性的读书笔记、日记、总结报告当作散文也是错误的,如果说诗歌、小说、戏剧更多的像书法的“中锋”行笔,那么散文更多的是“侧锋行笔”,从此意义上说,散文是一种“边缘文体”或“业余文体”。如果以“专职”的姿态写散文,或把“散文”当成政论和新闻来写,那肯定是写不好散文的。一句话,散文离“中心”过近,或与之融为一体,那必然失了其本性!因此,从这一方面讲,优秀的散文家无不是与时代拉开距离,而以边缘人的立场、身份、心态从事写作的。他们不盲从,不焦虑,不功利,不雷同,而是心静气闲地感悟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人情世故。
但是,这并不是说,散文由此要远离时代,钻进自己的阁楼闭门造车,或者像有人所做的那样无病呻吟,卿卿我我。优秀的散文虽然不是直接反映时代,但却离不开时代的光影,离不开时代脉搏的跳动。准确地说,真正伟大的散文是包含时代,又能超越时代的,它必须用强大的心灵之光去照耀生活的时代。从这方面说,处于“边缘”状态的散文家又要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并站在人类健全发展的高度,师法自然,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以蔽之,他是自己的中心。如庄子散文,处于那个时代的边缘,但它又分明没有无视那个时代,并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折射出强大的心灵之光,这光芒可以穿透一切遮蔽,到达人生、生命和人性的最深处。
只让散文做时代的传声筒,它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时代、民众和更广大的背景,散文就如同温室之花,很快就会凋谢。我想,散文家应该摆对自己的位置:对于外在的时代环境,他甘做边缘人,以自己的心静气闲、宁静致远和韬光养晦,来感受时代的波动、民众的呼吸,体悟世界、人生和生命的花开花落;对于自己来说,他永远是精神闪烁,目光如炬,光彩照人,如出鞘之剑英气逼人。这颇似来自茫茫宇宙的“天光”,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它既身处天边却又浸润通透,既超脱于外而又与之密不可分。
另外,我们所说的关注边缘状态,是说散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对主流生活的反映,而是对边缘生活状态的反映,所以,散文家要关注那些处于边缘化生活状态中的人们。用一部小说的名字来说,就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应该是散文的天地。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关注了一个被现代化遗忘了的角落:黄沙梁。从地理位置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边缘地带;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村庄》属于边缘人群的生活写照,其中表述的思想和感情不是当今的主流思潮,而是边缘思想和感情。但是,对于身陷物质社会大潮中的人来说,这种边缘感受和思想就好像是一阵徐徐的凉风,让烦躁不安的灵魂得到瞬间的清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而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人们的生活需要关注的眼光,需要我们反思,需要我们给予关怀和爱心。
应该说,在我们的社会改革进程中,人们的目光都注视着那些辉煌的业绩、那些创造了辉煌成果的人们,而边缘地带的人们仍然处于落后、愚昧、纯自然状态,他们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抛弃,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最终将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雪崩。现在,我们的政府已经注意到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东西部差异的问题,正在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象。但是,在人们的观念里,往往会对此视而不见,甚至会有很多不正确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散文作家来关注这些现象,来思考这种现象,来表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这样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