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突围与回归:新时期散文思维艺术
10489400000024

第24章 尤金的相似思维――女性的智慧

3.1.智慧的女性――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

尤今,原名谭幼今,195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后移居新加坡。她从小酷爱文学,小学五年级开始投稿,大学里曾得过短篇小说奖,1973年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获荣誉学士。毕业后,先服务于国家图书馆,三年后,任《南洋商报》外勤记者和副刊编辑。这时期,她深入社会最底层,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博爱的胸怀写成了她的第一本书《社会鳞爪》,初获成功。1979年,尤今随夫君到沙特阿拉伯住一年余,回国后写成游记《沙漠里的小白屋》,深受读者欢迎,连版三次,并获“华文最优秀作品奖”。从此,这颗新星开始在东南亚的上空升起。曾获新加坡文协设立的“新华文学奖”。

近年来,尤今的作品正大规模地向中国进军。许多报刊上发表了她的作品,许多家出版社竞相出版她的书籍,评介尤今的文字不断见于报端。开始,人们都称尤今为“新加坡的三毛”,这大概是由于尤今和三毛都是女作家,都在沙漠地区生活过,都追求异国情调,都以写沙漠而成名,且文字都写得很美的原因吧。但是,她们两人更多的地方是不相同的,梁羽生说她们是“各有自己风格的作家”。尤今不但写游记散文、小品、小说,报告文学她也写,而且都写得得心应手,十分精彩。至今她已经出版图书三十来种。因此梁羽生说,如今,尤今的作品“论质论量,比起三毛,都是不遑多让了”。他认为尤今是尤今,三毛是三毛;我们不能说“尤今是新加坡的三毛”,也不能说“三毛是台湾的尤今”,这是颇有道理的。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尤今的小品精选集《玲珑人生》,第一版一万多册,一月内即销售一空。一位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一夜间读完了《玲珑人生》后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想到过,现在我会像以前爱三毛一样爱读尤今的书!”大学生爱读尤今的书,是因为“她文笔风趣活泼,善于运用比喻,而作品内容又往往具有激励读者奋发向上的力量”。看来,这颗光彩夺目的新星也已经在中国升起!人们早就预料的一股“尤今热”旋风,也已经在中国形成。

尤今的文字向来不以深刻、深沉见长,往往用一个甜美的故事包裹住锋利的武器,虽然在文章的最后有读者会被刺痛,但因为先尝到了甜的味道以至于不会感到很深的痛苦。

“写作是把我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传递给读者,我的人生观比较向上,所以不愿意传达给读者悲观的感受。”尤今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作《伤心的水》记录了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时的感悟,每篇最多只有600字,但都包含着一种哲思,所以短短的三四百字往往要写上几个小时。

“格局狭小”是尤今散文经常面对的批评,然而她却表示她坚信“一沙一世界”,在一个很小的意象上也可以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她认为每种题材都有各自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些题材适合写散文、小品文,而另一些复杂的、大格局的她就会选择用小说来表达。在尤今看来,散文就是单义的,不应该存在所谓“格局大小”的争论。

尤今认为,在汉语写作中,小说方面数中国内地作家写得好,海外华人都非常羡慕内地为作家深入生活创造了那么便利的条件,这在海外是不可想象的――她很欣赏池莉、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人的作品。她个人认为,写散文需要安逸的生活和闲情逸致,海外拥有一大批汉语散文创作的知名人物,而且各具特色,内地散文创作的面目则相对模糊。

尤今有两大爱好:一爱旅游,二爱书。

她爱旅游。不惑之年的尤今,在她夫君的陪同下,至今已经游了五十来个国家和地区。遥远的北极圈,荒僻的亚马逊丛林,落后的酋长国,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旅游的目的,不是吃喝玩乐,不是游山看水,因此她不参加那些把一切都安排好的旅游团,而总是自拟路线,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寻幽探胜。她说国家与人一样都有他们独立的“个性和特征”,她要把每个国家都当作朋友一样去了解他们,认识他们,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素材,并借助“文学这个美丽的媒介,使世界各国一颗颗原本陌生的心灵彼此靠拢,沟通”。一颗超越国界的爱心,使尤今不辞辛苦,每每跋涉在地球的角角落落。

她说:“每每在我出发旅行时,这些国家,仅仅只是平平地躺在地图上的地理名词,可是尽兴归来时,它们却已从地图上立体地站了起来,鲜亮地活在我心坎里。”尤今从1973年起开始出国旅行,先后走过了近五十个国家,遍及亚洲、非洲、澳洲、欧洲和美洲,有美丽进步的国家,也有原始而落后的国家。

尤今的游记散文,以人物为主。她说山与水是千年不变的,一张风景照足以胜过千言万语,而让人心动和难忘的永远都是人、人、人。是的,最好的画卷里也一定是有人的,否则称不上最美。在她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一些人生的信息以及共通的人性。

走了那么多的国家后,作家发现,她所在的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天堂般的国度。她在文字里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只属于她自己的国家,个人的命运永远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看来,爱国真的不应该是一句空话,个人与国家是荣辱与共的,是唇亡齿寒的。通过她的作品,也知道了真切的国富民安的道理。

尤今酷爱读书。从小她就把放学后的时间全泡在邻居的小书店里,长大后更是如饥似渴地有计划地遨游于古今的书海之中。如今,尤今满屋子里都是书。她什么书都读,“软性的”,“硬性的”。她读书,先是一目十行地飞读,“眼睛像长了翅膀,在书页上任意飞行”;对好书,才细细地读,还作眉批段批章批呢!她订的很多报刊,常常是在煮饭煎鱼的烟飞油溅的厨房里读完的。尤今“几乎不能一日无书”,她日日夜夜都沐浴在书海里,连梦都“沾着书香呢”。

尤今爱读书,更爱写书。她说:“我写,是因为我想写”,“写作已变成了我身体里的一条血管,断不得,无法断”。因此,一下班后她便飞车回家,将自己禁锢起来,像蜘蛛一样的织自己的网――写文章。但尤今不是专业作家,她固执地坚持着她的教师工作。她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逛购物中心,不去俱乐部,不应酬,不串门子。却要做教师,备课、上课、改卷子,又要做妻子、做母亲,烹饪、卫生、园艺、教子……只有家务做完,孩子就寝后,她才不是教师,不是妻子,不是母亲,才是她自己,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写着那心爱的方块字,写出一篇篇美文,心里喜滋滋的,快乐无比。

尤今是个很勤奋的作家。她的原名谭幼今,即取“当今尚有不足,需要不断努力”之意;她的笔名“尤今”除取“幼今”的谐音外,更有“过去不断努力,今日尤当如此”的含意。为了事业和成就,她时时都在鞭策着自己,每天睡眠仅仅三四个小时,她说,“我的时间,都是从睡眠中榨取而来的”。

尤今是个快乐的女人。她的作品不但有深度、富哲理,而且轻松、活泼、幽默、诙谐,常常使人莞尔一笑,顿悟生活。阅读尤今的散文,我们理解了散文需要智慧,这种智慧能够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快乐。

3.2.从生活的相似性中挖掘哲理――尤今的《玲珑人生》

《玲珑人生》是尤今精选的一个散文集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尤今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智慧。我们汉语里有个成语:八面玲珑,过去似乎有一种贬义,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人却是需要多个心眼儿,所以,玲珑也就成为一种智慧人生的特点。尤今在《玲珑人生》后记中这样说道:

少不更事时,常常自问:“我要一个怎么样的人生?”

答案自然是有的,但是,人生不是物品,不是心里想要,便能随手揽来。人为的努力固然重要,然而,机缘、际遇等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却也未能忽视。

我确曾为我的人生目标尽过大努力,在奋斗的过程里,我曾绊倒、曾受伤,当然,我也曾哭泣、曾哀叹。但是,经验告诉我,哭泣和哀叹只会使我跌得更多、伤得更重,于是,我学会了以“跌倒了便咬着牙站起来,流血了便微笑地拭擦掉”的方式来应付磨难、来渡过难关。

收在“玲珑人生”里的这百余篇散文、小品,便是我抱着这样的人生观写成的。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尤今的散文是她人生体验的结果,是生活的真切感悟,所以,她的哲理不是掉书袋子,而是活泼泼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感悟。

尤今散文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日常生活琐事中,通过相似思维挖掘其中的哲理,而且她不关注主流社会的生活,也不去搜索重大的事件,而是凸现出女性生活的内容,在厨房、交际、日常用具中思考,寻求散文的意味和境界。我们先看厨房做饭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海参》:

原本是不吃海参的,觉得它长相蠢,先入为主地抗拒它。

后来,知道它是诸种海鲜当中唯一不含胆固醇的――甚至有人戏言它可以吸收体内多出的胆固醇:对它,便生出了跃跃欲试之心。

真的试了,这才发现,其貌不扬的海参,其味绝佳。海参不能独成一味,必须用冬菇、用鲜肉(猪肉或鸭肉)和它同锅而熬,肉的香味与鲜味慢慢溢出,卧在锅底的海参兼容并蓄,静静吸收百家之长,发展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味儿。

真正的老饕,绝不去菜市买那浸在水盆里的海参。他们喜欢买干海参回来自己发。

发海参的功夫可磨人哪!

将海参浸上三四天,让它慢慢地膨胀。在这期间,日日换水两三回,其水恶臭无比。然后,用刀刮去附在海参外面那一层黑黑脏脏的东西,再剖开海参,清洗里面的杂物。最后,用薯粉和盐轮流抓洗,去其异味。

另外一种发海参的“土方”是:用削出来的黄梨皮和海参干慢火同煮,煮几小时后,换水,再煮,直到它形体发大、恶臭去除为止。

发好了的海参,白白嫩嫩,肥肥大大,要整条而焖或切片而炒,悉听尊便。

朋友当中,有焖海参的“专家”,又厚又大的海参被她焖得软硬适中,其味之浓、绝、香,食肆难寻,有时夜晚外出,归家时,看到中个有盖的大碗悄悄立在大门外,我便知道,我亲爱的朋友又遣她的海参来当“亲善大使”了。由于这海参有着“友谊的蜜汁”同熬,所以,吃着时,觉得滋味备加鲜美。

爱海参,觉得它有美德。它原本是无味的,下了料去煮它,它绝不嚣张地去夺味,只是静静地浸濡其中,借此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海参,是食物当中面恶心善的真君子。

这篇文章先抑后扬,从自己的感情变化中突出海参的特点和美食特性。如果只是抒发这种情感,那么这篇散文也就没有什么意思。而作者似乎无意之中最后来了一句话:“海参,是食物当中面恶心善的真君子。”于是,这篇散文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原来并不是抒发情感,而是要表达自己的相似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尤今大量的散文都是通过写某种东西而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她的散文之所以受欢迎,也就是因为她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常常有自省的作用。例如《匕首》:

脾气是匕首。

这样的匕首,每个人都有一把。

修养好的人,让匕首深藏不露,非万不得已,绝不亮出它。

然而,涵养不到家者,却动辄以匕首作为保护自己尊严的武器――不论大事小事,只要不合乎他的心意,便大发雷霆,以那把无形的匕首,来伤人。对下属如此,对家人如此,对朋友也如此。一视同仁。

把别人刺得遍体鳞伤,他还理直气壮地说道:

“发脾气对我有如放爆竹,劈劈啪啪地放完了,便没事了。”

没事的,是他自己。别人呢,别人的感受怎么样,他可曾想过?

脾气来时,理智便去;每一句话都浸在刀光剑影里,寒光逼人。道行高的,也许懂得脱身之道,然而,一般人却只有呆呆木立,任匕首乱刺,痛苦万状地看着心脏淌血。

血流得多了,便偷偷地把自己所拥有的那一把匕首拿出来磨。悄悄地磨,狠狠地磨,磨匕首,也同时磨勇气。匕首越磨越利,勇气也越磨越强。

终于,那一天来了。

惯用匕首的那个人,又以他的匕首这里那里的乱刺。

伺机报复的这个人呢,静静地抿着嘴,不动声色地将那把磨得极薄极利的匕首取了出来,对准对方的心口,猛猛地丢过去。“嗖”的一声,匕首直插要害。

他应声倒地的那一刹那,才恍然大悟:

“哎哟,别人身上,原来也是有匕首的!”

所以说呀,出匕首,能不三思否?

匕首和脾气二者之间的相似性确实是对人生深刻理解的认识结果,尤今这篇散文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自己对人生的观念和理解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了小说的笔法,让人感受到“脾气”是多么可怕。这就是她的散文对常人的警示作用,也是她的散文独特的魅力。

交际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但是,这种希望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什么是良师益友?抽象的说理,是很难表述清楚的,也难以让人接受,而尤今运用相似思维,找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直观形象,通过描述这种事物形象,让我们对良师益友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古井》:

有一类人,像古井。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的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的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拥有的抖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说他有两分呢,有两分的呢,说自己有三分;以此类推。

“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惹人发噱的“天方夜谭”。“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正因为这样,一旦发现了古井,便好似掘到了金山银库,有难以置信的惊喜――以为它平而浅,实则它深又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知无不言。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每回掏出来的话语,都闪着智慧的亮光。你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你对人生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这口古井,不肯、也不会居功,它静静伫立,看你变化、看你成长,你若有成就,它乐在其中而不形诸于外。

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

尤今写《古井》写出了一种理想人生,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之说,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物质世界的影响,这种谦谦君子似乎越来越远离了我们。尤今在文章中笔锋一转针砭时弊:

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拥有的抖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说他有两分呢,有两分的呢,说自己有三分;以此类推。

“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惹人发噱的“天方夜谭”。“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由此可见,《古井》里有古风之意,古风难继,君子也就可遇而不可求了。

尤今散文还表现出一定的人权思想,也就是她肯定人人平等,应该互相尊重。这种思想,虽然我们很多人天天讲,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真正实施,特别是现代大都市里的人。尤今就用了城里人蔑视乡下人的词语作为题目,《土包子》是这样写的:

城市人把乡下人称作为“土包子”。

浓重的自我优越感,流露无遗。

影片《鳄鱼先生》,发人深省。

在澳洲丛林生活的鳄鱼先生,能利用两根手指使犀牛跪地臣服,也能以一把小刀叫鳄鱼毙命。他能起火烧蜥蜴果腹,也能在河里准确无误地叉起活蹦的鱼儿。

他敏捷、机智、灵活、聪慧。

至于那位来自文明世界的女记者呢,纯粹是为了采访工作而进入丛林的。她饱读书、重礼节,有着知识分子典型的优越感。

当她和鳄鱼先生谈论政治而对方表现得一无所知时,她骇然而笑。然而,当丛林里的土著、河中的鳄鱼、性蛮的犀牛等等一一出现时,她的学问、她的礼节,全都救不了她;她尖声嚷叫、号啕痛哭,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样的形态,落在鳄鱼先生眼里,不正是十足的“土包子”吗?

实际上,任何人,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都有可能变成“土包子”的。所以,出言讥讽他人为“土包子”时,能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吗?

尤今没有对“土包子”的说法展开议论,而是通过一部影片的情节来感悟人生,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任何人,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都有可能变成‘土包子’的。所以出言讥讽他人为‘土包子’时,能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吗?”尤今对人生的认识是多么达观,多么透彻,我们只要看一下她的文章,自然就会感到汗颜。

总起来说,尤今的散文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意味,都是一些平凡的生活哲理,而这些生活哲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形象化的展示。作者所运用的事物形象又是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因而对最广大的读者来说,也是最通俗易懂的,这也就是尤今散文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尤今的智慧是通过相似思维得出的认识成果,她的文章最能够显示相似思维的特点,可以说,尤今就是运用相似思维建构起了她的散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