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行为管理学
10405000000021

第21章 学习的性质

人类的各种行为大多经由学习而来。如人格、社会需求、自我实现等,无一不是学习来的。在管理上,员工需要学习以适应工作,管理者需要学习以解决问题。探讨学习对于人们的思考、知觉、态度、信念、意见、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值得管理者重视。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指个体因练习或知觉经验而导致行为改变的一种过程。对学习的含义理解并不一致。有将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或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或接纳器官与运动器官的联结,也有将学习视为知觉的再组织化,或是“认知构造的改变”。这些定义各有其理论背景。行为改变的这一过程,不是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联结论(刺激反应理论)是把学习解释为习惯的养成,即个体必经由练习,使某一刺激与个体的某种反应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历程就是学习。而认知论(知觉再组织化或认知构造的改变)把学习解释为个体在环境中对事物间(刺激与刺激间)关系认知的历程,即靠知觉经验而不必通过反应即可学习,这两种理论分别说明了学习过程不同的方面。

人类的学习行为究竟遵循什么过程,需看问题情境的性质,以及个体发展本身的条件而定。一般说来,较陌生或较困难的情境遵循多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熟知问题情境后才有可能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领悟力强者较易豁然贯通。所以领悟的学习,个体仍须经过一段不明显的尝试错误过程。

总之,学习是靠人类各种感觉器官,将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信息、情报吸进大脑,经过大脑的联合作用并激发动机、运用记忆,再由反应器官产生各种反应行为。

学习的意义。个体行为的发展,必须经过学习。学习能力的强弱也是造成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因此多数倾向实验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程序应从学习着手。

二、学习的性质

人类的学习影响个人的性格,包括习惯、知识、文化及价值观。技艺的获得、事物的联想、思考、记忆、鉴别力、情绪、动机及习惯的养成、欲望的产生等皆经由学习而来。学习具有下列性质:

1.经验学习

人类的学习主要是在实践经验中学习,除了事物之外,与此事物有关的人及其他因素,皆可能进入人类的学习结构中。

2.有选择的学习

人类对外界事物的学习是经过选择的,以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为优先,而且人类大脑有自动分类保留有效信息资料的能力,这种分类系统成为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这种分类系统一旦形成之后,很难丢失而成习惯定式。

3.尝试性学习

人类的学习,在尝试与错误过程中吸取正确的反应,同时也能学到错误的经验,对将来处理类似问题亦有助益。

4.主动的学习

人类学习是主动的,必须先有动机,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无意学习,则不管第三者如何施加压力,也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5.思考的学习

人类遇到待解决的问题,先运用学得的各种符号及抽象概念等来代替问题中的事物及其关系,以寻求可能解决的途径,这种过程称为思考。思考方式因人而异,有人喜欢直觉,有人善于分析推理,这可能与先天的条件、后天的教育及从事的职业有关。

6.温故知新

知识经过学习后长久不用或未能加以温习,很容易被遗忘。通常已经学习过而被遗忘的知识再学习比较容易事半功倍。

7.操作性学习

抽象的概念单凭记忆很容易遗忘,而实际操作的一些学习,过后不太容易遗忘。例如开汽车及骑自行车学会后可以保留很长时期而不致遗忘。

三、学习的类型

学习是个体特定行为出现的频次发生相当持久的变化。在组织中,员工需要学习和实践工作行为。学习新的工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因素。管理者的目标就是提供学习的环境。在工作环境中,学习通常表现为下述方式中的一种:

1.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学会把来源于一个中性刺激的信息价值与一个在自然条件下并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联系起来。这个习得的反应可能并没有在个体意识的控制之下。显示了刺激与反应或反射行为的例子。在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中,一个非条件刺激(环境事件)产生一个自然反应。接着将条件刺激的一个中性环境事件与导致行为的非条件刺激同时呈现。最终只呈现这个中性环境事件也能使行为发生,这个行为就称为条件反应。人们经常把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与经典条件反射联系在一起,他用狗做实验得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早期模式。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条件刺激)与食物(非条件刺激)同时呈现。最后,铃声单独响起时,狗也发生了唾液分泌现象(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诸多行为。例如,组织在广告竞争中投入数十亿元,目的就是为了把刺激的信息价值和顾客的购买行为联系起来。

经典条件反射还有斯金纳的“制约学习”与桑代克(E。L。Thorndike)的“尝试与错误学习”等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用白老鼠挥杆反应得食的实验来研究自发性的新反应的形成。他在箱内装有一支横杆,该横杆与饲育机械相连,当挥动横杆时,就有一粒食物落进杯中。饥饿的老鼠放入箱中后于无意中触动此横杆,从一次到多次的触及后,白鼠即学习到挥动横杆可以获得食物的反应。

桑代克研究猫从迷箱逃出得食的学习实验。他在箱门设有机关,饿猫初次被放入时,表现烦扰不安,乱叫乱抓,以期求得自由。最后,偶触机关,猫便出门得食。此后继续实验,猫乱叫乱抓的错误动作逐渐减少,而有效的动作逐渐增多,开门出箱的时间也越来越快。因此得到一个结论:动物对于一种新情境的适应活动大都是盲目的,经过“尝试与错误”或“选择与联结”的过程后,因练习的影响和反应所产生的效果,以致无效的动作渐次被淘汰,有效的动作渐次被保留,此称“尝试与错误”学习。

相对而言,经典条件反射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并不常用。原因在于想要的员工行为中经常不包括可用经典条件反射的方法来改变的反应。探讨员工的自发行为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改变这些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

这种类型学习的创始人斯金纳(B。F。Skinner)。他给操作性条件反射下的定义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学习自发行为。自发行为被称为操作行为是由于这些行为能控制或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学习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进行的,事实上,无论员工的工作行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如谈话、散步、阅读或工作)都是操作行为的不同形式。显示了一些操作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例子。

管理者对操作行为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能影响这些行为的结果。例如,通过改变该行为的结果,能增加或减少员工某种行为的出现频次。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行为的结果是什么。很明显,条件行为的强度和频次主要由结果决定。这样,管理者必须明白不同类型的结果对员工的任务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