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行为管理学
10405000000013

第13章 认知的组织力

认知的组织,是人将环境刺激组织成为可识别的模式的过程。这就是从选择通向组织,把注意所选择的刺激组合成一个整体。人类对外界刺激物能产生有系统、有组织、有意义的知觉,而不会看成零乱的世界。依据德国“完整形态心理学派”(Gestalt Psychology)学者的解释,是因人类在主观的意识上有综合和分析的组织力,使刺激物成为完整形态的倾向,而提出“认知群组”的理论。例如,大多数人对由木头制作且有四个腿、一个座位、一个靠背和扶手的物体有一个心理图像:一把椅子。然后当人们实际看到有这些属性的物体时,就能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并认识到这个物体是一把椅子。

人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人的心理装配、组织和分类信息的方式。显然知觉组织的一些因素,如认知群组对理解知觉组织是有益的。完整形态学派认为知觉的组织历程有两种:一种为综合的组织,即将刺激物加以组成较大的团体或完成形式;另一种为分析的组织,即将大的组团分为小组。

一、认知的综合过程

知觉组织的综合心理意识历程,又受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影响。认知群组是通过接近、相似、闭合和连续等原则把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模式的倾向。

外在因素有:

1.接近原理

接近原理,是指一组物体因它们彼此接近而可能被知觉为相关联的物体,或对两种刺激物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则被看成属于一个单位的倾向。如员工常因身体的接近性把在同一部门一起工作的其他员工知觉为一个团队或单元。我们能看到,在时间上也有接近性组织原则。例如,在工作环境中如果同时发生三件事使它们并不相关也可能被知觉为是相关的。

我们不会将八条直线看成各别散立,而会把每两条线视为一组,共成四组的知觉。

2.相似原理

相似是指物体或观念间越相似,就越可能被知觉为同一类,或两种刺激物的性质相似,则将其视为同一知觉形态的倾向。

在大多数团体运动中相似性尤为重要,因而相反的两队往往使用不同颜色的制服。例如,在橄榄球运动中,四分卫必须能毫不犹豫地把球传给一个接收者,如果两队穿同样颜色的制服则这一过程就极为困难。再如,公司可以要求来访者带黄色安全帽而员工带白色的,当员工在工作区域内时就易于认出不熟悉的人。尽管相似原则显然有益于人们感知他们的世界,但这一组织原则的负面影响在于定型化的知觉误差。我们会把白点看成一排、黑点看成另一排,而不容易把黑白相间看成一个单位。

3.闭合原理

闭合是使一个物体完整化并将它知觉为一个固定的、完全的形式的倾向。换句话说,它是将感觉到物体的部分知觉为整个物体的能力。若刺激物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则被看成一个知觉单位。我们对bc、de、fg容易看成一个单位,正如在车厢里,四人面对而坐,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容易形成一个单位。人们在处理观念和信息时也能用闭合原则组织知觉,例如一个面临复杂决策的管理者即使缺少某些信息也能对问题形成一个相当准确的理解。管理者依靠经验和想像就能充实那些决策所需的缺失的片断。

4.连续原理

连续是把物体知觉为连续的样式的倾向。连续性是一个有用的组织原则,对几个刺激在空间或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质则容易形成一个单位。它也有负面性。例如,知觉连续性倾向可能导致不能觉察到单个物体和变化。在经济或商业预测中,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将未来简单地设想为现在事件和趋势的反映。

二、认知的分析过程

知觉的分析过程是对刺激物做深入的了解,有下列三种现象:

1.形象与背景

由于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可以发现形象与背景的关系。任何事物在我们的知觉上都具有形象,而形象的产生一定有它的背景。形象是背景的突出部分;背景常隐退在形象的后面。因此,形象与背景不仅是相互依存的组织关系,而且也互为影响,互相决定其形象与意义。如鲁宾杯(Rubin Cup)。其形状与背景可以互相变换。

2.轮廓

我们的视觉之所以能够把物体或事物从背景中分出来,是因有轮廓的缘故。当背景的光亮或色彩发生显著的变化或差异时,即形成轮廓。

可转换的酒杯是一幅形象与背景转换的最常引用的图示。白色部分与黑色部分都可看成一个形象立于一个背景之上。

3.知觉完整

知觉有一种填补刺激缺口部分的倾向,使我们领悟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物体,这种填补倾向称之为封闭。

以上所讨论的综合知觉也可叫做“整体的知觉”,分析的知觉也可叫“细节的知觉”。人的知觉组织常随各人的观念经验而异。对同一事物,各人的看法、想法和做法不同。整体知觉型的人是见林不见树;细节知觉型的人是见树不见林。前者善于对事物的总体把握和认识,却拙于事物的详情细节;后者长于精微细密,办事精明,可遇大事却糊涂。如果上面两种知觉的组织能够互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胆大心细,见微知著,则非常理想。

三、对人的知觉

对人的知觉是个体将一些特征或特质归为他人所有的过程。它与本篇最后将讨论的归因过程有相关性。

对人的知觉过程,也同样遵循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的顺序。然而在环境中被知觉的客体是另一个人。对情境、事件和物体的知觉是重要的,对他人的知觉的个体差异或对于理解工作环境中的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假如你遇到了一个新员工,为了认识他并使他不拘束,你请他吃午饭。午餐过程中他将告诉你他的生活经历并突出他的技能。因为他只谈他自己(他要求你不说你自己),你会产生他这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后来你可能渐渐认识到他人格的其他方面,但你的知觉可能一直被那个第一印象所左右,这称为首因效应。

一般而言,影响对人的知觉的因素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是相同的,即外部和内部因素。然而,我们可对如何影响人的知觉的因素作如下归类:被知觉者的特征;知觉者的特征;产生知觉的情境或背景。

1.被知觉者

在知觉某人的过程中,个体要加工大量关于那个人的线索,如面部表情、外貌、肤色、体态、年龄、性别、地位、人格特征、行为等。其中一些线索可能包含了个人的重要信息,而另一些则没有。现在似乎有一些关于阐述体态特征、人格特征和特定行为之间关系的内隐人格理论的内容。显示了行动中的内隐人格理论。人们常相信具有某些音量特征的人,其人具有特定的人格特质。然而,应该认识到表明的关系没有现实基础。

2.知觉者

听一位员工描述其同事的人格可以更多地告诉你该员工的人格,即看其如何描述别人的。如果回想起影响知觉者的内部因素,如人格、学习和动机等这些内部因素对人的知觉特别重要。一个人自身的人格特征、价值观、态度、当前心境、过去经验等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怎样知觉他人。

准确知觉在不同文化中成长的个体人格常常很困难。例如,当在中国的美国管理者和在美国的中国管理者试图学习怎样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商业伙伴时可能会不知所措。原因就是知觉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经验、态度和价值观来解释对他人的特征与行为的知觉。要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人格和行为做出准确判断,仅仅这些因素是不够的。

3.情境

情境或环境也影响一个人怎样知觉他人。情境对理解第一印象或首因效应是特别重要的。例如,当你第一次碰到某人时,她正和你所敬仰的人在一起,那么你和她的关系就受到了正向影响。如果她正和你讨厌的人在一起,你可能会形成一个负面第一印象。但如果你继续与她交往并发现她的优点时,这种初始知觉可能会改变。无论如何,第一印象会给个体后来的知觉涂上色彩。因而,人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也决定了你怎样知觉他人。

4.印象整饰

个体使用印象整饰就是试图操纵或控制他人以形成对该个体的印象。例如,有人常装出一个样子,用非言语沟通创造一种稳重的印象;在面谈或约会中我们的穿着;即使在多云天气也带太阳镜,显得很“酷”;讲话时装作用客气的声音;假装对老师的一次令人厌烦的演讲感兴趣;当祖父母来时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这些都是印象整饰的方法。

印象整饰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印象动机,是指个体实际上操纵他人产生印象的程度。有时对印象整饰有强烈的动机,有时则很少或没有。例如,为工作面试准备穿着的人,可能敏锐地意识到要给主试留下美好的印象。但当会见老朋友时,他可能不大会过分关注穿着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印象建构,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要传达的意象和怎样做。例如,一个妇女要应聘一个银行管理职位,她可能着重写她的简历以强调工作年限(显示稳定和可靠),并略去其他方面的爱好(不展示其鲁莽的一面)。

印象整饰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一些人似乎沉迷于印象整饰,而另一些人则很少涉足它。然而总的来说,印象整饰对理解人的知觉是一个重要部分。几乎每个人都关注他给别人的印象,至少是部分时间的关注。当然,在组织中对他人的印象可能对员工的职业生涯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