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际沟通
10318000000017

第17章 概述

非语言沟通的科学研究工作是达尔文最先进行的,他在《人和动物感情的表现》一书中对人和动物的各种表情和动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多样化,非语言沟通不断传承创新,伴随着语言的沟通而愈加丰富,并以它独特的效应和魅力,成为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和沟通情感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

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高贵和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敏,傲慢和粗俗,都能从静止或者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反映出来。”我国古代诗人黄昇说:“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更长。”由此可见,除了语言沟通之外,还可以使用我们的感官和心灵去感觉、领悟、体验和表现自身及周围的世界。

一、非语言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非语言沟通的概念

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以仪表、表情、眼神、体态、举止、触摸、距离等非语言信息作为沟通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为此,一些书中把非语言沟通又称为身体语言、体态语言等。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沟通是语言沟通的自然流露和重要补充,使信息传达得更加明确、圆满。它的主要形式有仪表服饰、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身体接触、人际距离等。

(二)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非语言沟通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情感的表达,态度、性格、意向、风度和气质的表现方面,更能显示其独到之处。

1.表达真实情感,增强沟通效果

非语言信息能够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果语言性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存在差异时,反映人们真实情感的往往是非语言信息,因为非语言信息大都是心理活动和内在气质的真实表露。

2.反映人格特质,表现“言简意赅”

当人们受到外界的刺激后,通常会通过神经反应而引起相应的体态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非语言信息可以说是人类深层心灵的直接反映,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甚至瞬间表达出有声语言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问题。例如,一位昏迷的车祸病人,醒来见到亲人的一刹那,双方可能会突然泪流满面相拥而泣,这泪水和拥抱就把彼此心中的千言万语于刹那之间全部倾诉了出来。

3.替代语言沟通,传达相应信息

当特定环境阻碍了语言沟通或某些客观原因不便用语言表达,这时便会用非语言沟通替代,传达相应信息。例如,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只能依靠表情手势等非语言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新生儿病房,护理人员常常可以从新生儿的表情、动作,特别是啼哭时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大小等,来判断新生儿有哪些生理需要或是否出现病情变化,此时非语言沟通是获得信息的唯一方法。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艾伯塔·梅瑞宾认为,在信息传递的全部效果中,有38%是有声的(包括音调、变音和其他声响),7%是语言的,而55%的信息是非语言的。因此艾伯塔·梅瑞宾提出了一个沟通公式:

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非语言

二、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非语言沟通主要有真实性、模糊性、共同性、广泛性、直观性和民族性等特点。

没有人能够保守秘密,如果他的嘴保持沉默,他的手尖却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他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渗出对他的背叛。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着名精神分析学家)

(一)真实性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体态语言可以鉴别一个人说话的真伪,因为非语言信息更趋向于发自内心,并难以掩饰,有着无可比拟的真实性。护理人员在观察病人病情的时候,了解病人意志控制与实际病情、体态表现与真实内心之间的内在联系,辨别真伪,掌握病人真实病情信息,可为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病情资料。

(二)模糊性

非语言信息表达的意义范围比较宽广,含意朦胧微妙,人们在理解同种体态语言时也有误差,这就是非语言沟通的模糊性,又称为多义性。例如同样是“点头示意”这个体语,它既可以表示“同意”、“答应”、“好吧”、“就这么办”,也可以解释成“我知道了”、“明白了”,甚至还可以理解为“你来一下”、“叫你呢”等,其语义不够明确,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有明确的含义。

(三)共同性

非语言沟通的共同性指的是无论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用同样的体态语表达同一种感情。比如现实生活中悲伤、痛苦常用哭泣的形式来表达;愉快、高兴、开心、喜悦等常用笑的形式体现,正是所谓的“微笑无国界”。由此可见体态语是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人们可通用的一种交际手段。

(四)广泛性

非语言沟通是极为广泛的,只要人们开口说话,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体态语辅助口语传情达意,“说之以口,又示之以态”,甚至在不说话的时候也能用体态语言传达较多信息。比如呆若木鸡,也是一种体态。体态语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一种辅助性交际手段所达不到的。

(五)直观性

有关资料显示,人类的感觉器官中,视觉作用尤为重要,87%的感觉印象来自眼睛。体态语言通过立体的、动态的图像来传递信息,直接作用于眼睛,因而具有直观性。比如夜间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作息时间已到,还有病人聊天,可以将食指放在嘴前,同时辅助以“嘘……”示意大家该休息了,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六)民族性

体态语由于文化和环境的差异而应用有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如见面打招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方式。大多数人点头表示“是”,而印度、保加利亚、尼泊尔以及中国的独龙族人则相反,点头表示“否”,摇头表示“是”。因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谈,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差别。

三、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表达情感

非语言沟通的首要功能是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在护理实践中,由于疾病的影响或在特定的环境下,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常常通过非语言沟通,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表达他们内心的状况。例如护理人员紧握分娩产妇的手表示安慰;在急救室,面对失去亲人的家属,我们医护人员往往会用手臂搂住对方的肩膀,甚至让对方扑在我们的身上呜咽、痛苦……此时,语言已是苍白的,甚至是多余的,“接触”成了最恰当的“语言”。又如一位母亲在患儿的病床边,紧皱眉头,两眼噙着泪水,不停地搓着双手,表达传递了她内心的焦虑和担心。

因此,作为护理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和理解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反应,从他们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方面,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来获得真实的信息,及时与病人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对病人的影响,应从行为举止、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上重视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二)验证信息

由于医院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常使病人及其亲属感到恐惧和不安。为减轻这种不安,病人及亲属常会特别留心周围环境的信息,对护理人员的非语言行为特别敏感。他们常利用非语言暗示提供的信息来鉴别和证实语言沟通中有疑问的信息。如有些病人认为,医护人员会出于某些原因,不让他们知道疾病的真实情况,即使医护人员告诉他们,手术是成功的,肿瘤已被切除等,病人仍会观察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医护人员对其病情的真实想法。同样,护理人员在观察病人时,应注意其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从而掌握病人的真实心理反应。如果一个病人说“我现在很好”,但其动作表情却明显地表现出烦躁不安和焦虑,此时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仔细观察,以免发生意外。

(三)补充作用

非语言沟通可填补、充实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时的某些不足和缺欠,加强语言表达,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深刻。例如在医院里,护理人员赞扬患儿打针所表现出的勇敢,说道:“你真棒”,同时竖起大拇指,这样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在与聋哑人或暂时不能说话的病人沟通时,护理人员也可用非语言信号替代语言表达。

(四)调节互动

非语言信息可协调与调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状态。在护理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语言暗示,如点头、皱眉、降低声音、改变体位、靠近或远离对方等,这些都传递着一些不必开口或不便明说的信息,调节着沟通双方的互动行为。如护理人员在倾听病人诉说病情时,若不时地点头,便表示鼓励病人说下去。

值班护士正在书写护理记录单,这时一位病人走过来说:“护士,我给你说个事。”护士为了节约时间,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头也不抬地对病人说:“你说吧,我听着呢。”病人话没说完就停下来了,并转身离开。

这是为什么?护士应该怎样做?

(五)显示关系

非语言信息往往能清晰明了地显示沟通双方的关系状态。例如和蔼可亲的表情向他人传递了友好的相互关系,而一副生硬的面孔则向他人传递了冷漠和疏远的关系。护理人员在开会时,围着会议桌坐着的往往是高年资、高职称的护士,年轻的护士和实习生往往坐在第二排,会议桌顶头的位置是留给主持或主持人坐的。这种身份地位的关系显示依靠的是非语言信号。

总之,非语言沟通在维系护理人员、病人、病人家属之间的良好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