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现在社会来说不但实用,而且合用。道家鼻祖老子思想幽深高远,主要就是对“道”与“德”的阐述。老子所说的“道”,既阐明了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了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道”是宇宙的来源,万物化生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也可以说是“道”的延伸,是从“道”分化出来的个体。老子思想运用在许多方面,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各家经典都以道寻源。道家思想中更蕴含着EAP精神和智慧,下面我们从道家思想中的“寡欲”、“无为”、“守柔”、“不争”中来做分析,去探究道家的幸福观,共同探讨道家思想之EAP借鉴。
寡欲
“寡欲”出自“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少私寡欲”是古往今来智者修身养性的至理名言。道家认为“寡欲”不是消极人生的态度,而是积极面对人生选择。一个人的私念越少、欲望越低,就越能朴实俭约,看淡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就能平静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没有自己的私自奢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是滋养万物之源,而“道”正是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未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无欲以待万物。而当今人类社会的“外物论”、“厚黑学”却引导人类不断竞争、谋求更多的资源,逐渐被“身外之物”拖累不堪。若现代人也以“清静寡欲”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以道家为学习典范,首先要学知清静,以清静为行为标准,为此能够达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的人生境界。
如今的企业员工越来越年轻,对于外在的新的资讯、新的科技、新的尝试都如饥似渴,却发现永远都有更好的、更新的、更刺激的……企业有必要在EAP管理中融入“寡欲”的思想,可使员工获得如下两方面的收益:
1.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
正如有句话说的:“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当我们主动地减少对外在世界的一些追求,主动地放弃因为虚荣而拼命希望拥有的诉求时,当适当地放慢脚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能够捕捉到真正带给自己幸福的是什么。人之所以听不到内心的声音,是因为心已经被厚重的物质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用内心的自由换取无谓的欲望,牺牲了幸福。“寡欲”并非抛弃一切追求,而是有所选择的追求,追求自己内心的向往,不为炫耀,不为掌声,为了自己真正流露出的满足与喜悦。
2.更具判断力
我们现代人太容易被影响、太容易人云亦云,媒体与网络的舆论导向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使个人失去了自我的判断标准。大众的欲望并非就是个人的欲望,别人认为的幸福不一定也是自己的幸福。主动抛弃被煽动的欲望,内心就充满了力量,自己就有了价值判断的标准,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除此之外可以勇敢地说“不”。拥有了判断力,便不会被外在的一切影响,始终保持一份乐观豁达的情绪,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够始终做到不焦灼、不混乱、不茫然。
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并非指碌碌无为,更非放任自流。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世、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生、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绝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直指“无为而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实乃管理的至高境界。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无疑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科学理念是管理的基础。但是,在这种科学的背后,老子的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为管理者提供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方向的指引。尊重公司治理的客观规律,做到“无为”,重在找准管理中的各项客观规律,做到无为的“为”:
(1)公司文化价值观的提炼应符合道义、天道、自然之道。
(2)公司战略的制定应传承企业文化的愿景和使命。
(3)战略分解到各个部门及岗位,承担相应的职责。
(4)根据公司整体的规划制定相应的制度。
(5)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将现代化办公科技引入相应的管理环节,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感受工作的方便、快捷。
(6)充分授权、放权,用“道”义引导员工,使员工在组织中身心得到成长,充分发挥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企业的EAP管理也可借鉴“无为之治”的思想。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司上下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不费力于枝节,而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组织的共同价值观,用EAP使得员工形成正向的幸福观、价值观,反映在日常的工作中,就是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现组织的目标。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而是要把握好组织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以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和保障员工的正常行为为原则。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让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上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可以使EAP管理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守柔
“守柔”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经典思想,在《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柔”的思想,如:“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三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四十三章)。
“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普天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抽刀断水,却是断不了的;点点滴滴的雨水,长年累月可以穿石铄金;排山倒海的洪水,更是表现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柔”体现在人性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人生退一步,则海阔天空。正是柔韧,才表现了人格中的真正力量,处弱却包含着无穷的动力,有如弓箭,其弓柔性越强,其箭才能射出越远。
企业EAP可借鉴老子“守柔”的思想,具有非常强的理论价值,然而怎样理解柔弱思想才是问题的所在。我们必须了解,柔弱指的并非某种实力,而是一种态度。
1.低调的态度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雌雄原本只是表示动物性别的词汇,道家却常常用来指称刚强和柔弱两种态度。老子理想的圣人该是雄守雌的,他知道自己有坚强的实力,但却抱守着柔弱的态度。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是很难战胜的,因为在对手有可能战胜自己之前,他们先战胜了自己。
在公司EAP中,应提倡低调的态度,无论是管理手段还是引导行为规范,都应具备“守柔”的特点,内刚而外柔,为人谦逊,能够化解不必要的冲突、矛盾,用圣人的“处下”、“不争”的人生态度来要求自己。因为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新生,外表的刚强、得理不饶人反而容易伤人伤己,而内心的强大、外表的谦逊,使一个人能够更具幸福的传染力和感召力。
柔弱、低调只是手段,刚强、不拔、坚韧才是其目的。反之,从表面上看到强的,实质上未必强;此时强的,彼时未必强。所以,老子要我们抛弃表面的刚强,而追求实质的刚强,最终达到“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2.以退为进
当今社会的发展风云莫测,无论是企业和员工,都可能遇到巅峰和低谷。“柔”思想告诉我们,要根据外在形式灵活应变,懂得迂回,像水一样适应外在的环境,遇冷成冰、遇热成汽,不卑不亢。无论是面对企业外部的生存状况还是面对组织内部人事往来,都能够灵活的运用柔弱的优势,待积攒了足够的能量再出奇制胜。退和进都是辩证的行为,顺其自然,顺应“道”的发展。
3.以柔克刚
柔弱的事物往往能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深入到方方面面,就像水一样,无孔不入,滴水穿石,然而刀斧却不能克其柔弱,万箭不能穿,可以容纳万物,也可被万物所容,具有柔的胸怀便可在一切刚强外物之间穿行。在公司治理方面,无可遇强则强,当面对困境、问题时,应以柔的态度包容对方,用柔的智慧处理复杂的状况,便不会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窘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总之,辩证的用好“守柔”智慧,不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收起锋芒、锐气,了解自身的优点、缺点,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纷杂的外在环境,回归谦虚谨慎、低调为人的人生态度,能够在如此浮躁的社会找准根基,具备更加清醒的价值观。
不争
1.“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在这里,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这句话的含义。崇尚贤能是春秋末期风行各国的思潮风尚,国家制度开始由贵族的世袭而被贤能之人的轮流执政代之,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老子看到,在国家内部,崇尚贤人虽刺激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手段,尚贤引发的政治、经济、财物、谋略、欺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老子从思辨的角度,希望通过倡导社会停止崇尚贤能的做法,来杜绝人们在利禄方面的争夺,这是一个缓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愿望,是对广大群众的尊重。在现实中,不是人为制造鼓励重用少数贤人,而是注重多数人的作用,是促成互相尊重、和平、自然的生活,不是少数贤人的社会。
“不尚贤,使民不争”在当今社会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如今社会,无论公司内部还是外部,都充满激烈竞争,舆论和公众价值观的导向诱发员工“争名夺利”的思想,给员工身心带来极大的压力。他们争先恐后争夺名誉、地位、财富,而因此付出的代价是内心的平和、喜悦,这种以牺牲幸福作为交换是极不明智的选择。因此,企业EAP若能够以“不尚贤,使民不争”引导员工日常工作生活,少几分急功近利,多几分自然天成,不为争得荣誉而工作,而为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付出辛劳与智慧,那么企业内部必将和谐一致,其乐融融。
2.“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老子的“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在《道德经》中的原文是:“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等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具有这样的特性:虽然滋润万物却沉默不语,总是处在人们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了。得道的圣人立身像水一样自甘处下(接近民生,了解民情);性情像水一样沉静幽深(谨言慎行,与民一心,与民一体);品格像水一样自然助长万物(无私、给予而不索取);说话像水一样随物成形(就事论事,言辞公正,令人信服);治理国家像水一样避高就低,沉污化秽(平衡贫富差距,消除社会腐败);处事像水一样有静有动,有曲有直,有急有缓(能升能隐,能柔能刚,能屈能伸,有张有弛……);采取行动时像水一样不违时、不逆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伺机行止)。正因为圣人具备了水的“为而不争”特性(循道而行,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
老子以水的特性阐述了圣人应具有的为而不争的上善品格。为而不争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效法大自然滋润万物但却不相争的特点,始终如一的永恒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备水的特性,才能没有忧患,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而然的无为思想。一个人如果要效法自然,首先要学习水的滋润万物而不争的特质,同时还应该学习水的谦下、至静、无私、至柔、至大能容、曲直自如、因时就势等品性。
水给予人的启示很多。孔子的“智者乐水”和老子的“上善若水”,都是以水为喻,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水的品性,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建立功业,就能不招人怨,少犯错误。一个人在组织中如果能够做到感觉不到压力,从来不争不抢,那么自然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推举、信赖,天下莫之与能争。“不争”能够使人平和,充满内在的力量,对任何事物淡定、乐观。如果企业能够将“不争”融入企业的EAP管理中,将会使企业的氛围更加融洽,人际关系更加简单,员工的幸福感更高。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不会为自己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自然的法则,是利他而不伤害别人;“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的前提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也就是不积过分的财富,为别人着想,大公无私。给予人而不向人索取,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自己更充实,不争名利、财禄。积德行善,济人穷困,慈心于物,济物救世。
老子的“不争”不同于一般的取胜之道,它是不为私利而争,是和谐人之间的关系,是自我的道德完善,是谦下之德、处世之道,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它克制消弭自己膨胀的欲望,主动自觉地给人以帮助、爱抚,与人为善,不重虚名,不在乎被助者的知晓,也不需要感恩回报,没有博取好名和任何自我的扩张。企业内部倡导“不争”的情怀,发自内心地给他人以关怀,久而久之,必将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同事间团结互助,资源不有意浪费、不多占用,组织内部风气就会逐渐好转。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员工能够感受喜悦与幸福。
老子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思想与企业的EAP思想不谋而合。单纯物质的发展,不仅不能使人感到满足,反而因其太过丰富而使人的精神感到空虚。此时如果继续用物质满足来治疗,带来的后果将是身心俱疲,丢失了幸福的能力。此时,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中,都需要用老子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降低物欲,清静无为,柔软无争,讲求精神,以获得心灵上的滋润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