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不可不知的管理学常识
10301500000051

第51章 马蝇效应:不时地刺激一下下属

“马蝇效应”最早源于前美国总统林肯的一次有趣的经历。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

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嘛!”

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利用“马蝇”促马飞跑,这是林肯发现的“马蝇效应”。这个小故事对领导者用人很有启发。领导者像马蝇对待马一样,不时地给员工一点刺激,员工就会走得更快。

成功学家卡内基曾经说过:“要做成事的方法,是激起竞争,不是勾心斗角的竞争,而是相互取胜的欲望。”取胜的欲望是叮在我们身上的“马蝇”,它使我们在困难面前永不后退,在强大对手面前永不低头。美国贝斯雷罕钢铁公司同时与多家建筑商建立了商务关系,工程建设初期,一切都在计划的正常轨道上运转。但后来,由于各基地材料需求额巨大,远远超过了预期数量,钢铁公司生产的原材料,根本跟不上建筑工地的节拍,这让公司各部门经理很烦恼。

如不能如期提供产品,按合同,各厂家只能支付公司80%的费用。那么,公司将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虽说工人工作量已由原来的一班制变为两班制——日班和夜班,工作时间增加了一倍,但还是没能起到很好的成效。唯一的解救之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令部门经理们最为苦恼的事情。

“我们怎样才能使员工完成他分内的工作呢?”一次,一名项目经理向正在工厂考察的总裁查尔斯·史考伯问道。

“哦,像你这样能干的人,怎么会无法让工厂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呢?”史考伯笑着问。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经理一副苦恼的样子,“我用了各种法子,向那些人又发誓又赌咒,甚至我曾威胁要把他们开除掉,但还是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仍旧无法达到预定的数量。”

“那么,我们一起去车间看看吧!”史考伯说。

当时日班已结束,夜班正要开始。到了生产车间后,史考伯问一个正要下班的工人:“你们这一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

“六部。”

史考伯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离开了。

夜班工人上班时,看到地板上那个“6”,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大老板今天来这儿了,”那位日班工作的员工说,“他问我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们说六部,他就把它写在了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史考伯又来到工厂,看到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了一个大大的“7”,就满意地离开了。

日班工人第二天早上来上班时,当然看到了那个大大的“7”。一个爱激动的工人大声叫道:“这意思是夜班工人比我们强,我们要让他们看看到底是谁强!”他们加紧工作,那晚他们下班之后,留下一个颇具威胁的“10”。

就这样,两班工人竞争起来。不久之后,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超过了其他的工厂。马由慢跑到快跑是由于马蝇的叮咬。这个故事再一次验证,员工的工作绩效也可以由于“马蝇”的“叮咬”而提高。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有利于增强一个人的斗志和战斗力。因此,要想提高绩效,领导者应该善用马蝇效应,让自己不时地扮演一次马蝇,给员工一点刺激,让他们动起来。一般而言,领导者在运用马蝇效应时,正确的做法是:

1.强化动态的人才选用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考核、评判,对一切职位实行有能者居之无能者让之、竞争上岗的方针,让员工为了维护既有利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2.建立明确的行之有效的奖赏机制,刺激员工身上那些欲望的“马蝇”,让他们为了获得某一奖赏、达成某一目标自己跑起来。

3.赋予员工行事权。授权的坏处就是员工可能会犯错误,给公司带来短期的损失;好处则在于,员工有了责任感和积极性,会在这两只马蝇的叮咬下,一丝不苟、积极进取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4.要想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就要把那些精明强干才能非凡的下属当作叮咬自己的马蝇。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又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假想敌”,借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而不至于故步自封。为他们树立一个典范,让他们看看一个有权威的人是怎样处理问题、实现团队目标的。

知而思之:

即便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要想让马跑得快,必须给它足够的刺激。适时恰当的激励好似一台发动机,能激发员工为组织创造出更大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