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涮羊肉正阳楼,
沽酒三杯好浇愁。
几代兴亡此楼在,
谁为盗跖谁尼丘。
孙学士是孙学仁的堂弟。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学仁因年老体弱多病,无法经营前门外煤市街正名斋饽饽铺、前门外鲜鱼口正名斋饽饽铺、北桥湾正名斋饽饽铺及肉市正阳楼饭馆等,便将其都交给孙学士经管,自己回山东老家养病去了。这些原本红红火火的铺面,经孙学士精心经营,其生意更是锦上添花,营业额年年上升。但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学士与孙学仁在生意上产生了矛盾。最后,调解无效而诉诸公堂,经判决,孙学士胜诉,赢得了肉市正阳楼饭馆、北桥湾正名斋饽饽铺和前门外煤市街正名斋饽饽铺三个买卖的产权。
原来正阳楼只是个卖酒的酒楼,孙学士接手后才添上饭菜,改为饭馆。进入民国后,由于孙学士的特殊社会地位,也由于孙学士的经营有方,使得正阳楼生意兴旺一时,天天顾客满堂,而且很多军政要人经常光顾,像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都曾在正阳楼设宴待客。那时,正阳楼闻名全城,是北京当时著名的饭馆。正阳楼出名,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饭菜做得好,各种山东风味菜,颜色漂亮,形状齐整,味道香醇。特别是正阳楼的大螃蟹、涮羊肉很有特色,是最有名的招牌菜。
螃蟹是正阳楼的杰作。过去,每年一到秋天,正阳楼就添上了蒸大螃蟹,各界人士纷纷来正阳楼品尝美味的螃蟹。因为螃蟹到秋天最肥壮,也就是“高粱红”时,就是吃螃蟹的好时候。清人夏人虎撰《旧京琐记》中记载:“肉市之正阳楼,蟹亦出名,蟹自胜芳来,先给正阳楼挑选,始上市,故独佳,然价亦倍常。”每年秋天,正阳楼都派人去河北的胜芳(距天津不远)选购螃蟹。他们从渔民手中专挑选既大又活的螃蟹,将挑选好的螃蟹装入篓里运回北京。先养两天,让螃蟹将胃中的杂物吐出,身上异味减少后,再用凉水冲洗,接着让小学徒用细麻绳将螃蟹的几条爪和两个大夹子拴牢,放入大笼屉上用火蒸熟。
正阳楼卖螃蟹按个论价,根据月份不同,螃蟹的价钱也不同。农历七月尖脐螃蟹肥,所以,尖脐螃蟹价钱贵;到了八月,团脐螃蟹肥,因之,团脐螃蟹就贵了。这就是过去常说的“七尖、八团”了。夏人虎在《旧京秋词》中还有一首赞正阳楼蟹美的诗句:
经纶满腹亦寻常,
同选双蟹入正阳。
笑尔横行何太早,
尖团七八不逢双。
吃鱼麻烦,要防鱼刺,吃螃蟹比吃鱼还麻烦。虽然螃蟹没有刺,但肉在壳内,必须先剥去外壳才能吃到螃蟹肉。正阳楼为了方便食客,特准备了吃螃蟹的工具——小锤子、小镊子、小木板等。吃螃蟹需用鲜姜、好米醋以去寒和提味,正阳楼特别准备了鲜姜末、山西好米醋供客人用。
北京人到秋天,讲究吃涮羊肉。在20世纪40年代前,北京以正阳楼的涮羊肉最受欢迎。每年立秋后,正阳楼就添上了涮羊肉。正阳楼的涮羊肉,在选羊、宰杀、切肉片和作料配备上都极讲究。正阳楼在永定门附近设有羊圈,并有专人从口外往北京赶羊。赶来的羊,先放入羊圈中喂养一段时间,等羊肥壮后再宰杀。将羊宰杀后,剥去皮,按部位“压肉”。所谓“压肉”就是先将冰块上覆盖一层席箔,再将羊肉码放其上,而后再在羊肉上盖一层油布,油布上再压一层冰块。经过一天一宿,羊肉内的血汤和腥膻杂味都被压出,而且肉也挺硬好切。
当时,正阳楼有两三位切羊肉片的师傅,他们刀工好,肉切得既快又薄。每片肉长八寸,肉片打卷成刨花状。羊肉片按“上脑、黄瓜条、磨档、小三叉、大三叉”等不同部位分盘码放。顾客要吃什么,就给什么。
正阳楼的涮羊肉讲究作料全。准备的作料有:高酱油、米醋、小磨香油、酱豆腐、生芝麻酱、熟芝麻酱、韭菜花、卤虾油、辣椒油、花椒油、料酒、糖蒜、白菜头、小芥菜、咸韭菜、香菜、酸菜、粉丝等。火锅里还要放入一些鲜口蘑。
由于正阳楼的涮羊肉肉质好,切得薄,作料全,汤鲜,所以名扬全城。
关于烤肉,《都门琐记》中也有记载:“正阳楼以羊肉名,其烤肉置炉于庭,积炭盈盆,加铁栅其上,切生羊肉片极薄,渍以诸料,以盘盛之。其炉可围十数人,各持盘于楼旁,解衣端盘,且烤且啖,佐以烧酒,过者皆觉其香美。”
正阳楼的出名,还与正阳楼跑堂的(服务员)待客热情、服务周到分不开。顾客进店,先给每位送上一块热毛巾拭面,随后就沏茶点烟。用过饭,先送来漱口水,后拿来热毛巾请净面。从顾客进店、吃饭,到走出店门,这套服务程序在北京饭馆中只有正阳楼是这样做的。此外,正阳楼在待客方面,还有“敬菜”的揽客方法。就是在顾客快吃完饭时,跑堂的送上一个菜,并说:“谢谢您几位照顾我们!这个菜是我们掌柜特意敬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