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孔门七十二贤
9960400000005

第5章 闵子骞

闵子骞(前536一前487),姓阂,名损,字子赛。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晒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休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阂子赛性格沉静而寡言,为人恭谨端正。《论语·先进》载他侍从孔子竹阎阖如也,即在孔子身边保持恭敬端庄的惰态。不轻易乱作言语,给人以沉静寡言的印象但一旦他发表意见,总是中规中矩。其师孔夫子也称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孔夫于以品德修养作为君子人格的最高迫求,但他的学生绝大多数只是抱着“学而优则仕”的信条,希望通学习君子阶层的礼仪制度以求得一官半职。子赛是孔门弟子中少数几个以一生的道德追求名闻天下者之一。然而他最终能做到不慕荣华富贵,视权势为舞土,不懈地追求高尚人格,还是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历程。子蓦初见孔师时,面色菜黄,明显的营养不良。跟从夫子学习段时间后,则透出健康的面色—当豢之色。子贡不解其中道理,问他面色为何右加此大的变化。他说:“我出身于山野芦塘之中,后拜学于夫子之门。先生教海我心存仁孝,又为我陈述古圣王治国之法,心里非常欢喜,出门又看见富豪人家驱车外出时羽盖龙旗,富丽堂皇,心里又非常羡慕。此二者在胸中相互攻击争夺,心情不得平静,因而而色难看。而今受先生之教日深,又有幸与几位学兄共同切磋,因而学业大有长进,内心明白了进退去就的道义,出门再见到荣华富贵之象,就像看见粪土一样不值一文,内心安静而充实,敌面色变得健康。”子骞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在道义与富贵之间最终选择了前者。把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并时刻身体力行。因而他同孔师一样,最瞧不起“不义面富且贵者”《《论语·述而》),且不做半点有损子仁德的事,正如《盐铁论·地广》所称“阂子不以其仁易秦晋之富。”当时鲁国执政季氏素闻孔门弟子的仁义贤德,因而托人请子骞去当费城的长官。子赛初时也想为祖国做点事情,就勉强答应下来。后来听说费邑只是季氏的私人领地,于是决意辞去费宰的职务。季氏派人再三游说,子赛决意不肯,并对来人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汉论语·雍也》)即是说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议水之北去了(逃出鲁国)。季氏只好作罢。

原来当时的鲁国大政已被季氏等大夫把持,鲁君只是一傀儡。这在子赛等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因而坚决辞去费宰的职以洁身自好。其师孔子亦称赞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西汉时司马迁也对他这种高洁的情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孔门众弟子中,子赛的孝行最为突出。他家境贫寒,幼年时生母就因病早逝,从小失去了母爱,生活艰辛。他的父亲后来续娶,再生二子。其后母狭隘自私,对亲生的二子百般照顾,而对子赛则另眼相看。严寒的冬天,后母为他们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絮以棉花,而给子蓦絮人芦花。对此,子赛并无怨言,对待继母更加恭顺。有一次,同父亲外出谋生,父亲让他赶车,因为天寒他手僵而拿不稳缰绳。父亲不明原由,挥鞭责打。后来抚摸子赛后背,才知道儿子冬衣太单薄。父亲深感内疚,决定休掉他续娶的妻子。子蓦知道了父亲的想法,立即阻止他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说苑·佚文》)即是说有后母在,家里不过只我一个人受点孤单,如果继母离开了,那么我们兄弟三人都会遭受饥寒。父亲为子赛真诚的孝心所感动,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子蓦对父母克尽孝道,对兄弟也竭尽友爱之情,后来受到父母昆弟的交口称赞,也为当时远近人士所称道。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赞叹道:“孝哉阂子骞!人不间子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从不怀疑阂子赛父母昆弟称赞他孝行的话。子赛也是一个遵守礼仪的人,是孔子崇“礼”主张的维护者。据《论语》记载,有一次鲁国大臣欲翻修叫“长库”的金库,如何操作,特征求闭损的意见。子蜜对杜会上早已存在的种种违背礼节的膺越行为深恶痛绝,因而反对违背礼制对“长库”进行翻修,而主张“仍旧贯”,照着原来的样子修。此言看似保守,实际上却是休现了子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孔子强调礼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孔子得知此事后,称赞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区毓缈阂子蓦进》)子赛以高尚的品德闻名当地。一次孟尝君久闻其大名,想拜请为师,于是派一使者套上车马前往迎请。阂子说:“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而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即是说:照礼制的规定,有“来学”但没有“往教”的。企图迎请老师上门而学的人肯定学不好,企图主动上门施教的人最终也达不到目的。按照孟尝君迎请先生上门施教的行为来看,孟尝君就是一位不能学习之人,子鸯若答应,自己也就成为徒劳无功之人。素以崇礼闻名的阂子当然不会违背礼制而答应孟尝君的要求,因而婉言谢绝。孟尝君得知其中道理,为子蓦所折服,第二天便换上学生衣装亲登因子之门拜师受业,一时传为佳话。子赛对礼的尊祟还体现在他在孝与忠不能两全时的抉择上。当父亲亡故时,子鸯格尽孝道,准备为父亲守制三年。但在服丧之初,鲁国遭到外敌的人侵,为了遵循礼制,保家卫国,他毅然服从君命,到战场上与敌人拼杀,直到最后把敌人赶出国门,然后脱下戎装继续为父服丧。从此可以看出,阂子对先生倡导的“孝”的深层意蕴有深刻的理解,“孝”的最终目的和极至是“事君”“忠君”,因而当二者矛盾时,他毅然作出了恰当的选择,既是对礼制的维护,又是对孝行意蕴的深刻宣扬。阂子蓦以“德行”见长,与颜回并列七十二贤之首,后被列为“十哲川之一”。关于“孝”的思想和行为,在孔门弟子中只有曾参能和他相比。作为“孝”的化身,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被诸多文人学士,史官优伶,甚至孺子村妇大加赞颂。历代统治者也深信“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的统治哲学,极力标榜“以孝行治天下”,阂子赛的孝行自然受到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祠祭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起。历代对子赛祭封不断唐太宗把他的地位提到曾参之前,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迫赠他为“费侯”,宋真宗大中祥特二年(1009)又追封他为“琅邪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又改封为“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