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孔门七十二贤
9960400000012

第12章 子游

子游(前506一?),姓言,名僵,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未年吴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5岁。和子真、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人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有成。孔门有四科,德行:颜渊、阂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文学一科中他占第一位。子游对先生竭力倡导的仁礼有特别的领悟,形成他独有的气概和作风。他重视仁礼的精神本质,忽视其礼数小节。曾批评子夏之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说他们没有掌握仁礼的精神,只配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一类的末节工作。也批评同门子张“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论语·子张》),说他注重札乐形式难能可贵,但还算不上仁。近人郭沫若研究认为《礼记·礼运》篇“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是子游氏之儒假托孔子对子游的谈话发挥关于大同、小康之说。其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子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也及以为礼,城郭沟他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认为“天下为公印的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上的往事,而在”天下为家“的情况下,若提倡以礼来约束,便可以达到”小康,的理想社会。子游尤其对丧礼有深人的研究,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如“丧致乎哀而止。”指出:居丧,充分表现了他的悲哀也就够了(《论语·子张》)。又说:“葬者里车当灵,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是无益于丧。”(《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认为用偶像替代动物送葬,这对于治丧并没有好处。可见他对丧礼的认识:求简节而去铁琐。在孔门众弟子中,子游酷好文学,并以文学着名当世。据《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子游同朋友一道“赋风雨”,其诗云:“风雨凄凄,鸡鸡喈喈。”(孔颖达疏)他注重以礼乐教化百姓,特别善用弦歌乐理来熏陶人民他加多岁即任“武城宰”(今山东费县西南),将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海具体运用于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孔子特别专程赶往武城,检查其治理情况。

武城原来是鲁国一小城镇,格地不大,风气向来很鄙陋。孔子坐车人城,沿途观看,市面比以前紧盛得多,而且一路上听得弦欣之声不断。孔子徽笑着说:“这种小县城,竟用礼乐来教化,简直是杀鸡用牛刀!”子游争辫说:“惬从前听得夫子说:君子小人,都不可以不学,君子学道会爱惜人力,小人学道会守规矩。武城虽小,风俗却很哪陋。惬接事以来励行节俭,教以礼乐,如今的风俗比原来好多了。”孔子见子游很补真,自己也严肃起来,对众弟子说:“大家听着,言僵的话说得很好!我刚才的话不过是一句戏言。”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子游对于有关治休的礼乐制度能抓住其精神本质,并身休力行。正因为如此,孟子称赞他和子张子夏一样“有圣人之一体”(《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游及其后学独成一派。他对子礼乐制度的发挥及身体力行,特别是关于“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描述对后世乃至于对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被后人列为“十哲”之一。东汉明帝十五年配祭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尊为“吴侯”,宗真宗大中样符二年追谧为“丹阳公加”,后又改薄为“吴公”。今江苏常熟还保持有“言惬宅”、“言子墓”等遗迹。供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