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孔门七十二贤
9960400000013

第13章 子夏

子夏(前507一?),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或卜先生。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4岁。关于其里籍,有两种说法:《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春秋繁露·俞序》都说是卫人。《史记集解》引郑玄说为温国人。其实温原属卫国,二说实际并无区别。《左传·傅公二十五年》载:晋侯辅佐周天子,杀死叛乱的甘昭公,周天子以阳樊、温、原、债茅之地赏踢晋侯。因而更确切地说,子夏属春秋末年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子夏家境清寒。《荀子·大略》篇云:“子夏家贫,衣若县〔悬)鹑。”说他因为家贫,衣服破烂得像悬挂着的鹤鹑。孔子也曾说:“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说苑·杂言》)师从孔子后,刻苦用功,于学间道德多有精辟的独到见解,为世人所重。晚年讲学于西河,从学者有300百多人。据《史记·俪林传》峨:“如田子方、段于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其学问好,名气大,曾使西河之民误认为他就是孔子。被魏文侯延请为师。后因晚年丧子,痛哭而致失明。可以说他结局凄凉,穷困一生。子夏一生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学业方面。孔门学业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夏是文学科的优秀人才。在治学上他崇尚“博学面笃志,切问商近思”(《论语·子张》),既要勤学博学、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有一次,他去见曾子,曾子向他为何近来长肥胖了,他说我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所以长胖了。曾子不知,子夏继续说,我进入夫子之门,听见先生所讲述的先王的道义,心里非常向往;走出夫子之门,看见外界的荣华富贵,心里又非常羡慕。这两种思想在胸中交战而不分胜负,那时我很瘦。如今先王的道义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我才心宽体胖(《韩非子·喻老》)。这说明要想学业有成,必须首先战胜自身的弱点,树立远大而崇高的志向,“学以致其道”。对于学习,不分大小,提倡从细小琐碎的事情做起,因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论语·子张》),就是说,即使是小技艺,一定有可取的地方。子游却抓住这一点进行攻击,认为子夏之门人只配“当洒扫应对进退”子夏反驳说厂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旦(《论语·子张》)认为君子之道必须循序渐进,指责子游的说法是把人等同于草木。他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同上)把学优与人仕联系在一起,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凡好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早)绝之。“善持势者,早绝好之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教训,以防止臣下笔权。他还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在他眼里的君子已经不再是沮文尔雅的面貌,而是一副威严冷峻之容,体现出法家精神。所以荀子骂他为“贱儒”,说他们“正其衣冠,齐其颜色,赚然而终日不言。”(《苟子·非十二子》)近人郭沫若据此论定,子夏是前期法家的源头,韩非称儒分八派中不包括子夏之儒,正是因为把他当成了法家(《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也许正因为他有法家的特色,才培养出着名的李埋、吴起等法家人物。子夏在文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还主要表现在传述《春秋》《诗》《书》《易》等儒家经典上。《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早就谈到“子夏之说《春秋》”,《史记·孔子世家》继而指出:“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可见子夏传《春秋》确有其事。汉以来学者多认为他是大部分儒家经典的传授者。《后汉书·徐防传》就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相传传述《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公羊高与谷梁赤均为子夏门人。据《韩诗外传》卷二记载,子夏诵读了《书》后,对孔子汇报说:“《书》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弟子所受子夫子者,志之于心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生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以发愤而忘食矣”《孔子家语·沦礼》篇亦详细记录了子夏向孔子学《诗》的情况,“子夏暇然而起,负墙而立,日弟子敢不志之。”《六本》篇记录子夏向孔子学《易》,明确表态“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从这些材料来看,先贤的传说决非空穴来风,子夏在儒家经典的传述方面确有重要的贡献。子夏还是一个讲究气节的人,具有临难不苟,临危不惧的气概。

他家境贫寒,有人劝他去当官,他凛然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表现了他坚持气节不为荣华富贵所屈服的梢神。(《荀子·大略篇》)另据《韩诗·外传》记载,子夏曾经陪同卫君会见赵简子,赵简子无礼地“披发杖矛而见,”子夏快步上前,责斥简子说:“君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赵简子在子夏凛然正气面前,只好换穿朝服以礼会见卫君子夏虽然穷困一生,晚年又丧子失明,但他以文学显名当世,其学问造诣时人无以尚之。其举一反三的学习精神,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既培养了一批崇尚法理的门人,又传述了主要的儒家经典。历代对他推崇有加,位列孔门“十哲”之中,东汉明帝十五年配祭孔子后,历代封祭不断。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卫侯厅”,宋真宗大中样符二年增谧“东阿公”,后又改为“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