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四年来“屯兵”西子湖畔,在那里训练人马,训练我们的团队,了解客户,了解市场,我们员工达到1400名,可能是当今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员工最多的公司。我们认为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企业就不会成长。员工是公司最好的财富,有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今天银行利息是2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个钱投在员工身上,让他们得到培训,那么,员工创造的财富远远不止2个百分点!
在阿里巴巴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次“整风运动”,同时还进行了“南泥湾开荒”。“南泥湾开荒”主要是培养销售人员面对客户应有的观念、方法和技巧。马云说:
普通企业想到的,可能是把能看到客户口袋内的5元钱赚到手,而“南泥湾开荒”追求的是帮助客户把5元钱变成50元钱,(然后)再从中拿出我们应得的5元钱。
为了培养销售队伍,阿里巴巴又创建了名为“百年大计”的“销售培训班”。“百年大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价值观,其次才是销售技巧。培训班由阿里巴巴自己主办,公司高层几乎全部参与讲课。在阿里巴巴,过不了“百年大计”培训关的新员工不能进入销售团队。马云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是:
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着的是人民币,眼睛看到的是美元,嘴巴吐出来的是英镑,那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真正地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
对于销售人员,阿里巴巴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给客户回扣的政策。政策出台之后就变成天条,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宁可生意不做,回扣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给。
2004年9月,阿里学院问世。它是阿里巴巴集团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国亨利商学院联合成立的一个阿里巴巴的内部大学,其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阿里巴巴内部员工,提升其业务能力。
除了“百年阿里”培训外,阿里巴巴还有许多培训。比如,“阿里课堂”、“阿里夜校”、“管理培训”等。另外,对支付宝的员工,公司会定期请外面的专业讲师为其培训有关银行结算、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阿里巴巴会分门别类地推出一些管理方面的培训课程;“阿里夜谈”针对公司年轻人多、兴趣爱好广泛各不相同的特点,设立了一些经过员工调查感兴趣话题的学习和交流。修身养性、行业动态、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都是“阿里夜谈”关注的重点。
2008年,阿里巴巴在招聘销售人员的计划中写道:我们将花七个月时间培养一个新人,先是带薪一个月培训,接着是三个月试用期,试用期内只要签下一个单子就能转正。如果三个月签不到单,还有免死金牌计划,即他们还有三个月时间。算下来,相当于七个月内做成一单,就能正式转正。
阿里巴巴对新员工的培训一直延续到以后两个月的实习和考试中。考试每周都有,非常严格。不仅考绩效,而且考价值观。价值观的分数占50%。实习和考试中,发现有的员工能力很强,但不能和团队配合,不能接受公司的要求,这样的员工都被辞退了。
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说:“CEO应该重视员工培训,而不是走走花架子,尤其是在管理层培训时。你找到最好的人才你就获胜了,因为他们是最具创造性的、最具活力四射的人才。最好的人才大多愿意到排名第一的企业工作,你的企业如果排名第一,那么就能拿到最好的人才,这是个良性循环。”
如果阿里巴巴想成为全世界十大网站之一,靠打游击不行。毛泽东是不可能靠游击队打下全国的,最后是三大战役决定了胜利。因此,要有一大批将领才能保证胜利。
2001年互联网寒冬时,马云投资100万元大张旗鼓地搞培训。先培训主管,然后是中高层。培训课程是请外面专业公司设计的,18个创始人都必须去听课。
当时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大多是技术出身,不懂现代化管理。通过对高层管理层的培训,使一大批技术出身、销售出身的干部懂得了现代化管理。这是阿里巴巴现代化管理制度建立的开始。之所以要进行干部队伍的培训,马云说道:
当干部之前,你一定要让他学习怎样当干部。中国有很多种干部:第一种是义气干部,上面的领导压下来,都是他顶着、扛着;还有一种是劳模干部,这类人平时干10个小时,你把他升为经理,他就会觉得领导喜欢我这样当经理,本来干10个小时,当经理后干12个小时;再一种是专家当经理,因为这个人专业技能非常好,你让他当经理,(这样)肯定不行。因为原来四个人工作很快乐,但突然他当经理了,他很得意,他就会意识到另外三个人中一定有人心态会有问题。于是,你会发现很多经理一上台之后,就会把老员工全换成一批新员工。
第一届“百年大计”培训班学员毕业后,由于通过了培训,阿里巴巴这支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阿里巴巴从激情创业走进了制度化、规范化运营。培训使一大批技术出身、销售出身的干部懂得了现代化管理。
不挖墙脚,任人去留
2005年“雅巴联姻”(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结盟)的时候,马云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缓过来,此起彼伏的“挖人”电话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几乎所有的雅虎中国的员工都接到了“猎头”的电话。马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好像全世界的猎头公司这几天都出现在这个公司”。虽然,马云最后凭借阿里巴巴的价值观稳定了自己的队伍,但这件事情还是让他记忆犹新,使其从此在是否会从其他公司挖人的问题上,有了绝对否定的观点。
在人才高度流动的今天,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挖墙脚”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为了能够挖到,尤其是从竞争对手那里挖到“人才”,有些企业是不惜重金,甚至使用“给予期权”等杀手锏。马云对此不屑一顾,非常鄙视。他说:
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我们不但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公司挖竞争对手的人,同时也不允许我们的猎头挖;同时也强烈鄙视、排斥和谴责竞争对手挖我们的人。
有些企业很热衷于挖别人的“墙脚”,总认为别人企业的员工比自己的优秀,就像很多孩子的母亲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最聪明。之所以想挖别人“墙脚”,是因为那些是同行业的优秀人才,他们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一旦挖墙脚成功,会给本企业带来很大发展空间。有的企业甚至以此为竞争的一种手段,通过挖人来打击对手。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挖墙脚的确有挖墙脚的好处:能够暂时解决公司优秀人才缺失问题;招聘人员没有“历史包袱”,不会被原先环境所限制;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但是任何商业上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来看看它的不利方面:挖来的人不熟悉组织的内部环境,缺乏人事基础,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组织者对招聘者的所有个人情况不能够深入了解;容易造成对内部员工的打击。权衡二者之间的利弊,可以发现值得挖墙脚的理由并不很充足。
试想一下,有谁能保证你今天挖来的人明天不被他人挖去?能被你挖出的人,也必定能被他人挖出!那时的你又应该怎么办呢?
马云在任何时候都非常自信,他不怕任何对手,他甚至不看他们,更不会费尽心思地去研究,更谈不上“下套子”去挖墙脚。马云知道世界上最难战胜和超越的是自我,战胜了自己,就等于战胜了一切。这是一个靠智慧竞争的时代,而不是一个靠狡诈竞争的时代。
马云对“挖墙脚”这件事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不单单是因为他所遭遇的“挖脚”事件。他本身对这件事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从竞争对手那边挖过来的人,如果他说出原来公司的秘密,他就对自己的旧主“不忠”;如果他不说,他就对现在的新公司“不孝”;即使不让他说原来公司的秘密,他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用到,这样他就“不义”了。“挖人”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我们不希望挖过的人变成“不忠、不义、不孝”的人。
除了“不挖人”,马云在管理自己的团队的时候还坚持“不留人”的原则,即对辞职的员工不作挽留。因为马云认为,员工提出辞职,基本上是想好了才说出来的,这时候挽留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史玉柱与马云的观点是一致的。史玉柱曾经以自身的真实体验说明了这一观点。史玉柱说:“在我早期的时候,我都是挽留,但从后来效果看,我挽留的人最后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当然,员工找你辞职,你应该深思两点:首先,我有没有问题?我的企业有没有问题?有问题马上修正改进。其次,搞清他要走的原因。他为什么走?我能为他做什么?但重点不是为了挽留他。”
要反思的是,员工拖沓,员工要求加工资,原因不在员工身上,而是老板身上。老板没有珍惜员工,员工自然不会珍惜产品。我们永远要明白,你的价值和产品不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你的员工创造出来的。你要让员工感受到——我不是机器,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老板要思考有没有倾听过员工的想法。如果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满足,他在这儿工作没有得到荣耀,没有成就感,没有很好的收入,要他为你而骄傲?不可能!所以我觉得问题在老板身上,你真心服务好员工,员工就会真心服务好客户。
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一个优秀的人对于一家公司,尤其是创业者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优秀的人才不能够和企业有着共同的使命感、价值观,就算得到重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大多集体跳槽的团队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薪水待遇的提高,二是对原公司有种种不满,三是企业的成长空间不能够给自己带来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