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的创业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经营课
9492600000012

第12章 打造一支“取经团队”(1)

说到团队,中国人都喜欢刘(备)、关(羽)、张(飞),但这样的团队很难找,千年等一回。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团队,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这些人很容易找……做人要像沙和尚,当领导要像唐僧,做事要像孙悟空,生活要像猪八戒。

阿里巴巴不欢迎精英

一些企业常常强调需要最优秀的人才,但事实上,企业更需要最合适的人才。就像鞋子,太小了夹脚,太大了会掉,只有尺寸合适,才会感到舒适。最合适的人才就是最好的。

马云正是坚持“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的原则,才打造出了一支执行力非常强的团队。团队中高手云集、人才济济,目标一样、梦想一样、激情一样,成为阿里巴巴无往而不胜的中坚力量。

当初,阿里巴巴获得以高盛牵头提供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后,创办者马云立即着手的一件事情就是,从海外引进大量的人才。当时,在阿里巴巴12个人的高管团队成员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接下来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的MBA,但是后来这些MBA中的95%都被马云开除了。马云回忆道:

首先我承认我水平比较差,但难道他们就没有错吗?因为这些MBA一进来就跟你讲年薪至少十万元,一讲都是战略。每次你听那些专家跟MBA讲得热血沸腾,然后做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从哪儿做起。

在马云看来,作为一个企业家,小企业家成功靠精明,中企业家成功靠管理,大企业家成功靠做人。因此,商业教育培养MBA,首先要教的是做人。马云对这些MBA的评价是:“基本的礼节、专业精神、敬业精神都很糟糕。”这些人一进阿里巴巴就好像是来管人的,他们一进来就要把前面的企业家的东西都给推翻。

因为一开始创业就遭受了招MBA带来的教训,马云一直对MBA意见颇多。有一次,马云甚至向商学院发飙,他说:“教授总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但是我觉得商学院的客户是谁?是我们的这些企业、这些用人单位,企业的声音要听。”

马云对MBA有一个比喻,说这些MBA就好比装了飞机引擎的拖拉机,最终还是飞不起来。

我希望调整MBA自己的期望值,MBA自认为是精英,可精英在一起干不了什么事情。我跟MBA坐在一起,他们能用一年的时间讨论谁当CEO,而不是谁去做事。

马云反MBA言论的背后,是他认为这些MBA“做人”有问题。换句话说,马云一直强调一种创业型的价值观,而MBA跟这种创业型价值观格格不入。

2001年,马云把四个同事送回了MBA,一个去了哈佛,三个去了沃顿商学院。他希望的是,这些人能够彻底忘记MBA教的一切。如果毕业后还是条条框框,那只能说明这个人还需要学习,他还不够格毕业。

马云由此总结出一个关于人才使用的理论:只有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但是不合适。公司当时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在创业过程中,到底是找精英团队,还是找平凡团队?在《赢在中国》节目中,马云曾做过一个精彩的点评:

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跟你一起创业,在创业时期要寻找这些梦之队: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平凡、团结、有共同理想的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请进一些优秀的人才,对投资、对整个未来市场开拓才有好的结果,尤其那些35~40岁,已经成功过的人。他已经有钱了,他成功过,一起创业非常艰难。

在马云看来,企业的领导干部是永远让CEO最头痛的问题。的确,对于任何一个成长型企业来说,打造自己优秀的管理团队都是重中之重。一个团队,不仅仅只是一群在一起工作的人,想要发展,想要创利,他们就必须能发挥出“1+1>2”的工作成效,否则就会形成严重的内耗。

为了寻求更好的“领袖之道”,作为阿里巴巴掌门人的马云,一直把看似无为却能掌控三位高徒的唐僧当作自己管理阿里巴巴的偶像。相信对“马云经典语录”津津乐道的人,一定记得其中这样一句话:

唐僧是一个好领导,他知道孙悟空要管紧,所以要会念紧箍咒;猪八戒小毛病多,但不会犯大错,偶尔批评批评就可以;沙僧则需要经常鼓励一番。这样,一个明星团队就形成了。

作为企业家,很多人都羡慕刘备的团队: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又得到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团队倾心辅佐,不仅联合东吴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敌人曹操,还迅速建立了与曹操和孙权形成鼎足之势的政治军事集团。然而,马云并不是刘备团队的崇拜者。

相反,马云认为最完美的团队是唐僧团队。因为他们的成员都非常普通,不像刘备身边都是些千年难得一见的人才。再从结果上评判,刘备团队虽然在三足鼎立的局势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而唐僧团队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最后成功了。因为唐僧团队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取经。另外,在人才搭配上,唐僧团队也是非常合理的。唐僧本事不大,但能把握大局,而且执着;孙悟空忠心耿耿,能征善战,适合打头阵;沙僧老实巴交,最适合搞基础工作;猪八戒看似一无是处,但能讨领导欢心,能调节气氛,这种人有时也不可少;白龙马能力虽然稍欠一点,但其实潜力还是蛮大的。

而刘备的团队,一方面组织目标模糊,“光复汉室”的旗号更多是为了使自己尚不强大的集团能够披上合法的外衣,实际上整个团队都存在着躲避乱世和寻求自保的消极想法;另一方面,刘备团队采用典型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大家基于一种“哥们儿义气”相聚在一起,所以才经常出现情大于法的情况。比如,在华容道关羽徇私放走曹操。

所以,马云将唐僧视为一个好领导,因为唐僧知道一个团队里不可能全是孙悟空,也不能都是猪八戒,更不能都是沙僧。他认为如果公司里的员工都像他这么能说,而且光说不干活,会非常可怕。所以,唐僧离不开任何一个人,懂得让团队中每一个人各尽其才,这正是一个优秀的领导最需要的能力。

马云一直在学习唐僧,因为他知道,一个团队的成功与团队领导者的领导方式直接相关。马云致力于在团队中时刻发挥表率作用,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马云当初带到北京去的伙伴们都一个不少地跟着他。为什么?因为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导者,马云更像个布道者。

对于马云来说,团队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团队领导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马云作为一个领导者坚持同甘共苦的理念。在北京的日子里,马云也和他的伙伴们一样,住在租来的两三套公寓里,每天睡眼惺忪地起床,在公共汽车中一颠一颠地睡到公司,工作到深夜又一颠一颠地回到集体宿舍。到现在,阿里巴巴有钱了,大家也是按劳分配。

在阿里巴巴的核心团队中,有很多人是跟随马云一路成长的。如原阿里巴巴COO李琪、原淘宝网总经理孙彤宇、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等,均是参与创业的所谓“十八罗汉”的成员。马云的团队内有很多成长奇迹,前台的接待员能够成长为客服总监,宾馆的大堂经理变成了“支付宝”的副总经理……他相信一个组织健康的企业平台,融入创业的激情,加上竞争的机会,会使得最平常的人都成长得很快。

所以,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中,马云才有胆量说出“谁也挖不走我们的团队”的话。可见,马云本人就是一个好领导,阿里巴巴也是最完美的团队。

月薪500元的诱惑

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而马云却始终坚持,引进人才不能用唾手可得的利益来“引诱”,而要依靠企业的快乐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去吸引,让人才自己靠过来。

在阿里巴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蔡崇信。他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用自己在金融界的人脉为阿里巴巴找到了投资,才使得阿里巴巴有了后来的发展。但说起他是如何加入阿里巴巴的,就不得不从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和马云的个人魅力说起了。

当阿里巴巴关于电子商务的理念正受到一些国际投资集团注意的时候,蔡崇信正在Invest AB集团任香港区的副总裁,负责亚洲的投资业务。他也对阿里巴巴很感兴趣,于是决定到阿里巴巴公司亲眼看个究竟。

蔡崇信的到来,让阿里巴巴所有成员都非常高兴。因为蔡崇信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投资对象。而这正是阿里巴巴所希望的。蔡崇信在阿里巴巴见到了令他吃惊的一幕:一个四居室中,竟然有二十多个人在工作,地上还扔着床单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条件很艰苦。但从公司员工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愉悦心情,看出他们对于阿里巴巴的热爱。见面后,马云和蔡崇信交谈了自己对电子商务的看法,阐述了自己要做全球最大的B2B网站的“芝麻开门”梦想等等。考察结束后,马云与员工“零距离”的亲密、马云的梦想和个人魅力、阿里巴巴的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都让蔡崇信印象深刻。

就这样,阿里巴巴充满快乐的企业文化和马云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蔡崇信。不久之后,蔡崇信从Invest AB集团辞职加入了当时还处在成长期的阿里巴巴。他由一个年收入达几十万元的高级经理人,变成了一个只有500元月薪的阿里人。这一举动令马云都十分吃惊,但蔡崇信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蔡崇信的太太对马云说:“如果不让他到你这里来,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马云曾经说过:

阿里巴巴不希望用唾手可得的利益来吸引人才,而是要用企业文化。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阿里巴巴数不胜数。有一次,马云受邀到哈佛大学讲演,哈佛的MBA们被他睿智幽默的讲演打动了。听完马云的精彩讲演,哈佛精英们对他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他们让马云签名、与马云合影,还有35个MBA当场拦住马云,要求和马云一起“芝麻开门”——到阿里巴巴工作。

几乎任何与马云有过深度接触的人,都会莫名其妙地被他“电”几回,甚至要被他“骗”一回。正如当年在北京帮马云做了那个《书生马云》节目的那位同乡好友说的那样:“他(马云)就像一剂毒药,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了。”

找马云拉广告的孙彤宇,客户没做成,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拉”进去了,成了“誓死”跟随马云的得力干将;谈投资的蔡崇信,谈判几乎还没入轨,一不小心也把自己“谈”进去了,摇身一变成了马云的CFO;就连哈佛那35位听马云演讲的MBA,一不小心都能把己“听”进去,争着要“回中国跟着Jack Ma(马云的英文名)一起工作”……

说马云是“骗子”也好,是“传教士”也罢,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小个子的浙江企业家,身上有一种特异的、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威力、魅力。如果我们非要用“骗子”这个词来形容的话,也许应该加几个修饰词——一个有着相当高的“骗术”的、讲究“技术含量”的“超级骗子”。

《赢在中国》总制片人王利芬女士曾经感慨地说:“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并不容易,而且有许多人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了起来,之后要不断地为这个放大的或架起来的自我费许多的精力,要演戏。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才华。我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将马云忽悠起来,也很难想象什么人能把马云的自信打下去,让他自卑。”

马云活得轰轰烈烈、活得坦坦荡荡、活得真实自然。而他这种人格魅力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来和他一起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业。

的确,马云的人格魅力太强大了,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出色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郭士纳在他的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谈到个人领导魅力时写道:“伟大的CEO会卷起他们的衣袖,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他们会身先士卒,而绝不是躲在员工的身后,指挥别人做事。”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位有魅力的领导人呢?他至少要具备以下品质:心胸宽广、品格魅力、对事不对人、为部下着想、善于组织协调、要能够激励大家、有极强的工作能力、要有远见卓识、勇于做表率。马云之所以能够让那么多优秀的人臣服在他的魅力之下,他的确在这些方面做得很优秀。

一般来说,企业的文化对吸引人才的作用是最明显的,但如果是初创企业,企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或者还不够成熟的时候,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就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想要朝着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大业的企业领导人,都要重视这一点。

员工不成长,企业就不会成长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说:“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然而,并非某个人才就是为某个企业而出生的,人才再好,也要经过培训才能适用。因而,著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说道:“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马云认为,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所以,马云提出了“把钱存在员工身上”的理念。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如把钱花在培养员工身上,把钱投在人身上是最赚的。

相对于那些拼命压榨员工的老板来说,“吝啬”的马云却持着相反的做法,在培训投入上是异常慷慨大方的。

阿里巴巴刚成立时的口号是“活着”。当年,阿里巴巴在缩减成本,全球裁员,并制定出了公关市场“零预算”政策以及今天仍在实行的“五分钱自觉投币”的“复印政策”。然而,就在阿里巴巴不赚钱、没赢利并想尽办法省钱的时候,马云却做了一个相反的动作,投资100万用于员工培训、干部培训。马云说:

最近这两年,我们在培养员工、培训干部上花了大把的钱。有人问是公司先赚钱再培训还是先培训再赚钱?我们提出“YES”理论,既要赚钱也要培训。

对于进入阿里巴巴的新员工,马云说,他要做的关键是把公司的战略、想法,把公司的文化、使命感告诉大家。因为公司花资源请来的人不是买他的技术,而是买他的使命感。马云希望把最多的钱花在人的身上,而不是机器上。当时他对阿里巴巴的期望是进入全世界,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全世界前三位的电子商务公司。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起努力的人们“共同分享财富,共同去努力,集成团队的友谊”。能不能成功先不谈,马云觉得这至少是一件快乐的事。

马云非常重视让员工作为阿里巴巴资产的一部分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他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