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书读懂互联网思维
9476500000019

第19章 社会化分享:排行榜的动力,朋友圈的魅力(2)

说起聚美优品,大家肯定会想到陈欧所说的广告语,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陈欧体,而说起陈欧体,大家肯定会想到,这是一个免费的广告呀,自己代言做广告,又不用花钱,多好的事情呀,尤其是对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新的企业来说。但是光是看到不花钱还是比较片面的,这种免费的代言也是分场合和实际的情况,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因为在有些场合做这样的广告效果不会很好。那么就要分析,什么时候可以做这样免费的广告,什么时候不行,最关键的不是省钱,而是广告的效果。

陈欧体的出现从深层次来看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创业人,他们的想法比较多,对于事情和产品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就想表达出来。另一个原因就是创业的人天生就都有想沟通和交流的欲望。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建立品牌的文化,给企业的品牌注入情感,让品牌更有价值,让所有的客户都了解到,创立品牌的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性格。这种感觉就好比人们买苹果的产品,喜欢苹果,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喜欢创立苹果的乔布斯本人。与什么都没有的品牌或者单纯的产品相比,有自己性格和情感的人更容易让人信任和认同。同时这个人所建立的品牌也更有内涵,在为品牌设计产品或服务的时候也更容易。

3.身份认同

上面提到了一些品牌除了让客户觉的产品不错之外,就没有别的感觉了,就是因为这些品牌太注重产品的功能属性,而忽视了产品的情感价值,自然产品就不会带给客户任何情感上的冲击。其实人们想通过产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渴望一种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就像在产品体验中所说到的产品代表的是一种身份地位,而客户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身份地位的认同,客户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不光会看产品的各种功能属性,还会寻找品牌所代表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有的品牌这种定位很模糊,客户并不知道自己买了之后会有怎样的一种身份地位,自然也就不会选择。

如果让人们解释,有的人也不搞不懂自己中意某个品牌产品的理由,也不理解为什么有的自己看来很垃圾的产品会有那么多粉丝。那是因为这些人只是关注产品的性能,但是现在的产品,在功能上的区别已经越来越模糊,更应该关注的是产品背后象征的身份或者品牌自己的文化,就是所说的归属感和身份价值。现在很火的粉丝手机,所销售的就不仅仅是手机了,而是一种身份的归属。

就像是中国摇滚天王崔健不就推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手机,效果也不错,像崔健这样的明星做手机,能不能成,这就得看是什么标准了,如果要是和小米、魅族来比拼,那基本上就是一个败字,但是如果是能赚钱,那应该没什么问题,不过像崔健这样的还是有风险的,因为他的粉丝大部分都是70、80后,一般都是居家理智消费。但是如果粉丝是80、90后,甚至是00后,那只要是配置稍微好点,功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能赚得不少。

总的来说,粉丝手机就不是靠手机赚钱,而是靠这种身份的认同感来赚钱,比如买了的就可以向没买的炫耀,我比你更忠心,我就买了,你就没有。这样盲目的人还是少数,不过如果粉丝团的基数够大,就算是少数人来买,这个数量也挺可观的。但是如果想销售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还是需要有独特的地方,给予粉丝们所想要的服务才行。

有两种方法可以来帮助手机企业更好的销售。

一个是制作手机的个性化外壳,而且最好有明星的寄语或者签名。

第二种方法就是为每一部手机都配备一个专用的产品序号,然后在手机里面内置一个专门服务于粉丝的应用,而要使用这个应用就需要这个序号。这样一来就可以加强手机的身份归属。而针对粉丝所提供的服务也可以有很多,比如这个明星的演唱会或者其他集会的门票,可以参与现场的一些互动,还可以不时收到一些明星订制的小礼物等等,这样一来,手机就不重要了,也并不是买卖的核心,交易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服务,手机就是个为服务来服务的工具。

小账号,大作用

网络上每一个账号的使用者都会在社交的圈子里面结识其他人,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人,也会去构建自己的小圈子,这些动作都是企业需要用心观察的,只要明白了这些,才可以找到最适合企业的融入这些圈子的方式,对于创业的企业来说就更为重要,还可以防止企业盲目地进行投资宣传,有可能企业花了大力气,但是却没用到点子上。

反观社交的圈子,它的特点也给企业或者创业者能够在社交平台拉拢自己的目标客户群提供了方便。先融入圈子和圈子里的人混熟,然后在推广企业的品牌让圈子里的人都关注企业的微博和微信,再让现有的用户关注,这样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企业希望那些陌生人或者认知程度很弱的圈子中的人关注企业的微博或微信,把他们拉拢成粉丝,那就很难了。因此企业的微博和微信就可以先从老客户下手,先让他们关注。

在微博刚出来的时候,微博的运营部门常常会把一些名人、内容和公司的账号推荐给人们,那么运营部的人就经常会碰到有网站或企业过来,希望可以在微博上推荐自己的账号,这种做法从某个角度上看,的确是可以增加关注的人数。但是随着微博的发展,运营部门就看到他们所推荐的账号、内容和人们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就使得推荐的账号和收听的客户的互动效果很一般甚至都互动不起来。在看到这个事实之后,运营部门就渐渐把推荐的数量变少,而是作为桥梁,让企业和自己的目标客户建立起关系,进行互动沟通。

运营部门对所有过来希望推荐的企业,都会有几个建议:

首先,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微博账号,让客户知道并进行关注。

其次,网站定时会群发邮件给订阅的用户,在这些邮件里面就应该写上网站的微博账号,让订阅的用户知道并关注。

第三,开展一些互动的活动,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和已经关注的客户更好地交流沟通,让他们去为企业做宣传,把企业的账号和活动告诉更多的人。

如果这些办法都能够做到位,那么起到的效果就是,不光现在的已经关注的客户和企业的关系更牢固,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客户,让消息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会为企业拉来更多的客户。

微信在有了公众账号之后,就明白微博推荐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因此就用了滚雪球一样的方法,就是如果一个公众账号想要等到认证,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达到认证数量的订阅用户,否则就不会认证。这个做法就让微信公众平台在前期,有大量的餐馆把自己的微信号印在桌子上,让进来吃饭的人都订阅,其他的企业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无论是微博还是其他的可以进行沟通的平台,都再不断地贴出自己的微信号,让客户来订阅。在已知的案例里面,还有一些创业企业甚至在实际当中来和自己的客户沟通,让客户订阅自己的官方微信。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没有区别,都是为以后的活动或者互动打下人数的基础。

就拿招商银行的公众微信来举例,不用微信来推荐,招商银行自己就预备了很多的资源:在自己的网站,广告还有给客户的电子邮件中都添加上微信账号进行推广。结果就是在两个月之中,招商银行的粉丝人数就突破了100万。这些粉丝就是原来招商银行的客户,只不过就是进入了招商银行的微信圈子,让招商银行以后管理和服务更容易。

在国内,社交网络的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就是以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只不过在那个阶段,关注的人群还有限,等有了微博之后,就真的是进入了全民关注的时代,随后出现的微信被人们知道并使用的时间更加迅速,先发展的一般都是给后发展的铺路的。通过微博企业所得到的收益让所有的企业都可以看到,也让行业内的企业迅速明白,拉拢客户,增加粉丝的数量才是自己的目标。有的企业感觉自己的效果平平,原因也在于此,企业如果用心去和客户沟通,与客户形成一个良好圈子,就算是花的时间多些,效果也是值得的。在微信出来的时候,企业对此已经很明白了。

企业和创业团队在处于社交圈子的时候,最早想到的方法就是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和用户群,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建立一个新圈子。这就让现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中的大部分在占了便宜,抢了先机,这个情况,从相关的数据上就能看出来,比如粉丝数量、点击率等等。从某个角度来讲,最开始出现的社交圈子比如拼的就是企业和人们现有的实力,把这种实力网络化。而赚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就会给其他企业和人们一个信号,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加入进来,寻找新的赚钱的机会,就像是微博的老号就是为了满足客户对内容的需求,而微信则是把现实中的客户拉进互联网的圈子。

企业和创业公司不光是想要拉拢到很多的客户还希望把这个过程尽量地缩短,而且还要依托已经存在的客户拉拢到更多的客户,说白了就是鸡生蛋,蛋生鸡,无限循环。不过如果要是没有老客户,没有自有资源,没有庞大的客户数据,那就只能依靠微博或微信的内容来让客户订阅了。而如果想依靠内容让客户订阅,做出来的内容就必须让客户感觉到有用或者有意思。因为如果不是好友推荐的内容,客户选择订阅,很多时候就是觉得内容对自己有帮助,或者未来可能会用到。还有一点也是客户愿意订阅的原因,那就是自身的兴趣。每一个客户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就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来寻找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在这点上,人们可以利用同城的话题搜索、兴趣搜索来寻找。

目标客户的圈子形成之后(关系网络的建立和扩散),就等于是建立起了信息在圈子里面不断传输的渠道。每一个账号,自媒体账号也算进去,都是形成这个社交大网的一个节点,就像现实当中的渔网一样,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节点。一方面,信息由于人们或者说账号之间不断地沟通交流,开始不断地传递到不同的节点上,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另一方面,这种网状结构的粘连性就开始显现出来。每一个大型的比较完整的社交平台,用户都会用自己的账号做别的事情,而且做的事情的数量还真不少。腾讯曾经发布了一个视频,里面讲的就是人们用自己的QQ号做别的事情的相关数据。其中有一家叫“美丽说”的网站,在新的客户群中有35%是用自己的QQ号注册的,使用QQ号重复登录的人数与通过搜索引擎登录的人数是一样多的。“唱吧”有一半的人是用QQ号注册登录的。企业或者创业者在推广一个新的业务的时候,如果和大型的社交平台合作,利用或者兼容它们的账号系统,那么用户的数量和转化率都会大大增加,肯定会比自建账号效果要好。

利用这样的关系社区和社交网络账号,使得企业的目标客户群定位更准确。找到以前的用户并让其回来也变得更简单,代价也更低。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企业选择与社交平台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企业和社交平台合作,在社交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用户群和圈子之后,就可以不停地利用客户群和圈子,来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不断地传递消息,组织各种在线活动,还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把老客户留住,更可以从组织的各种活动、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中找到新客户。这些动作都是可以不断重复的,不像有的渠道或者平台只能使用一次。

越新的产品或服务,现有的圈子或客户群能够显示出来的力量和价值就越大,对产品或服务的帮助就越明显。这点从腾讯微博、微信还有其他社交平台反馈的数据上就能看出来。反过来说,社交平台的价值也是通过一个个账号展现出来的:如果一个社交平台的账号体系被很多的企业使用或者融合,那么这个平台的竞争力肯定要比其他的平台强。这就是各个社交网站或者社区都在尽力建设自己的账号系统的原因。

从网络的建立这个角度来审视企业从中盈利,其实是这样的形态:当一个社交的大网铺开之后,里面的内容比较少,很无聊,那么用户就会自己去寻找里面有意思的内容和账号,所以,企业进入得越早,拉拢更多的客户就越容易,这从粉丝的数量和转化率上就能体现出来。比如冷笑话,现在无论什么团队再重新做这个内容,也不会超越现在已经成熟的大号的规模。最早使用微信的自媒体所得到的用户群的质量还有用户群所带来的点击转化率,都是以后的企业没办法超越的。

不过最早进入也就意味着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探索正确模式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很高的,就好比刚才所说的建立微博的关系网和用户圈子,都是不容易的。而且就算是圈子建立起来了,也会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活跃度很低,就是我们所说的僵尸用户。这样的现实困难就意味着真正能利用社交网络挣钱的企业并不多。当网络发展成熟后,利润点就会转移,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就是企业拉拢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这些人的忠诚度很高,而且很活跃。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先进入的企业所创造出的成熟的运营模式,也为以后的企业进入提供了便利。

所以说,人际互动往往能够带来大的惊喜。互联网节点之间的互动才是使信息不断被传递的原因。就像前面所说的,信息只要是被创造出来,就有其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信息所具有的内容带给人们感触,从而使人们愿意关注,评论点击,进而互动的次数。凭借互动,就会让更多的人接收到信息。

就与分享是一样的情况,再微小的互动如果积累起来,所造成的效果也是很令人吃惊的。人们利用聊天软件的一些功能,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圈子,但是也屏蔽掉了圈子之外的信息。而这样的互动就打破这层屏障,让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就是想一个放大器,打一个个微小的互动的效果不断放大。

很多企业都会重视互动的数量,企业发布了一些消息或者推出了一些活动,都会查看被多少人评论,又被转发了多少次。有的时候企业为了让信息流通更快,还会让一些粉丝比较多的人或者朋友来转发,从而带动让的人转发或者查看。如果可以让普通用户充分参与进来,那么带来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