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9469600000054

第54章 宋词篇(16)

下阕用“情切”紧承上阕开启下文,集中描写深闺中思妇的种种心理活动。“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写思妇深知登高望断天涯路的惆怅,索性足不出户,也可避免春景撩起相思的愁绪。然而随着春风渐暖,她依然因相思而容颜憔悴。大门紧闭,只把春光拒绝,却无法抵御相思之情的侵扰。“孤负”交代了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没有夫妻欢情。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是“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这句写出她于孤苦处境中心怀夫妇欢聚的希望,殷殷期盼中是满腹思念和无限凄凉。但结句一转,说再相逢之时,又是重新长久离别的开始,相逢依然短暂,极言离别之痛。全词感情跌宕起伏,含意深沉,作品因这一结语被赋予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时代内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22岁起义抗金,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战,曾多次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抗金复国意见。由于南宋朝廷腐朽怯懦,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多次免职,使他闲居二十多年,最后作者大呼“杀贼”数声,怀着壮志未遂的遗恨与世长辞。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位作家,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在词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题材。词人以英雄自许,视抗金复国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深切的亡国之痛、悲悯之情,以及不满南宋朝廷、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交织在词中,形成了气势磅礴、奋发激越的艺术风格,极豪放豪迈,又极沉郁悲怆。同时,他又能将英雄气节化为儿女情长;既慷慨激昂,又缠绵委婉、穰纤绵密,多姿多彩,情韵悠长。辛词想象丰富,善用拟人法,常以动写静,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大量运用口语,并善于熔铸经史诗文,刘熙载称赞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复异!”(《艺概·词曲概》)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1]。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2]!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3]。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4]。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5]。蛾眉曾有人妒[6]。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7]?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8]。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9]。

【注释】[1]淳熙己亥:淳熙为宋孝宗年号,己亥为干支纪年。淳熙己亥,即淳熙六年(1179)。“自湖北”句: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漕,指漕司,官职名,即转运使,掌管财赋及督察地方官吏等事务的官员。移,调任。同官:同僚。王正之:名正己,字正之,辛弃疾的好友。小山亭:湖北转运使衙门内的小亭子。[2]更:再。消:消受,经得住。长怕:总怕,往往怕。落红:落花。[3]且:姑且,暂且。见说道:古人口语。即今之“听说”。[4]算:算来,看来。画檐:绘饰彩色的屋檐,这里泛指屋檐。惹:沾惹,拴住。飞絮:飘荡的柳絮。[5]“长门事”二句: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住在长门宫,非常苦闷。听说司马相如赋写得好,就拿出黄金百斤请他写《长门赋》。据说这篇赋感动了汉武帝,与陈阿娇重归于好(见《长门赋序》)。准拟,一定是。佳期,指汉武帝与陈阿娇重好的日子。佳期又误,是说《长门赋》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她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体谅。[6]蛾眉曾有人妒:阿娇与汉武帝不能重好,是由于阿娇被人嫉妒。蛾眉,本指妇女细长弯曲美如蛾须的眉毛,用以代指美女,此指陈阿娇。[7]“千金”二句:即使我用千两黄金买通了司马相如为我写赋,也无济于事。我的满怀衷情向谁去诉说呢?脉脉,含情而视的样子。[8]君:您,指上面所说的嫉妒人的人。舞:舞蹈,指得意忘形。玉环:唐玄宗妃杨玉环,即杨贵妃,安史之乱起,在马嵬坡赐死。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后被废为庶人,自杀。玉环、飞燕都是以妒闻名的女人。尘土:成为尘土,没有好下场的意思。[9]闲愁:本指无关紧要的愁烦。这里用作反话,指忧国之愁。倚:凭,靠。危栏:高楼上的栏杆。危,高耸的样子。烟柳:傍晚的云气笼罩着的杨柳。

【鉴赏】此词写于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之际,时年四十岁。

词的上阙,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劈空第一句,就用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表现惜春的感情,显得突兀奇警:还能经得住几回风吹雨打呢?春光刚刚来临,就又被摧残得匆匆而去。一个“更”字,表明春光已经受过不少次风雨摧残了。陈廷焯云:“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匆匆”是词人的感觉,著一“又”字,更见伤春之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不是怕早开,而是怕早谢。何况现在花开花谢,落红无数,怎不叫人“怕”,可见其惜春之情深。“春且住”,乃是无奈之中强作留春之痴语、情语!惟其情痴,才更见得怨重憾深。词人看到满目芳草,就想到是截断了春的归路;“见说道”三字表明不仅是词人一个人这样想,而是人人都有这样感觉。尽管人们挽留春光的心情很迫切,但春光却默默不闻,仍悄然流逝,怎不使人怪怨呢?春仍旧去了,只有画檐下的蛛网,还在殷勤地、整日地沾惹着飞絮。富丽堂皇的画檐之下蛛网横结,何其衰败凋零、冷落凄凉!“殷勤”、“尽日”,表现了蛛网挽留春光所作的努力,但“算只有”三字又表明,单单蛛网这种力量是多么薄弱,是不可能改变春事已尽的大局的。

上阙极写花木凋零、春事已尽的自然景象,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然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还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如沾惹飞絮的蛛网一样,是不能留住国家的春光的。

词的下阙,借陈阿娇与汉武帝的故事,表现自己遭妒失宠的郁闷。阿娇在长门宫还盼望再得君王的进幸;辛弃疾虽怀才不遇,却仍然对君王寄托着殷切的期望。但是阿娇的愿望一再耽误,一定是因美貌而遭人妒忌;我纵然以千金买得司马相如为她写的《长门赋》,内心的幽怨又向谁诉说呢?“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此时词人的感情由哀怨转为愤激,警告进谗善妒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词的结尾,回应上阙,借暮春晚景,暗示出南宋王朝的没落命运,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哀思。“闲愁”二字结括,说得轻巧,却极为沉痛,故用“最苦”二字点明。既然“苦”,人何以堪,那就只好“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惨目之景、伤心之情,包含了词人无限的感喟和深深的忧国之情,含蓄深沉。

全词采用暗喻的手法,上阙托物起兴,下阙即事设喻,也就是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此词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感情化,像蛛网留春、春不语、春归去等等都是。而“更”、“又”、“长”、“何况”……等虚词的运用,增强了词的感情色彩和力量。

此词兼备刚健、婉约之风,所谓“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道劲于婉媚之内”,极受人们赞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梁启超云:“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

水龙吟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1]

楚天千里清秋[2],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4],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5]。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9]!

【注释】[1]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普公谓(宇谓之、公言)建。”[2]楚天:楚国一带地区。古楚国在今长江下游地区,这里泛指江南地区。清秋:凄凉冷落的秋天。[3]遥岑(cán)远目:遥望远山。岑,山。目,动词,望。玉簪螺髻:比喻山。这些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有的像螺旋形的发髻。《古今注》:“童子结发为螺髻,言其形似螺壳。”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字》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4]断鸿:失群的孤雁。[5]江南游子:客居江南的人,作者自指。吴钩:古吴国所造弯形宝刀,这里指佩剑。会:理解。登临意:登高远望的心意。登临,登山临水,此指登赏心亭。[6]“休说”二句:西晋张翰,字季鹰,吴地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吴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鲈鱼,鱼名,可食。堪,可以,正好。脍,把鱼肉切细。尽,尽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鲈鱼味道鲜美,尽管秋风吹来,我怎能像季鹰那样弃职还乡呢?[7]“求田”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耶?’汜曰:‘昔建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刘备自指),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下床之间耶?’”求田问舍,购买田地、房产。刘郎,刘备。[8]流年:像流水一样逝士的岁月。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9]倩(qiàn):诸。唤取:叫来。红巾翠袖:少女的装束,这里借指歌女。揾(wèn):擦。

【鉴赏】此词写于词人任职建康时,登赏心亭触景而生的情怀。词的上阙写登楼眺望时的情景。先写秋高气爽的南国秋色,水天相连,苍茫清冷,江天无际,秋色无边。“秋无际”三字,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艺术境界。继写山的形状挺拔秀丽如碧玉簪,盘旋蜿蜒似青螺髻,既绘形绘色,也抒情传神。在词人眼中,连这些无知无情的山,也因中原沦丧而“献愁供恨”,何况人呢!再写登楼眺望,“落日”、“断鸿”,既是写景,又是渲染凄凉冷落的气氛。“落日”给人时光流逝之感,与下阙“可惜流年”遥相照应。“断鸿”,则是词人自喻。,辛弃疾二十三岁率众南下,离开了沦陷区的父老兄弟,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坚决抗金的主张,又遭到投降派的嫉恨,长期被闲置。这种处境,恰似“断鸿”。词人去国怀乡,自是“游子”,但它更含有词人投归南宋却并没有归宿感的悲凉心境。虽写眼前景,却别有滋味。所以词人才要“把吴钩看了”,这同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感情是相同的,表达了壮志难酬、宿愿难偿的愁绪;更将“栏干拍遍”,扼腕长叹,却“无人会,登临意”。抒发了词人胸怀壮志、身负奇才,却报国无门、无人理解的满腔忧愤。

下阕铺叙无人理解的“登临意”,细说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苦闷心情。首先引用张季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两个典故,“休说”二字从反面著笔,表达了自己不愿从俗沉浮、希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国家正值多难之秋,正是志士试手补天之时,怎能为了思乡之情,就置国置民于不顾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才是词人的“登临意”。晋人桓温北征,见早年所种柳树;粗已十围,于是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木尚且变老,更何况血肉之躯!极言他为国势危殆、岁不我与、却又不得不虚度年华而忧愁,照应“千里清秋”、“落日楼头”等句。词的结尾三句写他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痛苦:有谁能预料行到,唤来歌儿舞女,以慰英雄的忧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至于落泪,可见伤心之甚。但更让人伤心的,却是英雄的心境不被人理解,与上阙“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荡气回肠,令人噤声。

辛弃疾一生立志报国,然而不被重用,如鱼游浅水,壮志难伸,以致蹉跎了岁月。词人极力申述英雄失意的情怀,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文恬武嬉腐败局面的愤慨。

全词写景、抒情,跌宕起伏,挥洒自如。思绪万千,却能处处照应,脉络清晰。格调悲凉,笔墨酣畅淋漓,余音绕梁,感人肺腑。

念奴娇

辛弃疾

书东流村壁[1]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2],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3],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4]。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5]。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6]。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1]东流:县名,即今安徽东至。[2]划(chǎn)地:平白无故地。[3]觞(shāng):酒杯。[4]“楼空”二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此用其词意而略有变化。[5]纤纤月:喻女性之足,故云“帘底”。[6]镜里花:空幻,触摸不到。

【鉴赏】这首词作于孝宗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从江西豫章调往临安,沿江而下,路经东流,想起了往事,有感而题此词于村舍之壁。

上阕述说词人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位歌女在此分别时的情景。开头两句点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暮春。“野棠花落”,原来匆匆又是一个清明节过去。一阵东风吹醒了词人的酣梦,竟感觉云母屏风内寒气袭人。遥想当年曾在这蜿蜒的河岸边举杯豪饮,那垂柳就是词人系马的地方,旧地重游,不禁触景生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当词人依稀寻到游楼时,却已人去楼空,时移事异,那曾与自己相恋的女子已不知去向,只有燕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流露出词人惆怅怀旧的情绪。

下阕峰回路转,本已绝望之时,却意外地听到路人说,这位女子现仍在此地,只是搬到了街道的东头,有人曾见过她的倩影。从前遗恨尚如水奔流,现在新愁又似群山起伏心头。纵然明朝在宴前相见,想当年亭亭玉立的美少女,现在可能已是镜中之花,苍老了许多,不知鬓边添了多少白发?这意外的喜讯并没有让词人欣喜若狂,恰好相反,却勾起他万端感叹,相见在即反而情怯,感时伤怀之情郁结凝重。词人慨叹岁月的风霜催人老,即使是当年的美人,现在大概也是鬓染星霜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韶华易逝的无奈,追忆青春、叹息流年的急切之情浓得化不开。

这首词展示了作者侠骨柔肠的一面。虽然拥有“壮风旌旗拥万夫”的气魄,但是儿女之情仍然令堂堂男子汉柔情似水,面对一位楚楚可怜的美貌女子,词人也难免萌生爱意。久别之后重游故地,当然会想起那个当年深爱的姑娘。

词人不写重逢场面,而写心中忆念,从对面着笔,怜其消瘦憔悴,如镜里花枝;相见不如怀念,好像老之相如不入文君之顾盼。以至于梦中人就在眼前了也不敢相见!大丈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面对往日恋人,正所谓铁血柔肠,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也。足见词人对往日恋情的珍视!全词风格清晰婉转,含蓄蕴藉,曲折尽意。

鹧鸪天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1]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