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一定要记住:目中无人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众叛亲离,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孤家寡人是经不了商的,即使经商最后也会赔得倾家荡产、一无所存。
如果你仍有目中无人的恶习,从现在起就开始改变吧。凡事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你“目中有人”,别人才能看见你;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帮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你成就了别人,别人才能成就你。
与人相处,避免过分自夸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的夸大自己,太过招摇,要做到谦恭、礼让。不居功自傲,应自我约束,善于克服自身骄傲情绪的滋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关系。
有一天,一群动物聚在一起,总是互相炫耀自己的优点,嘲笑其他动物的缺点,这样大家相处得很不愉快。于是它们决定成立一所学校,希望通过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于是他们设计了一套课程,包括奔跑、游泳、飞翔和攀登。所有动物都注册了,每个动物选修了所有的科目。
最后的结果是:小白兔在奔跑方面名列前茅,但是一到游泳课就浑身发抖;小鸭子在游泳方面成绩优异,飞翔也还差强人意,但是奔跑与攀登的成绩却惨不忍睹;小麻雀在飞翔方面轻松愉快,但就不能正经地奔跑,碰到水就几乎精神崩溃;至于小松鼠,固然爬树的本领高人一等,奔跑的成绩也还不错,却在飞翔课中学会了溜课。
动物们愈学愈迷惑,愈学愈痛苦,终于决定:好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再盲目地嘲笑别的动物。就这样,森林里的动物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气息和快乐的生活。
的确,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就会迷迷糊糊;如果仅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就可能变得自卑猥琐;如果刻意夸大自己的优点,掩饰自己的缺点,则可能变得狂妄自大。
如果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实在,去追寻那缥缈的希望,那么生活就充满了痛苦、无奈。我们必须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才能生存;我们也必须把握自我,获得自我认定,进而使自我充分发展。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神通广大,也有“玩不转”的地方;要想让事业发达,买卖兴隆,没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但要有横刀跃马、驰骋沙场的将才,也要有知人善任、统率三军的帅才。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只有集众人之所长,依靠众人的智慧、力量,才能成就大业。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自古流传的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一段佳话。
韩信在刘邦军中,虽经夏侯婴的推荐,但仍未受重用,仅拜为治粟都尉,即管粮饷的军需官。后来,韩信数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发现韩信与众不同,很钦佩他。当汉军到南郑时,韩信估计萧何已数次向上反映,但刘邦仍不想用他,就一个人悄悄地逃离了汉军。萧何听说此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即亲自去追韩信,劝说韩信回汉。并向刘邦推荐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铁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则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就是说,韩信是举国无双的将才,大王如果打算长期在汉中一带称王,那韩信确实是一无所用;如果真想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可以与您商量军国大事的人了。大王如果一定要向东发展,争取天下,如能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不能用韩信,韩信终归会另谋出路的。在萧何再三推荐下,刘邦终于选择了吉日良辰,沐浴斋戒,筑台拜将。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力荐,则楚汉之争鹿死谁手,实难预料。萧何作为宰相,懂得藏拙,善于用人,才成就了一段将遇良才的佳话。
就连刘邦这样的帝王之才也需要倚重别人,更何况我们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一味的夸大自己,贬低或指责别人。
记得一位哲学家曾说:“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而那些平庸之辈,总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通常,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绝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永远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由此可见,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要戒骄戒矜,学会谦逊。
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鲁哀公十一年,在一场抵御齐国进攻的战斗中,右翼军溃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后充当殿军,掩护部队后撤。进入城门的时候,他用鞭子抽打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不快。”他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功劳。从积极的那一方面说,能够很好地令自己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很好地保护自己不被他人嫉恨。
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只要处理稍有不当,就会招致不少麻烦。轻则,工作不愉快;重则,影响职业生涯。因此,与人相处,避免过分自夸。我们要不断学习并体会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乐趣。要不断学习朋友的长处并获得朋友们的帮助,低调沉稳,不事浮夸。宁肯让人低估自己而避免犯下大的过失,也不可以因为过于张扬而导致人生的惨败,则事业的成功与人生的基业,也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
不知变通是相处之大忌
所谓变通,就是做事情能够做到灵活,不拘泥于常规。变通,变则通,通则名利自来。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呆板,处世不懂得变通,同样会到处撞墙。因为开车需要拐弯,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转动方向盘。
在很早以前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光,一个叫大山,他们同住在一个村庄里面,成为最要好的朋友。由于居住在偏远的乡村谋生不易,他们就相约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于是都把田地变卖,牵着驴带上自己所有的财产远行了。
他们首先抵达了一个生产麻布的地区,大山就对阿光说:“在我们的故乡,麻布是一种非常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取麻布,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阿光同意了,于是他们两个人各自买了麻布细心地捆绑在驴子背上。
走了几天,他们到达了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麻布,大山就对阿光说:“毛皮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做不但能够把我们的本钱收回来,同时回乡之后还能有很高的利润!”
阿光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非常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上搬下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啊!”
大山把麻布全换成毛皮,还多赚了一笔钱。阿光依然只有一驴背的麻布。
他们又走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苦寒,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大山就对阿光说:“药材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麻布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
阿光拍拍驴背上的麻布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地捆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上卸下的实在太麻烦了!”后来,大山就把自己所拥有的毛皮都换成了药材,又赚了一笔钱。阿光却依然只有一驴背的麻布。
后来,他们又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个充满金矿的城市是个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药材,当然同时也十分缺少麻布。大山就对阿光说:“在这里药材和麻布的价钱很高,黄金非常便宜,在我们故乡的黄金却十分昂贵,我们为何不把药材和麻布换成黄金,这样一辈子就不用为吃穿而发愁了。”
阿光又一次拒绝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把它们变来变去呀。”大山卖了药材,把它们换成一批黄金,又赚了一笔钱,阿光还是守着一驴背的麻布。
最后,他们两人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阿光卖了麻布,只得到了蝇头小利;大山把黄金卖了,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富豪。
坚持“原则”的阿光,在这个故事中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他只是在愚蠢地固守着自己的“原则”,没有在环境适合的时候适当地作出改变,结果,他还是原来贫穷的阿光,而大山却因原则的改变,变成了一个富人。可见,过分的固执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一个人不懂变通,那就是一个呆子。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不懂变通的活例子。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当中,人要学会为最后的胜利而作适时地变通,从而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与心愿。
在人的一生当中存在着许多个选择,而在当你面对选择执著与变通的时候,你应该想到这样的选择是否是为了最后的执著。适当的执著与变通是人生的一种学问,它会使人的一生改变。
好汉不吃眼前亏,别在那些比你强大的物种面前逞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天,有一只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一起去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到了最后一共打到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10只本身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将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有一只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兄弟的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听了这话之后感到十分的满意,说:“你是如何想出这个解释的?”
野狗回答说:“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他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变通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审时度势,灵活地去掌握。
首先,需要根据各种各样的信息去作出判断。能不能变通,变通的条件具备不具备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其次,要选择变通的内容与方式,解决变什么、如何变、如何通的问题。再次,要能够把握变通的时机与正确的操作,做到神机妙算,得心应手。所以,变通绝不是随意而为的,其运用的妙处也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万万不可当面揭人短处
在为人处世时,如果不太顾及别人的颜面和尊严,容易被人看不起,也会招来同样甚至是更厉害的“回报”。揭短、戳痛有时是故意的,那是敌视的双方用来互相攻击的武器。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戳人之痛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铅笔推销员,心中顿生怜悯。他走过去,把一块钱丢进推销员的钱袋中,就走开了。没走几步,商人就听到后面有人叫他,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着他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地给一个身体健康的推销人员一块钱呢?”商人转身回来从铅笔堆里拿了几支,说:“对不起,小伙子,我忘了拿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卖铅笔的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是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块钱,又为什么不拿东西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小商贩?”商人连忙说了几声“对不起”,然后就离开了。
这个商人的做法,无疑是伤了那个推销员的自尊心。众所周知,社会上那些有独立人格的人,都不可能接受别人善意的施舍或同情,虽然你尽量的表现出礼貌和无心,但在这些人看来,你还是伤了他们做人的自尊。
每个人都难免有不太光彩的过去和不愿提及的“伤痕”,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每个人都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这些短处。所以,与人相处时,切莫揭人短,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有一个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但总也不见效。她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又不是吃你的,不喝你的,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小张闹了个大红脸。
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扯,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遇到这种情况,人家不和你争吵才怪呢。
人无完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缺点,但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不要刻意地去强调,应该抱以宽容的心,去体谅别人,理解别人。
一天,苏轼来到王安石府中,恰巧王安石不在。苏轼就在书房里随便看看,见桌面上有首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立马提笔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意思是说王安石弄错了,菊花是不会凋谢的。之后,苏轼在黄州任职的时候,亲眼见到了菊花落瓣,立刻认识到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想向王安石赔罪,只是苦于找不到机会。
后来,苏轼忽然想起了王安石在他被贬黄州前提过的一件事,原来王安石嘱托他取瞿塘峡的江水。苏轼当时由于被贬,心中不服气,忘了这件事,现在想起来一定要办妥此事。不料由于车马劳顿,苏轼竟睡着了。醒来时问船公现在到哪儿了,船公说到了下峡,苏轼没办法,只得从下峡中取了水。
等见到了王安石,苏轼就改错诗句一事向王安石谢罪。王安石说:“你没看过菊花落瓣,我不怪你。”随后两人就谈到了取水之事,苏轼说已经带到了,王安石赶紧叫人生火烧水煮茶,但是茶色半晌才现。王安石就问苏轼:“此水何处取来?”苏轼说是中峡的,王安石笑着说:“你又骗我了,这是下峡的水,怎么能说是中峡的呢?”苏轼听后大惊,问他何从知晓,王安石教育他说,读书人不可轻下定论,凡事要寻根究底,并向他解释:“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缓急相伴。太医院医官乃明医,知老夫之变症居于中脘,故宜用中峡之水作引。此水煮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水也。”
苏轼心悦诚服,离席谢罪。王安石又安慰他说哪有什么罪,并指出是因为苏轼太过于聪明了,所以容易疏忽。此后,苏轼再也不敢自视清高,他虚心求教,细心钻研,终于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词大家。
王安石对苏轼做错了的事,不但没有斥责他,反而中肯地劝说他,并且还指出苏轼是因为过于聪明、容易疏忽造成的。人有过错,这是很正常的事,就连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对待他人的过错,应该委婉地劝告,要顾及到对方的自尊心,即使他当时不明白不理解,事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你劝说的是对的。
口无遮拦,当面揭别人的伤疤是要不得的。即便对方当时没发作,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留下的“伤痕”,依然是让对方很难平复的。
有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很感激他。一天,母熊设盛宴款待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臊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