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读书记
9455400000025

第25章 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2)

这是对祖国和民族真正的爱,是赤子对母亲的由衷的爱,是一种植根于理性的忠诚。许寿裳说得好:“鲁迅对于我们民族有伟大的爱,所以对于我们的民族,由历史上,社会上各方面研究得极深。他在青年留学时期,就已经致力于民族性的检讨过去和追求将来这种艰巨的工作了,从此抉发病根毫无顾忌,所呼吁异常迫切,要皆出于至诚,即使遭了一部分讳疾忌医者的反感也在所不计。正惟其爱民族越加深至,故其观察越加精密,而暴露症结也越加详尽,毫不留情。他的舍弃医学,改习文艺,不做成一位诊治肉体诸病的医师,却做成了一位针砭民族性的国手。他的创作和翻译约共六百万字,便是他针砭民族性所开的方剂。

理性的、出于至诚之爱的批判,比盲目而廉价的歌颂更显出伟大。朴素和本能的爱是必要的,但一个民族的成员,仅仅停留在对祖国和民族的朴素而本能的爱这一境界上,那是远远不够的,结果只能导致狭隘、偏执和无原则无是非的“盲目的爱国的自大,对民族和国家所造成的损害也是相当严重的。中外历史上此类教训甚多。不错,鲁迅是十分注重批判的,但他批判的是封建统治及其文化结出的恶果;他对帝王、圣贤、许许多多的“忠臣孝子顺民,颇为不敬,也许不免偏激,但整体上是正确的,是以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批判的参照的,本质上并没冤枉古人,也不是故意向他们头上泼脏水。另一方面,他对古代中那些真正为民做事,体现出了大义凛然气节和创造精神的人,又不忘赞扬和歌颂;对那些敢向专制挑战、敢向现实抗争的志士仁人,他更是肃然起敬:大禹为民治水忘我的业绩,墨子为民请命的义举,敢向楚王决一死战的眉间尺及拔刀相助舍身取义的侠士,卧薪尝胆的勾践,与现实抗争的阮籍、嵇康,有“金刚怒目气魄的陶潜,誓为祖国统一而愿报效疆场的爱国诗人陆游,主张“报仇雪耻的王思任,“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终老东洋的朱舜水,以及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和为了民族振兴而奋不顾身英勇奋斗的章太炎、邹容……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他们的著作,更令他心驰神往。

好了,无论是批判,还是颂赞,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根基在于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把握。还是听听鲁迅自己的心声吧。一九二〇年五月四日,在给他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时的学生宋崇义的信中,鲁迅讲到了读书苦学与爱国的关系,这几句话,可以视为鲁迅对读书的意义的认识,也可以看作是了解鲁迅读书求学为国为民的一个基点,他说: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惜此又非今之学者所乐闻也。如果将鲁迅一生读书的经历联系起来,便可理解他这段话的真实意义,他吸收西方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深研中国文化,他飘洋过海外出求学,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求得爱国的“根柢学问吗?他的一生勤奋刻苦求知,不就是为了探寻中国的出路吗?他读书求学,是真正的心系天下为了血荐轩辕的啊!

勤为径苦作舟

勤奋和刻苦是一切成功者的基础,是走向辉煌的主要道路。在漫长的中国读书人的历史中,流传的不仅是成功者的巍巍业绩,而更多的则是他们在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劳苦与艰辛。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已是家喻户晓世人皆知的故事,不管其动机如何,亦无论动力来自何处,这些故事揭示的共同道理,就是读书须勤,学习须吃苦。

天才亦不例外。天才是最后的结果,在结果出现之前,天才的本义是一定的天赋加上勤奋和机遇,而从根本上讲,勤奋和刻苦才是天才之母。

谁都不会否认,鲁迅确实是一位天才的思想家、文学家。当人们钦慕他的伟绩时,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他成为天才的条件,不是什么偶然的机遇,而是几十年勤奋刻苦学习的必然。鲁迅自己从不承认什么天才,他也不把自己置于天才的位置上,从不希罕天才这种人们编织的桂冠。许广平回忆道:“他自己不承认有天才,又说:‘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实在是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当他抱病时,朋友们劝他休息。他就说:‘什么是休息,我是不懂得的,怎样娱乐,我也全不会的。

鲁迅的一生,是真正勤奋刻苦的一生,古人所尊奉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念,也就是他一生学习工作的写照。

让我们的记叙从他幼年读书时开始。

童年是美好的,美好就在于有无尽的想象,自由而不拘束的玩乐,无忧无虑的充满天趣的生活。鲁迅的童年也和多数孩子一样,过着愉快而舒心的日子。他喜欢看戏、听故事、在园子里嬉戏、捉虫子、爬树……进入学堂接受老师教育开始后,他的心开始转向学习,但他仍留恋那美好的时光,常常在想象中流连于百草园。这时的鲁迅,并不比别的孩子更勤奋,更刻苦,他是照天性和本能来追求应有的生活天地的。不过,从进三味书屋后,他虽然仍向往无拘束的自由世界,但能按照老师的规定,完成学习的任务;他也有在课堂上走神的时候,也有自己偷偷的玩法,然而更多的是按兴趣读所谓的“闲书,描画像,影写书中的图画。真正对他触动很深,并开始立志勤奋刻苦用功的,是一次由他偶然迟到所引起的。

鲁迅在少年时,由于家庭接连发生变故,他不得不过早地担起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影响到他上学。一次,他上课迟到了。寿先生批评了他,他没有申辩,也没有抱怨,而是严格地警醒自己,在他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此后,无论多忙,他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他一辈子都记着这件事。后来,他将此事告诉过许广平。寿镜吾先生的夫人也记得这件事,解放初,她将鲁迅用过的并刻下核桃大的阴文“早字的书桌,交给了有关人员。一九五六年,许广平在许钦文等人的陪同下,回到绍兴,在三味书屋里,终于见到了那张刻字的书桌。许钦文对此感触很深地说道:“原来鲁迅先生,从小就是这样刻苦自励的;凡是有了错误或者只是疏忽的地方,他就痛下决心,以后决不再犯。他在桌子面上刻下个方方整整的‘早字,一直一横都是刻得深深的,一见了然,作为时刻警惕的记号。——这个‘早字的刻下,实在不是随便玩玩的;直到晚年,他还是把这件事情清楚地记着。……伟大的人物决不疏忽于小的事情;伟大的事业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认真地做起来的。我们从鲁迅先生刻下的‘早字,可以感悟到这个道理!正是由于励志刻苦,在少年时代,鲁迅就读了许多书,文史哲经典自不用说,杂览笔记、小说野史、美术、植物学,无所不览。对一个身负有一定家庭责任、时间相对有限的少年来说,这实在是了不得的,没有勤奋刻苦的精神,殊难办到。

在日本时期,他读书之多,用功之勤,在前面已有多处涉及,这里从另一侧面来看,也许更能了解鲁迅。许寿裳说道:“鲁迅平生极少游玩。他在仙台时,曾和同学游过一次松岛,有许多张海上小岛的松林雪景的照片给我看,在东京伍舍时,有一次我和他同游上野公园看樱花,还是因为到南江堂购书之便而去的。少游玩,那是他太珍惜学习的时间了;正是他有时间的紧迫感,才对“富士山们不满,对一晚跳舞的人反感,对那些成天“炖牛肉吃者表示鄙夷。一个一心读书,学知识、吸收新思想、成天跑书店的人,自然是不会将心思用到吃喝玩乐上的。在仙台两年,从学习成绩上讲,绝对分数并不突出,名次似乎也没列在前茅,但对一个语言困难、交流有很大障碍的异国学子,相对成绩亦是很好的了,须知,这是鲁迅用汗水和心血、靠苦学换来的。他的仙台医专的同学小林茂雄对鲁迅此时的学习的艰难以及他的勤奋知之甚深。他说:“我所知道的周先生的情况是明治三十七年以后二、三年的事情,此后的消息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在各种杂志上看见过他的照片,当然还能看出昔日的面孔,但似乎比学生时代多少胖了一些。总而言之,我记得当时他好似一个体质文弱、不爱讲话、和蔼老实的青年。学习成绩不算太好,居于中等,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想他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

归国以后,他仍是异常的勤奋,数百万言的著作是他最好的证明。读书、抄书、写作、帮助青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读书与写作始终是他须臾不忘的中心。他少交际,不喜游山玩水。据许寿裳讲,鲁迅在杭州一年之间,仅仅只去过一次西湖,“还是因为应我的邀请而去的。他对于西湖的风景,并没有多大兴趣。世人偏好的如美人的保塔,像醉汉的雷峰塔,在他看来,平平而已;烟波浩淼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在他的眼中,亦不过如此,也是平平而已。鲁迅并不是缺乏审美的能力,也许因为西湖的景点人工痕迹太重,确实真如他所说,没有太令人激动的景色;更重要的是他不愿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山水之间,他要把精力投放在更重要的方面,其中一项就是读书。夏尊先生在忆及他与鲁迅在杭州共事时的情况时说道:“周先生每夜看书,是同事中最会熬夜的一个。他那时不做小说,文学书是喜欢读的。由于夜晚熬夜时间长,有两样东西必备。夏先生说:“那时他晚上总睡得很迟,强盗牌香烟,条头糕,这两件是他每夜必须的粮。服侍他的斋夫叫陈福,陈福对于他的任务,有一件就是每晚摇寝铃以前替他买好强盗牌香烟和条头糕。我每夜到他那里去闲谈,到寝铃的时候,总见陈福拿进强盗牌和条头糕来。星期六的夜里备得更富足。

熬夜,在晚上读书学习写作,是鲁迅的特殊习惯,也是他能够充分利用的可以静心下来读书的最好时光。在到上海定居前,社会活动不多,但白天需要上班,还要抽时间到学校讲课,查鲁迅日记,就发现,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主要是在晚上和星期天;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有工作与无工作,晚上总是他最可宝贵的时段,是勤奋刻苦、静心用力的最佳时候。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日子里,由于他的名气大,白天忙于教学和社会活动,一到晚上,“来客络绎不绝,大抵至十一时才散。客散以后,鲁迅才开始写作,有时至于彻夜通宵,我已经起床了,见他还在灯下伏笔挥毫。在繁忙的工作、社会活动之余,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中,他写了《铸剑》,修订重抄了《小约翰》的译稿,编订《朝花夕拾》,编录《唐宋传奇集》,还写了不少的文章,即使一心做这些工作,也嫌时间不够,何况他并不能一心。作为教授,要上课;作为教务主任,开会,主持补考,校查成绩,接见学生并与之辩论各种问题;作为名人,还必须应酬社会的各种要求。然而,他依靠勤奋和刻苦的精神,终于创下了瞩目的业绩。

在上海的十年,鲁迅依然是更勤奋更刻苦地学习和写作。事实比任何文字都更具说服力。

鲁迅在写一篇稿件以前,常常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时期。有时候遇见朋友,他就会谈起来,说他看了什么材料,想写个什么东西;有时候也不讲,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索,或者暗自打腹稿。有时候,看起来鲁迅写得很快,但这是日常不断地、多方面地学习、积累的结果,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他从来不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有机会就读书。

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迷头迷脑,聚精会神,拿着笔在写不完地尽写尽写。我偶然双手放在他的肩上,打算劝他休息一下,那晓得他笔是放下了,却满脸的不高兴。我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像在北方极暖的温室骤然走到冰天雪地一样,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我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合一合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来,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的写字台面向着窗子,上海弄堂房子的窗子差不多满一面墙那么大,鲁迅先生把它关起来,因为鲁迅先生工作起来有一个习惯,怕吹风,他说,风一吹,纸就动,时时防备着纸跑,文章就写不好。所以屋子热得和蒸笼似的,请鲁迅先生到楼下去,他又不肯,鲁迅先生的习惯是不换地方。有时太阳照进来,许先生劝他把书桌移开一点都不肯。只有满身流汗。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