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敦煌人物志
9411100000028

第28章 唐五代(16)

了知虚幻,深悟浮囊;龆龀慕道,名闻四方。

苦心冰蘖,业不废荒;贵门阀阅,连荣盛光。

儒雅秉直,如兰若芳;达世不永,尝乐法堂。

三衣戒月,恒无改张;春秋始茂,整济津梁。

何期弃世,归于众香;空留禅室,锡挂垂杨。

莲花会上,亲礼无夹;龙天胜妙,任意翱翔。

(《敦煌碑铭赞辑释》《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法真

俗姓马。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沙州敦煌僧人。初住龙兴寺。早年曾至伊州游学。后唐同光四年(926)出任金光明寺寺主。后晋天福十年(945)僧官至僧政。后汉乾祐三年(950)出任都僧录,时至宋乾德二年(964)仍任此职。

(《敦煌学大辞典》)

·客籍人士·

玄奘

俗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三年(629),随商人往游西域。经秦、兰、凉诸州,至瓜州,受刺史独孤达供养,停留月余,得州吏李昌等协助渡瓠卢瓜河,出玉门关,渡漠贺延碛至高昌。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645)归至京师。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

哥舒翰

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藩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祖沮。父道远,为安西副都护、赤水军使,故世居安西。母,于阗王女。翰少补效谷府果毅,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蒱酒长安市。年四十,遭父丧,客居三年京师,不归。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游河西。初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慑。后节度使王忠嗣,补为衙将。翰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大义,疏财重气,士多归之。忠嗣以为大斗军副使,尝使翰讨吐蕃于新城,有同列为副者,见翰礼倨。不为用,翰怒,立杀之,麾下股栗。迁左卫郎将。后吐蕃寇边,与翰遇苦拔海,其众三行,从山差池而也,翰持半段枪当其锋击之,所向披靡。由是名盖军中。天宝六年(747)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其冬,忠嗣被劾,帝召翰入朝,部将请赍金帛以救忠嗣,翰但赍襆装曰:“使吾计从,奚取于是?不行,用此足矣。”翰至,帝虚心待,与语,悦之,遂拜鸿胪卿,兼西平郡太守,摄御史中丞,代忠嗣为陇右节度支度田副大使,知节度事。翰已谢,即极言忠嗣之枉。帝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而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帝感而宽之,贬忠嗣为汉阳太守。朝廷称其义。明年,筑神威军青海上,吐蕃攻破之。更筑于龙驹岛,有白龙见,遂名应龙城。翰相其川原宜畜牧,谪罪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天宝八年(748)诏翰以朔方、河东郡牧兵十万攻吐蕃石堡城。翰使麾下将高秀岩、张守瑜进攻,不旬日而拔之。遂以赤岭为西塞,开屯田,备军事。上录其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御。后攻破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有功,进封西平郡王,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赐一子五品官。十一年(752)加开府仪同三司。十二年,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加河西节度使。时宰相杨国忠有隙于安禄山,频奏其反状,故厚结翰。十三年进太子太保,又兼御史大夫。翰嗜酒,极声色。因风痹,体不仁。即疾废,遂还京师,阖门不朝请。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帝召见翰,拜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遣凡十二部兵二十万,拒叛军与潼关。十五年进翰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战败,其部下火拔归仁执降安禄山。翰以书招李光弼、来瑱、鲁炅诸将降,诸将皆让翰不死节。禄山知事不谐,遂闭翰于苑中,潜杀之。其后,赠太尉,谥曰武愍。子曜。

(《新唐书》卷一三五)

李无亏(637—694)

唐时人。汉丞相李蔡后裔。其祖叔琳为隋齐州刺史,父行机为唐益州九陇县令。无亏于麟德二年(665)进士及第,任秘书仇校。总章二年(667)为定州北平县丞。永淳元年(682)为并州阳曲县令。垂拱三年(687)为芮州府果毅。载初元年(690)授沙州刺史兼豆卢军经略使。天授二年(691),因山险迂曲,奏请置清泉驿、甘草驿、移废东泉驿、其头驿,并造成长城堰,百姓欣喜。长寿二年(693),加太中大夫,又进爵长城县开国公,并赏懋功。同时,还修建莫高窟北大像(今第96窟)。时,虽频剪逆徒,而余氛尚梗,狡虏(吐蕃)数万,来犯城池。公操烈松筠,志凌铁石,甘赴国忧,虽则斩将搴旗,雄心克振,然通中刮骨,其伤遂深而亡。绥复之祸忽臻,马革之悲俄及。以延载元年(694)八月七日终于官舍,时年五十八。帝闻而伤之,制旨褒扬,追授使持节,嘉州诸军事,嘉州刺史,并赐物十段。官造灵舆,优葬帝京之郊。

(《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

周鼎(?—777)

唐代宗时人。大历间任沙州刺史,继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守沙州十余年,官至河西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封蔡国公。大历十一年(776)曾参加李大宾在莫高窟的开窟盛典。是年秋,吐蕃攻沙州,因回鹘援军经年不至,谋毁城东奔,遭部下反对而未果。约在次年底,为部下都知兵马使阎朝所杀。德宗建中三年(782)追赠为太保。

(《新唐书》卷二一六《敦煌学大辞典》)

杨休明

唐肃宗时人。乾元元年(758)官侍御史判凉州长史。约于永泰元年(765)十一月,继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为河西兼伊西北庭节度使。大历元年(766)五月徙镇沙州。先为甘州将士筹备冬装,继为敦煌部署警候设施。后去北庭谋求援助,希图驱逐吐蕃光复河西。次年行至伊州长泉,被伊西庭留后周逸唆使突厥人杀害。

(《唐会要》卷七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宋衡

唐代宗时人。名相宋璟第八子。因为官贪赃被贬至沙州,后因功被擢升为河西节度使行军司马,与节度使周鼎保守敦煌十余年。约在大历十二年(777),被拜为“中丞常侍”。是时,沙州城已被吐蕃包围。衡赴京师途中,因兵尽矢穷被吐蕃俘。吐蕃慕其父威名,不忍加害,赠马放归。大历十二年十一月携全家二百余骑回到长安。

(《敦煌学大辞典》)

尚绮心儿(一名尚乞心儿)

亦名尚起律心儿。吐蕃军将。唐大历十一年(776)率军攻沙州,不下,移帐南山。贞元二年(786)攻占沙州城,任瓜州节度使。后任宰相兼东道节度使。元和十一年(816)又以沙州为基地进攻回鹘,十四年围攻唐盐州时任吐蕃中书令。长庆元年(821)推动并积极参加了唐蕃会盟,起草藏文盟约草案。次年又率军征回鹘,时为宰相兼都元帅。曾在敦煌城内建圣光寺,故为其撰成《圣光寺功德颂》,官号“大蕃敕尚书令赐大瑟瑟告身”。颂文称其曾祖为宰辅,赐大告身;祖尚已立藏,大瑟瑟告身;父尚赞磨,副尚书令,瑟瑟告身。

(《敦煌学大辞典》)

张永

唐末五代人。原籍江东。自称“三楚渔人”。流寓敦煌。约天祐三年(906)作《白雀歌》(七言诗)一百一十六句,进上金山天子张承奉。其诗皆以霜雪洁白为词,用协金山国尚白之瑞,王重民云:“此歌前段多采用本地故事,后段则历叙朝臣之盛,兼及武功及政事,于金山国坠失之余,得此可作一篇开国史读矣!”另作《进诗状》一篇,文云:“永比自江东,十六而学,……今且老矣”。似即张永所作。

(《敦煌学大辞典》颜廷亮《敦煌文学概论》)

天睦可汗

唐末五代甘州回鹘人。九世纪八十年代,从蒙古高原西迁的一支回鹘人,在甘州地区立足,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光化年间(898—901),甘州回鹘渐强,其天睦可汗受唐廷册封,并娶汉地公主,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后向西扩张,在占领酒泉后,进逼归义军的瓜沙二州,终于在911年打败称帝不久的金山国皇帝张承奉。沙州百姓万人上书天睦可汗,以可汗为父,金山国皇帝为子。914年曹议金掌权瓜沙。仍称归义军节度使,与甘州和好,娶天睦可汗女为妻,借回鹘的帮助与中原取得联系。天睦可汗约卒于920年前后,此后甘州内乱,被曹议金击败。子狄银。

(《敦煌学大辞典》)

狄银

唐末五代甘州回鹘人。天睦可汗之子。唐末甘州回鹘日益壮大。张承奉之金山国,力图恢复归义军旧有领地,与甘州回鹘发生冲突。911年,天睦可汗遣狄银进攻沙州,于七月末打败金山国,张承奉服求和,认甘州回鹘可汗为父,狄银撤兵。大约920年前后,天睦可汗死,仁美可汗继位。时狄银势力强盛,甘州内乱争权,狄银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十一月继仁美为甘州可汗。归义军借回鹘内乱出兵甘州,打败回鹘,同光四年(926),狄银卒,阿咄欲继立,认沙州归义军节度使为父,双方关系格局彻底改变。

(《敦煌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