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所作的承诺内容看,在我国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预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其举办主体和办学形式也会多样化:一是国外机构可以与中国学校联合办学,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并授予中国和外国的学历、学位。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与国外机构联合的如“中加学院”、“中澳学院”就属此类。二是国外机构可能与中国其他机构合资办学,通过资本形式介入高等教育服务业。三是跨国公司及国外企业与中国相应机构合作举办非学历的高等职业技术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我国高等教育跨境交付不作承诺,但并不意味着公民不能以个人身份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方式接受境外的这种教育形式。
中国加入WTO逐步开放所承诺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意味着国外教育机构和资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介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以提供流动的课程、远距离教育、开放式的服务来吸引中国学生就读,相应地,中国机构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途径来吸收其他各国的学生。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到2001年出国留学人员近43万人,166个国家的5.2万名留学生来我国大学学习。今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会更加广泛、深入。因此,进一步走进国际化高等教育时代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结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为中国走进无边界高等教育时代提供了条件。ICT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对世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世界许多大学开设了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之后,中国的网络大学正逐渐升温,1998年11月中国第一家网上大学一湖南大学多媒体信息高等教育学院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多媒体远程高等教育已经正式启动。据最新统计,目前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大学已达67所,网络大学生达100多万人。
虽然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跨境交付不作承诺,但国内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跨越了传统大学的围墙,打破了正规学校学习与非正规学校学习的界线,推动了无边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最近国内著名的网络教育服务提供商中华学习网,对“网上人大(中国人民大学)”和“网上江大(江南大学)”进行了历时1个月的市场调研,其调查结果表明:①处于社会竞争前沿的青年人,是选择网络教育的主体人群,21岁—35岁的网络大学生占89%,网络大学生据完成前一学历的时间从1年到十几年不等,刚工作1—2年的在职人员比例高达31.03%。②网络大学生主要以省会、地区级和县级市为主,比例为95.69%,县级市的比例已有15.52%,而年前这一比例还很低。③获取文凭、补充知识、提高业务知识、充实生活、换工作是人们选择网络教育的主要目的。④在读网络大学生对学习效果感到“一般”或“好”的比例为75.86%,对面授辅导和认为“比较满意”的有52.59%。这些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大学可以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效的便捷方式,网络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区域覆盖面不断扩展,更大范围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将会使更多西部、边远地区的人能通过网络这种形式接受高等教育。
可以肯定,随着信息科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遍应用,网络教育普及率会逐步提升,人们将不只局限于从传统正规大学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网络教育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主流教学模式之一,社会也必将走入开放学习社会。“合作是顺应发展潮流的行动,”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言,“只有用开放的理念建立沟通的平台,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我们聚首于此,既不应抱有惟我独尊的姿态,也不该认为我们完全代表了远程教育这一广阔、多样复杂的领域,我们要携起手来,为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目标而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在2003年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上的这段结束语,传递出一条信息:合作,是世界开放大学的发展趋势。
三、面向世界才能有所作为
纵观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学习外国经验一直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先是学习西方,进而学习日本和美国,建立了近代大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又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的初步尝试,为建立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关起门来求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历史告诉我们,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没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今天。
对外开放的创新
不言而喻,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大背景,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必将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更大的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核心的应对方略是抢占市场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拓宽视野,加速国际化发展
按照国际化的标准,第一是教学研究国际化。教学研究国际化的一个前提是人员交流的国际化二国际化的一流大学都鼓励本校学生到国外留学,都支持和鼓励本校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访问、考察合作,这是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和造就世界知名学者的重要途径。人员交流国际化还包括大量接受外国学生到本校留学。第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不仅应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应当体现国际观点,院校之间合作开展国际教育计划和跨国界文化研究,以及开设如何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国际学习和研究的课程。第三,培养国际性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竞争也日益激烈。21世纪的公民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充满矛盾和变化的世界之中。因此,21世纪的大学的教育任务,是要培养适应这种未来世界的公民。
二、坚持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