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58

第58章 高等教育德育借鉴国外的创新(3)

发达国家大学对心理咨询人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如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AACD)对咨询者伦理原则与义务做了详尽的规定,它指出:“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是一个教育、科学的专业性组织,其成员致力于提高个人的价值,保护个人的尊严,挖掘个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独特性,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大学的咨询指导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在美国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德国约有60%的大学生接受过这类帮助。

六、义务劳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他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美国大学经常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一些服务工作,向学生提供“打工”机会,进行“有酬”劳动。还有许多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帮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表的综合经济计划提出实行大学资金制度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参加职业训练的社会服务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社会意识。要求大学生要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并油漆栖身处,在学校里当教师助手。他还主张推进全美青年职业教育,实施青年学徒教育计划,高中生定期到工厂参加劳动实习等。日本等一些国家把学校里的卫生大扫除,视为富有教育和健康意义的事情,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日本学校体力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劳动课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界定,比如,他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情况,依据学生年龄和体力进行劳动,劳动课着重于美化环境、社会服务。近些年来,日本推行一种“上山下乡”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半工半读,其内容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充当中小学生的家庭教师或企业服务员等。特别是私立大学,有的学生是通过半工半读来付高额学费。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日本国民和社会的支持与赞许。

七、社会实践是德育的重要载体

发达国家大学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大学生对于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环境保护、能源保护、自然与生态平衡保护、反对种族歧视、倡导男女平等活动一向是比较关心和热衷的,很多社会政治活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就是大学生,如20世纪60年代的反越战运动等。在社会服务方面,社会服务活动有时也被称为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活动,这种活动在发达国家大学开展得非常广泛的。根据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1984年所作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的资料表明,美国大学生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按参加人数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筹集用于社会服务基金活动,选举与竞选活动,为老年人、残疾者和退休者服务活动,环境治理项目与医疗服务活动。发达国家大学学生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在校实际参与了各种各样帮助别人的社会服务活动。许多学者认为,适当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利他主义自尊自重的观念”,还常常对学生的学习动力、选择职业能力以及消除傲慢自负的态度、增加社会责任心都有积极的影响,因为服务性的志愿行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利他主义、对事业和组织的信奉、自由的意愿、无经济报酬、心理利益和牺牲。”

八、公共环境是德育的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大学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做好教育工作,在西欧和美国,除利用电影、电视来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美国、德国、意大利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了报纸,美国每年有上千所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

发达国家还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作用。美国的情况最具有典型性,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情境国家,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美国生活方式来生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众多的博物馆,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2/3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有100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传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弗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一部美国人志。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美国发达国家比比皆是,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严格管理是德育的必要措施

一般来说,一些国外学校不仅重视德育理论知识的课堂教授,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行为的导向与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论是文科或理科学生,都要求他们不仅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社交能力。该校1984年出版了一部管理学生的“法典”——《学监备忘录》,对这个学校学生的衣、宿、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如在考试、庆典和晚餐等场合,学生必须穿黑色学士服。学生组织俱乐部或社团要向校方登记,经批准后方可活动。学生在校外组织公共集会或游行,必须在36小时前通知市有关当局和警察局,在校园内举行公共集会或游行,必须在48小时前取得学校当局同意,甚至在校内进行“公共”演出,也必须得到许可。对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者,由学校的“纪律法庭”予以审理,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罚款、停学、开除等处分。在美国,“督学”人员不仅承担财权、计划、教学、教材等方面工作,而且还承担学生工作、课程指导、卫生指导、体育指导和外语顾问等方面工作。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的机构,属于学校管理的范围。美国大学基本上都有一位副校长或教务长分管学生工作,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德育教育方面,美国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宪法》、《美国史》、《公民》、《美国的政府和政策》四门课考试,大学普遍采用个别教育法。学生严重违反校规,由学校的有关部门严厉处罚。

国外德育借鉴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国外德育对我国大学的德育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重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渗透作用。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用增加时间的办法来加强德育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惟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渗透”作用,倡导教师教书育人,减少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同时,要重视校园文化,发挥其潜在德育教育的作用。要从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创造条件,增加投入,努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富有个性的学园氛围。重视校园各种传播媒介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完善各种政策,积极扶持各种社团,重视社团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2.重视心理咨询的指导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以“一对一”为主的咨询指导工作会越来越多,德育工作不是空对空,它是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分不开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治思想问题,还有大量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竞争的激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重视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个别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树立大德育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教育作用。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指导,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校应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应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3.重视德育学科性的研究。发达国家大学十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德育理论建设,运用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侧面研究德育教育工作,注重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可以说,虽然发达国家大学德育存在许多弊端,但他们在德育工作模式和基本方法构建过程中注意实验探索和理论指导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在美国就至少有六种德育模式流行,即“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这些工作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这些德育模式的实验与实践为提高美国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德育教育之所以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操作性与科学性不强,对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要加强德育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德育实验工作,努力增强德育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

4.重视德育实效性的探讨。重视德育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教育的效益。我国现代化比发达国家晚了近100年,我们已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德育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

5.重视坚持德育的正确导向。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政治性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6.重视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国外都非常注重行为养成,注重调动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政治修养方面的认识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一般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体验——选择”的德育模式让学生体验,这样就达到了帮助受教育者学会思考和选择的目的。而我国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应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思维模式,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从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7.重视德育全社会的参与配合。美国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是大众媒体,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时机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国外的大学非常重视社会性参与渗透,因为德育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有“大政工”的观念,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国家、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保持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大众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监控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