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409600000005

第5章 知识经济的来临(3)

2.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步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涉及。科技、教育、经济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与协作。首先,要加快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应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政府应以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促进各组成部分间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应对科研机构和部分教学科研型大学给予相当稳定的支持。政府应负责制定并实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国有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对其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和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其次,要构建新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投入。有关研究表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之间是同步增长关系,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三,要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与生产力要素有效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方面取决于科技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需求等经济因素,应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注重科技突破与现有技术的结合,加强对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做好产业前创新技术的验证、放大,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作。第四,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放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技术进步是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国有企业应加大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动力、压力和能力,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第五,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要在全社会造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保证劳动者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向经济全球化,建立创新的“教育培训”计划,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完善机会均等的环境,才能叩开知识经济大门。

3.加强基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的课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技术,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以及林业工程技术。第二,能源技术,包括电力技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技术、煤炭井下开采和洁净煤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第三,交通运输技术,包括水、陆、空运输技术。第四,制造技术,包括现代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技术。第五,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第六,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技术。第七,材料技术,包括新材料技术、钢铁冶金技术、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及冶炼加工技术。第八,石化与化工技术,包括炼油和石油化工技术、化肥工业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第九,化学纤维生产加工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第十,现代建筑和新型建材技术、城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垃圾资源化技术、污染防治技术。这十个方面是我国今后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拿破仑曾说:“我的军队之所以常胜不败,就因为在与敌人抢占制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五分钟。”知识经济浪潮浩浩荡荡,只有领先一步,抓住机遇,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面对现实,迎接挑战。

我国与知识经济的差距

知识经济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错过这个机遇,我国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距离必将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我国与全球知识经济的差距,进而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

目前,国际上关于知识经济测度指标的开发和应用还处在初始阶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称,该组织成员国经济已有50%以上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尽管该报告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衡量知识经济的指标,但并没有具体给出针对多数国家的测算结果。我国离知识经济到底有多远,怎么确定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近年来,为了测度我国与知识经济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不少学者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柳卸林、胡鞍钢等人的研究成果。

一、我国处在知识经济的端倪阶段

中国离知识经济究竟有多远?柳卸林博士在对ACED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之后,自行设计了一套包括综合指标和产业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知识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将中国和美国进行对比,得出主要结论。

(一)综合指标

主要根据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综合而成的,具体如下。

1.知识的流通。知识的流通反映知识在各部门间通过商业和非商业途径进行交易的状况。他认为,从流通的本意出发,杂志、书籍的人均消费量及科技人员的流动量是较好的指标,但因这方面数字难以获得,而知识的流通与流通所用的工具密切相关,故宜于用流通工具的普及率来反映知识的流通状况。结果发现,平均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中国1995年为4.66部,1996年为6.33部,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了拥有率为50%的水平。平均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1995年美国约为380台,我国1997年约为2.5台。

2.知识的产出。采用科技论文和专利来进行测度,他们发现:1995年美国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34.33%,居世界首位,而我国排在第11位,为1.95%。1993年美国的专利申请数为191386件,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为19618件,居世界第24位,若以人均专利比较,美国约为我国的60倍。

3.知识的存量。知识既体现在设备上,又体现在人力资本中。体现在人力资本上的知识,以科技人员的数量、受教育的程度、识字率等来代表知识的存量,则可看到:①入学率。我国的中小学入学率已达到了可与国外相比的程度,但每万人中大学生在校生仅为24.7人(1996年);美国1994年为500人,是我国的20倍(1996年)。②科技人员的比重。我国每万人中有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3.04人(1996年),而美国1993年就为34.26人。③受教育的程度。如15岁以上居民受教育的年数,我国是6.29年,而美国是16.89年。

4.对知识生产的投入。1996年研究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约为0.5%,而美国约为2.4%。

5.对知识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视。如用对信息技术的投资表示一国对知识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我国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610.84亿元,其中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为430.67亿元,占总投资的5%,这只相当于美国1985年的水平。美国在计算机和通信产业领域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早已从1985年的4.9%上升到1990年的6.1%,1998年的8.2%。

6.对知识生产的激励。这最直接地反映在知识生产者的工资收入上。1995年,我国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为6846元。同年,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基本工资的平均数是50100美元。这说明,美国科技人员获得的激励高于我国科技人员。不难看到,在知识的流通和产出方面,我国与美国的差距最大。其次是知识的投入和大学生在校生比例,从综合指数来看,如把美国现有水平视为1,而我国仅为0.31。

(二)产业指标

1.知识产业发展度。知识产业发展度是指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水平。如从美国马克鲁普的定义出发来进行计算,即“研究开发(投入)+教育(投入)+信息产业及高技术产业(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则可看到1996年我国的研究开发投入为327.0亿元,教育投入为2262.34亿元,信息及高技术产业产出为13228.67亿元,三者总计1581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68593.8亿元。与此相比,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知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23.06%。而据马克鲁普测算,美国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早在1958年即达到29%,1980年达到34%。这说明,我国知识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及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

2.三次产业的比重。尽管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均有知识经济的成分,但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知识经济较多地体现在第三产业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比重是衡量一国知识经济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在发达国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1994年,美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4%,第二产业为20.6%,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75.4%。而我国1995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20.6%。第二产业为48.4%,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1.0%。因此,我国仍处在一个工业化的中间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

3.初步结论。柳卸林博士认为,知识的流通是我国知识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如果说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而我国则刚出现知识经济的端倪,正处在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从区域上看,虽然我国向知识经济迈进的路程还很漫长,但不排除其某些地区率先实施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先于其他地区而率先进入知识经济形态;在产业上,中国将在较长时间内走农业、工业和知识经济“三元经济”并行发展的道路,但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虽然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整体上比美国落后40多年,但中国只要制定正确的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就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

著名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博士认为,穷国和富国不仅存在人均GDP差距和人类发展指标的差距,更存在着知识和信息的巨大差距。绝大多数知识与信息都是由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全球80%的研究研发成果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创造知识能力与获取、传播信息能力上的差距甚至大于它们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

(一)创新能力差距

1.知识创新能力。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差距。如用“在科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1995年中国以出版物衡量的科学成果仅占世界总数的1.6%,印度和东亚地区为2.1%,独联体国家为4.0%,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0.1%,大洋洲地区为2.8%,西欧为35.8%,北美地区为38.0%,发达国家总计占93.1%。1990—1995年,在SCI登记发表论文最多的20个国家中,中国排在荷兰、西班牙、印度之后,仅居第15位。

2.技术创新能力。如将专利看做处于知识前沿的技术能力的标志,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选择的两家最大国际化的专利系统(美国和欧洲的专利系统)作为分析的基础,1995年中国在欧洲申请的专利占世界总量的0.1%;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占16.6%;大洋洲地区占1.3%;北美地区占33.4%;西欧占47.4%;发达国家占99.5%。1995年中国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0.2%;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占27.3%;大洋洲地区占0.6%;欧洲占19.9%;北美地区占51.5%;发达国家占99.5%。这说明,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信息交流能力差距

胡鞍钢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通信及信息获取能力方面的差距更为显著。⑦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报刊、收音机、电视、电话、个人电脑和因特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历了电视机迅速普及的过程。1985年全国城镇每百户家庭彩电普及率为17.21%,到1997年即达到100.48%,平均每年普及率提高6.9个百分点,同期农村每百户家庭电视机普及率由11.74%上升为92.44%,平均每年普及率提高6.7个百分点。中国的电视普及率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千户人口拥有252台,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21台)。

但目前我国用电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低,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1997年全国每百户家庭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2.60%和1.70%,全国无线寻呼和传真每百户家庭普及率分别为2.4%和0.58%,电话每百户家庭普及率为8.11%。千人口电话线数、移动电话数、个人电脑数和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皆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千人口日报数与高收入国家相差13.2倍;千人口电话主线数相差12.0倍;千人口移动电话数相差21.8倍;千人口个人电脑数相差74.4倍;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相差969倍。因此,缩小通信与信息手段的差距,是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正确认识我国的差距

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离知识经济还有较大的距离,因而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我们还面临着以下困难。